本发明专利技术由钢板制作成直径φ2200mm,中心顶高1800mm圆形扁球状可供多人同时使用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救生舱内侧中心由顶至底设有φ400mm构造柱,构造柱内设有φ320mm,长1700mm可伸缩移动用于克服飓风巨浪漩涡虹吸对救生舱晃动颠覆的平衡柱,救生舱内侧下端沿舱壁圆周高600mm、平面宽500mm设有水压舱,用于调节救生舱漂浮状态,降低飓风巨浪对救生舱的冲击颠覆,避免油船或钻井平台起火爆燃对救生舱的冲击损毁,在救生舱上端一侧设有密封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设置三个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直径φ100mm弯管构成的气道避水器,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另一端弯垂向下,管口下端设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侧留一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浮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为航运船只、海上钻井平台配置的海难事故逃生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海难事故发生时使用的是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筏之类的救生器材,这类救生设备不能克服海难事故中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漩涡,涌浪对逃生人员及逃生设备造成的泓吸伤害,同时这类救生设备不能帮助逃生人员克服恶劣气象、低气温、海水浸泡、风浪侵袭对逃生人员的伤害,给有效搜救增加过多的投入和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的救生设备不能帮助逃生人员避免海难事故中低温、风浪侵袭、海水浸泡及沉船产生泓吸的伤害,同时也为克服救生筏、救生艇危急时使用不便的状况,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是由钢板制作能容纳多人同时逃生的圆形扁球状的舱体,舱体内侧中心的圆形构造柱内设有圆筒状可伸缩移动的抗风浪的“平衡柱”,并在舱体内侧下端沿舱体圆周设有“水压舱”,用以在特殊状态,如特大风浪、运油船或钻井平台爆燃爆炸起火的状态下,可将“水压舱”自动注水,改变救生舱的漂浮状态,避免特大风浪对救生舱的颠覆晃动,避免因起火爆燃爆炸对救生舱的损毁。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海难事故救生舱”由钢板焊接制作成横向直径Φ2200πιπι,竖向中心顶高 180mm的圆形扁球状的舱体,舱体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3mm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Φ400mm的构造柱,柱体内侧底部与舱体外部是相通的,利用柱体内侧空间设置一个可移动伸缩的滑动柱塞式“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Φ 320mm,长1700mm的圆筒状柱体,柱体下端部50mm处对称设有两个Φ 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活塞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当救生舱处于备用状态时,“平衡柱”呈收缩状态,收缩在救生舱的柱体内,当救生舱处于使用状态时,可根据风浪强弱、由手动气压泵的气体将 “平衡柱”伸出救生舱底部、“平衡柱”下端两侧的进排水孔,徐徐注入海水,使“平衡柱”增加重量,起到杠杆式坠重平衡的作用,平衡救生舱被风浪波动摇晃的幅度,克服巨浪对救生舱的颠覆,当海况相对平静或被救援的状况时,可由气压泵的气体将“平衡柱”徐徐收缩,这时 “平衡柱”内的水由进排水孔流出,当“平衡柱”完全收缩,处于密闭状态时,“平衡柱”体内的水也完全泄流完毕,处于减轻重量的空置状态。在救生舱内侧下端沿舱壁圆周,用1.5mm 钢板和救生舱体连体焊接制作高度600mm,平面宽度500mm的“水压舱”,“水压舱”底部设有 50mm进水管,由阀门控制后接入救生舱外侧,当本专利技术在特殊状态,如飓风巨浪、油船或钻井平台爆燃爆炸时,可将“水压舱”进水阀打开,让海水涌入救生舱的“水压舱”内,降低救生舱的漂浮状态,使救生舱潜浮水面,降低飓风巨浪对救生舱的冲击颠覆,避免油船或钻井平台起火爆燃对救生舱的冲击损毁,当特殊状态恢复平静后,需要恢复救生舱的漂浮状态时, 由“水压舱”底侧配置的手压柱塞水泵将“水压舱”内的水泵出舱外,使救生舱恢复漂浮的常态。在救生舱上端部一侧设有一个密封式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 Φ300πιπι密封的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由直径Φ IOOmm的U型弯管构成,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管口下端IOmm 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侧留有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常态状况下,空气由管口 IOmm间隙进入救生舱内流动,如遇过急浪水,浪水由IOmm间隙落入浮球碗内,落入浮球碗内的水将浮球浮起,闭塞弯垂的管口,阻止浪水涌入救生舱内,浪水减弱后,浮球碗内的水由小孔流出,浮球又回落原位。当有特大巨浪的状况时,有部分水进入弯管内,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30mm处,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进入救生舱的空气与水,在管口与漏斗状托盘的30mm处自行分离,空气自动漂逸进入救生舱内,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坠入漏斗状的托盘里,由漏斗下端连接的软管引流进入“水压舱”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海难事故救生舱”的有益效果是钢板焊接制作扁球状的救生舱体具有能容纳多人同时逃生使用的包容性,其密闭的空间能隔绝海难事故中低温,海水浸泡,风浪侵袭及沉船时产生的漩涡泓吸对逃生人员的伤害,使用时,只需打开舱门,逃生人员进入救生舱立即关闭舱门,即进入使用状态,当船体侧翻或沉没时,本装置可自行滑入水中漂浮,由于本装置是密闭的扁球体结构及球体下端可伸缩的“平衡柱”的坠重平衡作用,在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泓吸及涌浪中,本装置不会倾覆翻沉,即便在恶劣气象及特大风浪中,本装置扁球形的结构设计及“平衡柱”的坠重设置,能有效克服特大风浪对救生装置的晃动颠覆。在特殊状态,如飓风巨浪,油船或钻井平台爆燃爆炸起火时,可将“水压舱”进水阀开启,让海水涌入“水压舱”内,降底“救生舱”的漂浮状态,使“救生舱”潜浮水面,减少飓风巨浪对“救生舱”的直接冲击,避免油船或钻井平台爆燃起火对“救生舱”的冲击损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中M是舱门,C1、C2、C3是弦窗。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3是本专利技术图2的A-A剖面中1.救生舱,2.水压舱,3.排水泵,4.平衡柱,5.进水管,6.气道避水器,7.柱塞式气泵。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M舱门与CpCyC3弦窗对称均布90°设置,气道避水器在舱体顶端对称设置在图2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救生舱正视外形图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是图中救生舱⑴内侧与水压舱(2)构造、排水泵⑶进水管(5)与水压舱(2)的构造,救生舱(2)与平衡柱⑷的构造及柱塞式气泵(7)的构造连接,在救生舱(1)外部顶端是与气道避水器(6)的构造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Φ 2200mm,竖向中心顶高1800mm的圆形扁球状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救生舱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3mm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Φ400πιπι的构造柱,柱体内侧设置一个可伸缩移动的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Φ 320mm, 长1700mm的圆筒状柱体,柱体下端50mm处对称设置两个Φ 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活塞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在救生舱内侧下端沿舱壁圆周、用1.5mm 钢板和救生舱体连体焊接制作高度600mm、平面宽度500mm的水压舱,水压舱底部设有50mm 进、排水管,在救生舱上端一侧设有一个密封式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Φ 300mm的密封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由直径Φ IOOmm的U型弯管构成,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管口下端IOmm 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设有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30mm处,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漏斗下端连接的软管接入水压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难事故救生舱其特征是利用救生舱构造柱内侧空间设置一个可伸缩移动能克服飓风巨浪对救生舱晃动颠覆的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Φ 320mm,长1700mm圆筒状柱体,柱体下端部50mm处对称设有两个Φ 50mm的进排水孔, 平衡柱由手动活塞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难事故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φ2200mm,竖向中心顶高1800mm的圆形扁球状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救生舱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3mm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φ400mm的构造柱,柱体内侧设置一个可伸缩移动的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φ320mm,长1700mm的圆筒状柱体,柱体下端50mm处对称设置两个φ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活塞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在救生舱内侧下端沿舱壁圆周、用1.5mm钢板和救生舱体连体焊接制作高度600mm、平面宽度500mm的水压舱,水压舱底部设有50mm进、排水管,在救生舱上端一侧设有一个密封式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φ300mm的密封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由直径φ100mm的U型弯管构成,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管口下端10mm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设有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30mm处,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漏斗下端连接的软管接入水压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高才,
申请(专利权)人:王高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