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维平专利>正文

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4891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属于植物栽培用具领域,包括侧壁和与其相连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壁内表面竖向间隔密布有向内凸起的肋条,在底部开有实现空气修根的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植物的根尖的特殊结构和根尖发生弯曲的特征对传统栽培容器的结构进行改造,以满足既透气,又防窝根,并能促长重复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栽培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栽培容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栽培容器有塑料花盆、瓷盆、泥盆和紫砂盆;塑料花盆和瓷盆的透气性较差而且容易窝根。泥盆和紫砂盆可以有效地解决透气性问题,但不能解决植物栽培中的窝根问题。容器栽培的植物一旦出现了窝根问题,由于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受到威胁,就会变得比较脆弱,如果稍有环境的变化就会出现适应性问题,甚至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为了避免窝根、培养出健康的植物根系,园林育苗中常使用的办法有化学剪根法和物理剪根法。化学剪根法,一般是在普通的栽培容器的内侧涂有一层抑制根尖生长的物质,比较常用的物质是碳酸铜制剂。化学剪根法缺点是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而且对植物的长期生长的长期影响还不确定。物理剪根法常用的有空气剪根法,一般育苗领域使用容器架空法和无纺布一次性育苗袋法。容器架空法用将普通栽培容器架空,这样可以部分解决植物主根的窝根现象,缺点是,需要专门的架起容器的设置且剪根不彻底,尤其是被剪断的根系都集中在容器的底部,导致后期移栽根系分布的严重不均;另一种比较先进的是使用一次性无纺布育苗袋,将育苗袋放置在专用的育苗袋隔架上,这样可以完全避免植物的窝根,缺点是这种袋子一次性的,不可重复利用,而且需要专门的隔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利用植物的根尖的特殊结构和根尖发生弯曲的特征对传统栽培容器的结构进行改造,以满足既透气,又防窝根,并能促长重复使用的需求。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包括侧壁和与其相连的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壁内表面竖向间隔密布有向内凸起的肋条,在该容器的底部开有实现空气修根的通孔。所述的侧壁可由竖直方向的两段或两段以上侧壁段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个侧壁段内表面竖向间隔密布有向内凸起的肋条;上层侧壁段的下开口横截面大于相邻下层侧壁段的上开口横截面,上层侧壁段与相邻下层侧壁段通过间隔排列的连接肋条连接,连接肋条之间形成通孔。所述的连接肋条可由侧壁段内的肋条延伸而成或另外形成的连接肋条。所述的肋条间距、肋条的宽度及肋条的厚度均可为1-3毫米。所述的肋条中,每两根或三根肋条中的一根肋条可为加厚肋条,该加厚肋条厚度为4 11毫米。连接肋条可由侧壁段内的加厚肋条延伸而成或另外形成的连接肋条与所述的加厚肋条相连接。所述的肋条中,中心对称的2、4或8个肋条可为加厚肋条,该加厚肋条厚度为2-8毫米。所述的容器还可包括一个通过固定装置将所述的容器固定在内并留有间距的外罩。所述的容器还可包括连接在所述底下面的支撑装置。本专利技术还设计的另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由侧壁和与其相连的底组成的容器单元,所述的侧壁内表面竖直间隔密布有向内凸起的肋条,在底与侧壁连接处开有通孔;所述的多个容器单元相连成一个整体。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1、解决了容器栽培的窝根问题;2、增加了容器的透气;3、增加侧根的数量,促进生长;4、促生全方位的侧根;5、容器更易被成形,比如注塑、压塑等都可成形,且成形后的容器可以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中容器的透视图2是实施例一中构成容器侧壁的侧壁片段的透视图3是实施例一中构成容器侧壁的侧壁片段水平截面图图4是实施例一中容器的纵剖图5是实施例二中的容器的局部放大的纵剖图6是实施例二中的容器的侧壁段的水平截面图7是实施例三中的容器的侧壁段的水平截面图8是实施例四中的容器的纵截面图9是实施例五中的容器的纵向半剖图10使用实施六中的容器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植物栽培容器结构附图及实施例说明如下实施例一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容器10水平放置,其上部开口,包括侧壁和一个底。其侧壁由3个内表面竖向间隔布有肋条的侧壁段11和一个无肋条的侧壁段14组成 (三个侧壁段中也可以均有肋条或只有任何一个侧壁段有肋条)。所述侧壁段11 (见图2, 图3)是一个柱面或上大下小的锥台面,其内表面间隔密布有用来引导根尖向下生长的肋条12。所述的容器10的侧壁由3个同中心轴的侧壁段11,由上至下依次串联而成。相邻的两侧壁段11,上层侧壁段的下开口横截面大于下层侧壁片段的上开口横截面。所述容器的相邻的侧壁段11通过间隔布置的连接肋条13连接。由于相邻的侧壁段11在连接处的横截面尺寸差异,相邻连接肋条13之间就形成了容器内腔通往外界的通孔41 ;容器10的底面42与侧壁段14连接处有一个可以实现空气修根的通孔41 (参见图4),这样布置可以实现了容器底部空气修根的结构。虽然在图中没有绘制,容器10的底面可以连接有一套支撑装置将容器底部托离地面。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容器10的侧壁段11的透视图。侧壁段11是一个柱面或上大下小的锥台面21,其内表面分布有大致竖直向下的肋条12。侧壁段11的水平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多边形或矩形,优选为圆形和矩形。图3是图2中侧壁段11的水平截面图。相邻肋条12的间距为1_3毫米,肋条的宽度(肋沿容器侧壁在水平面上的延展距离)为1-3毫米,肋条的厚度(从侧壁向轴心方向的距离)为1-3毫米;肋条12的顶面(面向容器轴心的面)可以是平面,最好为中间高的类似屋脊一样的隆起面,这在一般的成形工艺上也较容易做到。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相邻两侧壁段11之间连接部位的纵剖图。由图4可知相邻的侧壁段11通过间隔布置的连接肋条13连接,相邻连接肋条13之间的间隔形成容器10内腔与外界的通孔41。这里的连接肋条13可以是另外成形的肋,也可以是侧壁段11上肋条 12的延伸(参见图9)。连接肋条13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形成通孔41,另一方面提高了本实施例中容器10的侧壁的拉伸强度。在此实施例中,将植物的幼株或种子植于容器10的介质中,幼株的主根或种子萌发形成的主根竖直向下生长,直到接触到容器的底面42,在底面42的阻挡折射作用下,主根会向外侧的无肋条的侧壁段14生长,主根接触到侧壁段14时,被侧壁段14阻挡开始沿侧壁段14生长,直到遇到底部上的通孔41,在重力的作用下,主根向下长出通孔41,并干枯。主根干枯后,会从根尖的后方新产生3条以上的侧根,侧根向外并向下生长,直到接触到侧壁段11,被密布的肋条12引导到相邻肋条形成的槽中,并沿此槽向下生长,直到在相邻侧壁段11的连接处的通孔41处,接触到空气并干枯。侧根干枯后,又会在其后方产生2 条以上的侧根,继续此过程。如此往复,就可以在容器底面与侧壁上不同的位置生成许多侧根,从而促进植物的快速健康生长。用肋条12能引导根尖向下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根尖的特殊结构和布有肋条的侧壁段11的结构。从一般的植物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根尖由前到后一次是由根冠、分生区和伸长区构成。根尖的弯曲是由伸长区产生的,而根冠和分生区无法产生弯曲,而根冠长度与分生区长度之和约为3毫米左右。这就意味着根尖前3毫米为刚性的,在遇到障碍物阻挡时,会在障碍物的表面滑动而不是弯曲。因此,当根尖接触到宽度小于3毫米的肋条顶面时会被伸长区推入到相邻肋条形成的槽中,而根尖在宽度小于3毫米(肋条的间距)的槽中也无法弯曲,只能沿槽的方向生长。而此实施例中,由于相邻侧壁段11连接处的横截面尺寸差异,槽之间将根尖引向容器10的外部,从而实现空气修根。在此实施例中,由于侧壁段11上相邻肋条形成的槽的宽度不大于3毫米,因此侧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包括侧壁和与其相连的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壁内表面竖向间隔密布有向内凸起的肋条,在该容器的底部开有实现空气修根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平
申请(专利权)人:杨维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