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神经拉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3273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神经拉钩,包括握持部件、中空管、弧形管体和椎间盘切开部件,弧形管体沿其整个长度方向在其侧壁朝外的部分开有缺口,中空管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握持部件连接第一端部的侧面,第二端部的侧面连接弧形管体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椎间盘切开部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末端,椎间盘切开部件可移除地插设在中空管中,第二末端穿设出第二端部并具有椎间盘切开刀头,第一端部挡住第一末端,较佳地,弧形管体的横截面为1/3圆形或半圆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独特,构造简洁,应用简便,其既可以方便安全地牵开并保护神经根,同时可以切开椎间盘组织,仅需一人即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神经拉钩
,特别是指一种组合式神经拉钩,用于脊神经牵开保护及椎间盘切除的腰椎后路手术。
技术介绍
人体腰椎神经根从硬膜囊出发后,与腰椎呈30-45°夹角向外走弧线形,生长的椎间盘突出将压迫神经根。目前临床上开展腰椎后路手术,为了显露并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以彻底松弛受压的神经根,或者切除椎间盘后行椎体间融合术,常常需要使用神经根牵开器牵开腰椎神经根。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拉钩牵拉部分为“一”字形设计,牵拉过程中不能适应神经根自硬膜囊出发后呈30-45°左右的弧度,往往在拉钩边缘与神经根接触处形成一个直接的剪切力,牵拉过于用力或者牵拉时间过长,容易使神经根产生医源性损伤,后果比较严重。 同时,即使神经根牵开后椎间盘显露,需要另外一名医师借助于手术刀切开,对于腰椎小视野手术,同时使用两种工具有时显得空间不够。如果助手牵拉不够或者滑脱,势必会误伤神经根。因此,需要迫切提供一种神经拉钩,其既可以方便安全的牵开并保护神经根,同时可以切开椎间盘组织,仅需一人即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神经拉钩,该组合式神经拉钩设计巧妙独特,构造简洁,应用简便,其既可以方便安全地牵开并保护神经根,同时可以切开椎间盘组织,仅需一人即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组合式神经拉钩,其特点是,包括握持部件、中空管、弧形管体和椎间盘切开部件,所述弧形管体沿其整个长度方向在其侧壁朝外的部分开有缺口,所述中空管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握持部件连接所述第一端部的侧面, 所述第二端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的弧形管体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可移除地插设在所述中空管中,所述第二末端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并具有椎间盘切开刀头,所述第一端部挡住所述第一末端。较佳地,所述弧形管体的横截面为1/3圆形或半圆形。较佳地,所述弧形管体的内壁为光滑表面。较佳地,所述中空管垂直于所述弧形管体。较佳地,所述椎间盘切开刀头为圆环形刀头。较佳地,所述第二末端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0. 5cm。较佳地,所述第一末端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较佳地,所述第二端部的侧面焊接所述的弧形管体的侧壁朝内的部分。较佳地,所述握持部件是把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具体在于1、本技术的组合式神经拉钩具有弧形管体,所述弧形管体沿其整个长度方向在其侧壁朝外的部分开有缺口,从而可以很好地容纳神经根,与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的角度匹配好,牵拉时不会在边缘对神经根产生剪切应力,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经根,设计巧妙独特,构造简洁,应用简便,可以方便安全地牵开并保护神经根,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2、本技术的组合式神经拉钩具有中空管和椎间盘切开部件,所述中空管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握持部件通过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一端部的侧面,所述第二端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的弧形管体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可移除地插设在所述中空管中,所述第二末端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并具有椎间盘切开刀头,所述第一端部挡住所述第一末端,从而在牵开并保护神经根的同时,可以切开椎间盘组织,仅需一人即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未包括椎间盘切开部件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椎间盘切开部件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椎间盘切开部件的仰视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请参见图1-4所示,本技术的组合式神经拉钩包括握持部件1、中空管2、弧形管体3和椎间盘切开部件4,所述弧形管体3沿其整个长度方向在其侧壁朝外的部分开有缺口 31,所述中空管2具有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所述握持部件1连接所述第一端部 21的侧面,所述第二端部22的侧面连接所述的弧形管体3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4包括第一末端41和第二末端42,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4可移除地插设在所述中空管2中,所述第二末端42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22并具有椎间盘切开刀头43,所述第一端部21挡住所述第一末端41。弧形管体3的弧度与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的角度匹配好,牵拉时不会在边缘对神经根产生剪切应力,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经根。所述弧形管体3的侧壁的缺口 31可以容纳神经根即可。较佳地,所述弧形管体3 的横截面为1/3圆形或半圆形。请参见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管体3的横截面为1/3圆形。为了更好地避免对神经根造成损害,请参见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管体3的内壁为光滑表面。为了较佳地实现椎间盘切开,所述中空管2最好基本垂直于所述弧形管体3,请参见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管2垂直于所述弧形管体3。所述椎间盘切开刀头43可以为任何合适的刀头,请参见图3-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椎间盘切开刀头43为圆环形刀头,边缘薄而锐利,便于旋转切开椎间盘。所述第二末端42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22的距离最好为椎间盘深度,以便正好切开椎间盘且不损伤其它组织。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末端42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22约0. 5cm,正好可以切开椎间盘。所述第一末端41可以为任何合适的形状,只要椎间盘切开部件4插入中空管2时第一末端41被中空管2的第一端部21挡住即可,起到限位器的作用,控制工作的深度。请参见图3-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末端41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21的直径。所述第二端部22的侧面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连接所述的弧形管体3的侧壁朝内的部分。请参见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22的侧面焊接所述的弧形管体3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所述握持部件1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部件。请参见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件1是把手。把手直径较粗,便于把握,使牵拉过程稳定,同时施力均勻。本技术使用时,先把弧形管体3套入部分硬膜囊及由此处发出的神经根,略施力牵开,待前方椎间盘组织显露后,维持目前的牵开状态,将椎间盘切开部件4套入中空管2中,另一手握住第一末端41,垂直向下边旋转边用力,利用第二末端42的椎间盘切开刀头43均勻地切开椎间盘组织。然后拔出椎间盘切开部件4,用髓核钳插入中空管2进行椎间盘摘除术,完成神经根的减压。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组合式神经拉钩设计巧妙独特,构造简洁,应用简便,其既可以方便安全地牵开并保护神经根,同时可以切开椎间盘组织,仅需一人即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此说明书中,本技术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部件、中空管、弧形管体和椎间盘切开部件,所述弧形管体沿其整个长度方向在其侧壁朝外的部分开有缺口,所述中空管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握持部件连接所述第一端部的侧面,所述第二端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的弧形管体的侧壁朝内的部分,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椎间盘切开部件可移除地插设在所述中空管中,所述第二末端穿设出所述第二端部并具有椎间盘切开刀头,所述第一端部挡住所述第一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华明蔡珉巍涂意辉刘晓东马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