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22229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外壳、热交换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热交换器带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外壳的第一外壳区段带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腔室,外壳的第二外壳区段带第四、第五以及第六腔室,其中第一风扇产生的第一气流经外壳上的内部进入开口进入第四腔室,经第二入口进入热交换器,经第一出口从热交换器进入第二腔室,经过第一风扇和第三腔室后并经外壳上的外部排出开口进入外部环境;第二风扇产生的第二气流经外壳上的外部进入开口进入第一腔室,经第一入口进入热交换器,经第二出口从热交换器进入第五腔室,横穿第二风扇和第六腔室后并经外壳上的内部排出开口进入内部环境,第一和第二气流在热交换器中成换热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其具有平整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并容纳有对流操作的热交换器;第一风扇,其用于产生从内部环境定向至外部环境的第一气流;以及第二风扇,其用于产生从外部环境定向至内部环境的第二气流,其中这两股气流被设定为成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相互换热的关系。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是为提供可用于代替常规类型的窗台的换气装置而开发的。
技术介绍
文献No. W02005/038355描述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其可用于代替常规类型的窗台。该已知装置包括具有被设定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平整的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外壳。热交换器被设定在外壳内侧,从内侧定向至外侧的第一气流和从外侧定向至内侧的第二气流经过该热交换器。这些气流由被收容在外壳内的相应风扇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换气装置,其具有将能够实现空间的最优利用和能量回收的最优化的结构和构件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具有形成权利要求1的主题的特征的换气装置实现以上目的。权利要求形成本文中提供的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教导的整体部分。附图说明现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完全借助于非限制性的示例来提供,并且在附图中-图1和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从不同角度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和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从不同角度的局部剖视透视图;-图6是图4中通过箭头VI所指示的部分的平面图;-图7是偏流元件的透视图;-图8和图9是示出图7的偏流元件的安装的透视图;-图10和图11是示出偏流元件的备选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图12、图13和图14是示出在外侧上设有气流传送装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由10表示,其被设计成安装在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隔开的建筑物墙壁内。装置10被构造成具有使得可安装它来代替常规类型的窗台的形状。然而,使用带窗台功能的装置10并非强制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10也可被安装在顶缘上方或沿着窗或门的竖直边缘或建筑物外墙的任何一个其它部位中。装置10包括具有平整的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外壳12。外壳12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主壁14、16、内前壁18、外前壁20和两个侧壁22。如图3中所示,壁18、20和22优选地形成四边形周框,而主壁14、16形成在相对侧上施加至周框的两个盖子。在后续说明中,两个壁14、16将分别被表示为顶壁14和底壁16。用语“顶”和“底”是指其中换气装置10被安装在水平位置中的情形。对流中操作的热交换器M被收容在外壳12内侧。热交换器M具有互相平行的两个主表面沈和也互相平行的两个前表面观。热交换器M在第一侧上具有第一入口 30 和第一出口 32并且在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具有第二入口 34和第二出口 36。第一入口 30与第二出口 36连通,且第二入口 ;34与第一出口 32连通。热交换器;34优选地由多个塑料带肋板形成,其被设成互相并排并形成连接第一入口 30和第二出口 36的第一列流动通道以及连接第二入口 ;34和第一出口 32的第二列流动通道。热交换器M具有对称的中间平面38。第一入口 30相对于第一出口 32被设定在中间平面38的相对侧上。同样,第二入口 34相对于第二出口 36被设定在中间平面38的相对侧上。第一入口 30和第二入口 34被设定在中间平面38的同一侧上,并且第一出口 32 和第二出口 36同样被设定在中间平面38的同一侧上。热交换器对的高度(等于主表面沈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外壳12的主壁14、16 之间的距离。热交换器M的前壁观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外壳12的内前壁18与外前壁20 之间的距离。热交换器的入口 30、34和出口 32、36优选地具有等于前表面观之间的距离的宽度。 参照图4和图5,外壳12包括第一外壳区段40和第二外壳区段42。第一外壳区段 40和第二外壳区段42通过热交换器M互相分隔开。第一电风扇44被收容在第一外壳区段40中,且第二电风扇46被收容在第二外壳区段42中。电风扇44、46属于离心式并分别具有可围绕垂直于外壳12的主壁14、16的轴线旋转的风扇。各电动机44、46具有共享旋转轴线的进气区段和切向于旋转轴线定向的传送区段。电风扇44、46的特征在于小的轴向厚度,其等于或小于外壳12高度的一半。鉴于它们属于可以买到的类型,故不再更详细地说明电风扇44、46。例如,适合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中的风扇型号为Sanyo SANACE B160 风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理解,可以使用具有相同特征的任何其它类型的风扇。外壳12的外前壁20具有在与第一外壳区段40对应的区域内开口的窗48。偏流元件50’或50”或50”’如图8和图9所示被施加至窗48。偏流元件50’具有前壁52,该前壁具有两个接合沿着窗48的正对边缘形成的相应凹槽56的侧肋条M。偏流元件50’具有内部进入开口 58和外部进入开口 60。偏流元件50’的开口 58和60相对于外前壁20向前定向。可在外壳12的窗48中安装偏流元件50”或50”’ (分别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 来代替偏流元件50’。在偏流元件50”的情形中,开口 58和60向下定向(开口 58、60的轴线垂直于底部主壁16)。在偏流元件50”’的情形中,开口 58、60向上定向(开口 58、60的轴线垂直于顶部主壁14)。参照图1和图4,外壳12设有内部进入开口 62和内部排出开口 64,其在与第二外壳区段42对应的区域内形成在内前壁18中。内前壁18也可设有被设定在与第一外壳区段40对应的位置中并由可打开的舱盖(hatch)68封闭的旁通开口 66。5参照图4、图5和图6,第一外壳区段40和第二外壳区段42分别包括与热交换器 24的中间平面38对齐的第一分隔壁70和第二分隔壁72。分隔壁70、72优选地平行于主壁14、16并被设定在与主壁14、16相距相同距离处。外壳区段40、42还分别包括第三分隔壁74和第四分隔壁76,其各在相应的分隔壁 70,72与顶部主壁14之间延伸。第一外壳区段40的分隔壁70、74连同外壳12的外壁一起限定出-第一腔室78,其与热交换器M的第一入口30和外部进入开口 58连通;-第二腔室80,其与热交换器M的第一出口32和第一风扇44的进气区段连通; 以及-第三腔室82,其与第一风扇44的传送区段和外部排出开口60连通。如在图5和图6中可见的那样,开口 84形成在第一分隔壁70中,该开口设定成与第二腔室80连通的第一风扇44的进气区段。第二外壳区段42的分隔壁72、76连同外壳12的外壁一起限定出-第四腔室86,其与热交换器M的第二入口;34和内部进入开口 62连通;-第五腔室88,其与热交换器M的第二出口36和第二风扇46的进气区段连通; 以及-第六腔室90,其与第二风扇46的传送区段和内部排出开口64连通。如在图5中可见的那样,开口 92形成在第二分隔壁72中,该开口设定成与第五腔室88连通的第二风扇46的进气区段。优选地,过滤器93被收容在第六腔室90内。在操作中,第一风扇M产生第一气流Fl,其经内部进入开口 62进入第四腔室86, 经第二入口 ;34进入热交换器对,经第一出口 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其被设计成安装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其包括:-外壳(12),其具有带两个互相平行的主壁(14、16)、内前壁(18)和外前壁(20)的平整的平行六面体形状,所述外壳(12)具有内部进入开口(62)、内部排出开口(64)、外部进入开口(58)和外部排出开口(60);-被收容在所述外壳(12)内侧的热交换器(24),所述热交换器(24)具有被布置在第一侧上的第一入口(30)和第一出口(32),以及被布置在第二侧上的第二入口(34)和第二出口(36),其中所述第一入口(30)与所述第二出口(36)连通且所述第二入口(34)与所述第一出口(32)连通;以及-第一风扇(44)和第二风扇(44、46),其分别具有相应的进气区段和传送区段并被布置成用于分别产生从所述内部进入开口(62)定向至所述外部排出开口(60)的第一气流(F1)和从所述外部进入开口(58)定向至所述内部排出开口(64)的第二气流(F2),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气流(F1、F2)在所述热交换器(24)内成相互换热的关系,所述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4)具有平行于所述外壳的所述主壁(14、16)的中间平面(38),其中所述第一入口(30)相对于所述第一出口(32)在所述中间平面(38)的相对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入口(34)相对于所述第二出口(36)在所述中间平面(38)的相对侧上;-所述热交换器(24)将所述第一风扇(44)被设定在其中的第一外壳区段(40)和所述第二风扇(46)被设定在其中的第二外壳区段(42)互相分隔开;-所述第一外壳区段(40)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24)的所述第一入口(30)和所述外部进入开口(58)连通的第一腔室(78)、与所述热交换器(24)的所述第一出口(32)和所述第一风扇(44)的所述进气区段连通的第二腔室(80)以及与所述第一风扇(44)的所述传送区段和所述外部排出开口(60)连通的第三腔室(82);-所述第二外壳区段(42)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24)的所述第二入口(34)和所述内部进入开口(62)连通的第四腔室(86)、与所述热交换器(24)的所述第二出口(36)和所述第二风扇(46)的所述进气区段连通的第五腔室(88)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扇(46)的所述传送区段和所述内部排出开口(64)连通的第六腔室(90);并且-所述第一外壳区段(40)和所述第二外壳区段(42)分别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24)的所述中间平面(38)对齐的第一分隔壁(70)和第二分隔壁(72),其中所述分隔壁(70、72)设有设定成与所述第一风扇(44)和所述第二风扇(46)的相应进气区段连通的所述第二腔室(80)和所述第五腔室(88)的相应开口(84、9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巴尔博迪维纳迪奥M·帕拉策蒂
申请(专利权)人:萨维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