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冬青专利>正文

自动针灸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8473 阅读:3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自动针灸注射器,它具有圆珠笔的造型,呈圆棒形,其中装有弹射簧、撞子、夹针簧和复位弹簧等。其中夹针簧将针灸针夹持住,按动按钮在弹射簧的推动下,撞子迅速将针灸针射入皮层痛区而无痛感或仅有轻微的瞬间痛感,用完后松开按钮即可由复位弹簧恢复到待射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容易制造,成本低,轻便耐用,容易操作,使用它基本上能杜绝针体弯曲和污染的现象,并大大减轻了病人的惧针心理,可以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针灸工具。针剌疗法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这种古老的针剌技术有其独特的长处,早已驰名中外。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直到目前为止,其基本操作还几乎停留在医生“手持针体进针”的状况。手持针体进针不但容易污染针体,而且也容易造成针体弯曲损伤。此外患者普遍地对“明针”有恐惧心理,这更加重了患者在进针时疼痛的感觉。这一问题是自古至今各大医家专门进行研讨论著而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针灸注射器,它能将针迅速准确地剌入皮层痛区而无痛感或仅有轻微瞬间痛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看上去象一支圆珠笔,其中有夹针簧将针灸针夹持住,由弹簧推动撞子将针灸针射入穴位皮下3~4毫米,并由复位弹簧将其恢复到待射状态。本技术基本上实现了针灸技术方面存在多年的“无痛针剌”难题。可杜绝手持针体进针所造成的针体弯曲和污染针体的现象。同时,由于病人见不到针(暗针),大大减少了惧针心理。这种工具经多年研制和临床使用证明,完全可以推广使用。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其中撞子部份未作剖视。附图2、3、4为本技术使用状态局部剖视示意图。附图中1弹射腔,2外针腔,3内针腔,4锁紧螺母,5尼龙护套,6弹射簧套,7撞子,8撞子销,9楔形槽,10弹射簧,11复位弹簧,12按钮暨封闭套,13夹针簧,14定位销,15定位槽,16针灸针,17L形槽。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弹射腔1与外针腔2以螺纹紧固在一起,外针腔2为一左端开口右端封闭其中心处有一圆孔的圆管,内有可抽拉的内针腔3,以适应不同长度的针灸针16,同时控制着针灸针16射入皮内的深度。针灸针16可以穿过上述圆孔。锁紧螺母4以管螺纹形式拧在外针腔2的左端,可把内针腔3锁定在所需的位置上。锁紧螺母4外壁套有尼龙护套5,以利于把持及外观造形。弹射腔1是一两端开口的圆管。弹射簧套6为右端开口的圆管,它可以伸入到弹射腔1中,后者的内径与前者的外径相配合。弹射簧套6内左端有撞子7,后者的截面为凸字形,撞子销8横穿撞子7,其两端伸出撞子7的部份分别插入弹射腔1侧壁面上的L形槽17,这种L形槽17共有2个,它们中心对称地分布着。在弹射簧套6的侧壁面上对称地分布着2个楔形槽9。上述的撞子销8两端的伸出部份也分别插入此楔形槽9中。在弹射簧10和楔形槽9左端倾斜面的作用下,撞子销8“锁”在L形槽17右端的竖槽上部(图1中撞子7即处于此种状态)。容易看出L形槽17和楔形槽9的下部边界是在一条线上,而撞子销8的两端始终锁在L形槽17和楔形槽9中。弹射簧套6壁外右部有复位弹簧11,靠它的弹力可使弹射之后弹射簧套6连同撞子7恢复到待弹射的位置上。按钮暨封闭套12套在弹射腔1和复位弹簧11的外面。弹射腔1内对称地固定着两根L形夹针簧13,用以夹持针灸针16。弹射腔1内壁上还固定着定位销14,后者的端部插在弹射簧套6上长条形轴向定位槽15内,以保证弹射簧套6在弹射腔1内只能作轴向往复运动,而不能产生相对转动。使用时,手持注射器,用手指按压按钮暨封闭套12端部,弹射簧套6向右运动,进一步向弹射腔1内伸入。当弹射簧套6运动到一定的位置(图2)时,夹持簧13就被它的左端部挤压而分开,使针灸针16处于不被夹持的状态。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装入针灸针16时也如此动作,即先按按钮暨封闭套12,使其向右运动一定距离,再从内针腔3左端口用消毒镊子装入针灸针16,然后松手,针灸针16即被夹持簧13夹住。弹射簧套6开始向右运动时撞子7不动,因为撞子销8的两端仍被挡在L形槽17竖槽的上部。此时,弹射簧10和复位簧11均被压缩。弹射簧套6继续向右运动一定距离(见图3)时,其侧壁上的楔形槽9右端的倾斜楔面开始接触撞子销8,并迫使后者沿L形槽的竖槽向下运动。此时,实际上撞子销8连同撞子7在转动。当撞子销8的两端由L形槽的竖槽转动至横槽部份时,弹射簧10和复位弹簧11均被压缩至最紧状态。撞子销8的两端一旦转动至L形槽17的横槽处,因不再受到阻挡,撞子7即被迅速释放的弹射簧10推动,撞击针灸针16的尾部,并将其射出。松开按钮暨封闭套12,复位弹簧11恢复原状,就把弹射簧套6连同撞子7送回待弹射的位置上。本技术可以用不锈钢或硬质塑料等制造。如用塑料,弹射腔1与外针腔2也可以不用螺纹连接,而将两者注塑成为一体。弹射腔1和弹射簧套6亦可同时改为方形,此时去掉定位销14和定位槽15。本技术的右端也可以设置一消毒帽,使用时,每注射一次就更换一个消毒帽。本技术容易制造,成本低,轻便耐用,容易操作,它的出现必将使针剌疗法获得更广泛地普及和提高。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针灸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弹射腔1、外针腔2、内针腔3、锁紧螺母4、弹射簧套6、撞子7、撞子销8、弹射簧10、复位弹簧11、按钮暨封闭套12、夹针簧13、定位销14和针灸针16所组成;所述的弹射腔1与外针腔2以螺纹连接,外针腔2内有可抽拉的内针腔3;锁紧螺母4以管螺纹形式拧在外针腔2的左端,它的外壁套有尼龙护套5;弹射簧套6伸入到弹射腔1中,其内部左端有撞子7;撞子销8横穿撞子7,其两端的伸出部份分别插入弹射腔1侧壁上的L形槽17中;在弹射簧套6壁外右部有复位弹簧11,按钮暨封闭套12套在弹射腔1和复位弹簧11的外面;弹射腔1内固定着两根L形夹针簧13;弹射腔1内壁上固定有定位销14,后者的端部插在弹射簧套6上长条形轴向定位槽15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针灸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它由不锈钢或硬质塑料制造。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针灸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射腔1和外针腔2如用塑料制造可以将两者注塑成一体;弹射腔1和弹射簧套6亦可同时改成方形,而去掉定位销14和定位槽15。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自动针灸注射器,它具有圆珠笔的造型,呈圆棒形,其中装有弹射簧、撞子、夹针簧和复位弹簧等。其中夹针簧将针灸针夹持住,按动按钮在弹射簧的推动下,撞子迅速将针灸针射入皮层痛区而无痛感或仅有轻微的瞬间痛感,用完后松开按钮即可由复位弹簧恢复到待射状态。本技术容易制造,成本低,轻便耐用,容易操作,使用它基本上能杜绝针体弯曲和污染的现象,并大大减轻了病人的惧针心理,可以推广使用。文档编号A61H39/00GK2086142SQ9121137公开日1991年10月9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19日专利技术者吴冬青, 李明阳 申请人:吴冬青, 李明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针灸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弹射腔1、外针腔2、内针腔3、锁紧螺母4、弹射簧套6、撞子7、撞子销8、弹射簧10、复位弹簧11、按钮暨封闭套12、夹针簧13、定位销14和针炙针16所组成;所述的弹射腔1与外针腔2以螺纹连接,外针腔2内有可抽拉的内针腔3;锁紧螺母4以管螺纹形式拧在外针腔2的左端,它的外壁套有尼龙护套5;弹射簧套6伸入到弹射腔1中,其内部左端有撞子7;撞子销8横穿撞子7,其两端的伸出部份分别插入弹射腔1侧壁上的L形槽17中;在弹射簧套6壁外右部有复位弹簧11,按钮暨封闭套12套在弹射腔1和复位弹簧11的外面;弹射腔1内固定着两根L形夹针簧13;弹射腔1内壁上固定有定位销14,后者的端部插在弹射簧套6上长条形轴向定位槽15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冬青李明阳
申请(专利权)人:吴冬青李明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