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其所采用的离心风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5868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第一鳍片组及第二鳍片组,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叶轮、一底板及环绕底板的一侧壁,该侧壁上设有相邻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鳍片组与第二鳍片组分别设于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处,该叶轮产生气流排向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凸块,该凸块沿离心风扇的外部向离心风扇的内部延伸,该凸块改变流出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气流量及气流分布,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处的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使第一、第二鳍片组的受风更均匀,提高鳍片的利用率,增强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离心风扇。
技术介绍
随着电脑产业的迅速发展,CPU追求高速度化,高功能化及小型化所衍生的散热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在笔记本电脑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更为突出。如果无法将笔记本电脑内的CPU等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将极大地影响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还会縮减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目前在电脑内,常采用由导热体、热管、散热片及离心风扇组成的散热模组对电子元件散热。导热体贴设于电子元件上吸收电子元件的热量,热管将导热体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片,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吹拂散热片并与散热片发生热交换以最终将热量散发出去。因此,散热模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传统的散热模组100包括一扇框90、 一收容于扇框90内的转子98,扇框90上形成入风口95、第一出风口91及第二出风口92,该第一出风口91与第二出风口92处分别设有第一散热片组93与第二散热片组94,转子98转动时,产生的气流吹向第一、第二散热片组93、 94,如图l中所示流场,气流于第一散热片组93的右侧大,左侧小,吹向第二散热片组94的气流也是下侧大,上侧小,风量分布极其不均,降低了散热片的利用率,影响了散热模组100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优化风量比,使其散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的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散热装置。一种离心风扇,包括叶轮、底板及环绕底板的侧壁,该侧壁上设有相邻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该叶轮产生气流排向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凸块,该凸块沿离心风扇的外部向离心风扇的内部延伸,该凸块改变流出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气流量及气流分布,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导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第一鳍片组及第二鳍片组,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叶轮、一底板及环绕底板的一侧壁,该侧壁上设有相邻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鳍片组与第二鳍片组分别设于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处,该叶轮产生气流排向第一出风口及第二4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凸块,该凸块沿离心风扇的外部向离心风扇的内部延伸,该凸块改变流出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气流量及气流分布,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处的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凸块阻挡住了部分流向第二鳍片组的气流,使之从第一鳍片组流出,增大了流经第一鳍片组的风量。同时也使第一鳍片组的受风更均匀,提高了鳍片的利用率。此外,流向第二鳍片组的气流经凸块的引导至第二鳍片组的中段,使第二鳍片组的受风更均匀,提高了鳍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散热模组的流场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组合后的流场示意图。图4为扇框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IO、 一第一鳍片组20及一第二鳍片组30。离心风扇10包括一叶轮13、 一顶板14、与顶板14相对的一底板11,及设于顶板14与底板11之间的一涡形侧壁12。离心风扇10的顶板14、底板11及侧壁12合围构成一扇框,扇框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叶轮13收容于该容置空间内。顶板14上设有一第一进风口15,底板11上设有一第二进风口16,侧壁12自底板l 1的周缘垂直向上延伸并环绕底板l 1 ,侧壁12上设有一第一出风口 17和与第一出风口17相邻的一第二出风口18。第一、第二出风口17、 18均呈直线形,且相互垂直设置。第一鳍片组20与第二鳍片组30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7与第二出风口18处。第一、第二鳍片组20、 30分别由若干散热鳍片堆垒而成,其整体外形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7和第二出风口18相一致。底板ll上于第一、第二出风口17、 18之间向上凸设一凸块19,该凸块19沿离心风扇10的扇框的外部向扇框的内部延伸。凸块19为一呈三角形的片状体,其底边水平设于该底板11上,凸块19沿离心风扇10轴向上的高度大于零而不大于侧壁12的高度,凸块19最外端不超出离心风扇10的最外端,其位于离心风扇10内部的最内端与叶轮1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毫米,如此便不会影响叶轮13的正常运转。凸块19的高度自离心风扇10的外部向离心风扇10的内部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凸块19可以与底板11一体成型制成,也可单独制成后设置于底板ll上。散热装置工作时,热管(图未示)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第一、第二鳍片组20、 30,第一、第二鳍片组20、 30通过鳍片较大的热交换面积将热量散发出来,离心风扇10的叶轮13运转时从第一进风口15和第二进风口16吸入冷气流,经第一出风口17和第二出风口 18吹向分别设于第一出风口 17与第二出风口 18处的第一鳍片组20和第二鳍片组30以将鳍片间的高温气流吹走。由于吹向第一鳍片组20右侧的气流方向与鳍片间的流道方向大致一致,因而流向该处的气流较强,继而气流以叶轮l3为中心旋转吹向第一鳍片组20的中段和左侧,由于气流角度的变化使得流向第一鳍片组20的中段和左侧的气流较弱,然而,当气流继续前行时遇凸块19的阻挡,由于凸块19的高度从离心风扇10的外部向内部递减,因而有一部分气流越过凸块19继续吹向第二鳍片组30, 一部分被阻挡后转向第一鳍片组20的左侧。由图3可知,当增加凸块19后,流向第一鳍片组20与第二鳍片组30的风量产生了变化,第一鳍片组20除了其右侧流过的风量依然保持很大外,由于凸块19阻挡了一部分气流使其转向经第一鳍片组20的左侧和中段流出,因而其左侧和中段的风量明显增大,且分布较均匀。同时,流向第二鳍片组30的气流被凸块19挡住了一部分,且气流受凸块19的引导其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原本应流经第二鳍片组30下侧的强风被引导至其中段,使第二鳍片组30的受风面积增大,从而也使风量分配更加均匀。提高鳍片的利用率。此外,因凸块19阻挡了一部分气流,使流经第一鳍片组20和第二鳍片组30的风量比发生了变化,流经第一鳍片组20的风量有所增加,相应地流经第二鳍片组30的风量相对减少,如此,我们可根据需要,将主要发热元件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第一鳍片组20,利用它的较强的散热能力迅速散热,而将次要的或发热量较少的发热元件与第二鳍片组30热连接,从而优化散热比,根据需要达到最优的散热效果。图4所示的扇框40包括一底板41、环绕底板41的一侧壁42,及设于该底板41上的一凸块49。侧壁42上形成第一出风口17和第二出风口18,凸块49同样也设于第一出风口17与第二出风口18的相交处,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凸块49为一呈三棱台形的块状体。该凸块49的厚度沿扇框40的外部向内逐渐减小,在高度方向上该凸块49的厚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该凸块49包括面向第一出风口17的第一侧面44和面向第二出风口18的第二侧面46,该第一侧面44与第二侧面46相对底板41均呈倾斜状,该两侧面44、 46于扇框40的内部相交至一侧棱45,该侧棱45相对底板41倾斜。气流吹向凸块49时,撞击在第一侧面44上,由于第一侧面44相对底板41呈倾斜状,过渡较为平缓,气流撞击在第一侧面44上产生的噪音相对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风扇,包括叶轮、底板及环绕底板的侧壁,该侧壁上设有相邻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该叶轮产生气流排向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凸块,该凸块沿离心风扇的外部向离心风扇的内部延伸,该凸块改变流出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气流量及气流分布,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导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风扇,包括叶轮、底板及环绕底板的侧壁,该侧壁上设有相邻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该叶轮产生气流排向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凸块,该凸块沿离心风扇的外部向离心风扇的内部延伸,该凸块改变流出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气流量及气流分布,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导出。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凸块沿离心风扇轴 向上的高度大于零而不大于侧壁的高度。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凸块的最外端不超 出离心风扇的最外端,该凸块位于离心风扇内部的最内端与叶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l毫米。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凸块自底板向上延伸形成。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 出风口相互垂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清白赵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