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及相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7002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筒、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以及间隔环。所述第一镜片、间隔环和第二镜片沿光轴依次设置于镜筒内。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内壁。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镜片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二镜片接触。所述内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的夹角也为锐角。所述镜头模组可有效减少眩光,可以提高镜头模组的成像品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眩光的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 的相机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多功能化的发展,相机模组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消费性 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在追求多功能化的同时,也希望电子产品具有优良的影像效 果,S口,希望相机模组具有高质量的成像品质。Takano, H发表在1995年2月的Consumer Electronics上的^^篇名为Two-phase direct-drive motor built into a camcorders zoom lens barrel文章中,揭示了一种相机模组,其具有高质量的成像品质,同时具有结 构紧凑的优点。相机模组通常是由装有光学元件的镜筒与设置有影像感测器的镜座组成。请参阅图5所 示的相机模组200,其包括镜座210、镜筒220、第一镜片230、第二镜片240、间隔环250,及 影像感测器260。间隔环250设置于第一镜片230与第二镜片240之间,其用于间隔第一镜片 230与第二镜片240,以防止相邻镜片之间发生摩擦或碰撞而受损。镜筒220通过螺纹旋入镜 座210中固定调整镜筒220与镜座210的相对位置,并使镜筒220内的光学镜片所形成的光学系 统的成像面落在所述影像感测器260上。然而,部分入射光线270并非直接通过折射后进入影 像感测器260,而是在间隔环250的表面经过反射后进入影像感测器260,从而形成眩光,造 成影像模糊,眩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所拍摄影像的品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减少眩光的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镜头模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筒、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以及间隔环,所述第一镜 片、间隔环和第二镜片沿光轴依次设置于镜筒内,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 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内壁,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镜片接触,所述第 二表面与第二镜片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 一斜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的夹角也为锐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 一种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镜头模组利用所述间隔环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直接 或间接的散射或反射作用,可以使入射到间隔环的内壁的光线反射到物侧方向,使得最终射 向靠近像侧的影像传感器的反射光分散减弱,可有效减少眩光,提高镜头模组的成像品质。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间隔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间隔环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间隔环的剖视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相机模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多个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方案的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作 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1包括镜头模组10、镜座 20以及影像传感器30。所述镜座20具有收容孔22,所述收容孔22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镜头模组10和影像 传感器30收容于收容孔22的两侧。所述镜头模组10用于形成光学成像。所述影像传感器30位 于相机模组l的像侧,其与印刷电路板40相连接以将影像传感器30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学信 号并传输至外界。所述影像传感器30可以为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简称 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简称CM0S),用于将光学成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具体地,所述镜头模组lO包括镜筒ll、第一镜片12、第二镜片13以及间隔环14。 所述镜筒ll为圆筒体,包括筒壁101以及镜头盖111。所述镜筒11设置有与所述镜座20相 配合的外螺纹,从而镜筒11与镜座20可通过螺纹配合固定。所述镜筒11的筒壁101围合形成 圆柱形的收容孔102,所述收容孔102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镜片12、间隔环14和第二镜片13。所 述镜头盖111具有一个圆形的透光孔104,以使外界的光线能通过透光孔104入射到镜筒11内所述第一镜片12、间隔环14和第二镜片13沿光轴依次收容于镜筒11内。所述第一镜片 12靠近物侧,其包括位于镜片中心部分的第一光学部121和环绕第一光学部121设置的第一非 光学部122。所述第一光学部121用于在成像过程中实现设计的光学功能。所述第一非光学部 122不参与成像,用于支撑第一光学部121。所述第一非光学部122具有相对的第一抵靠面123与第二抵靠面124。所述第一抵靠面123与镜筒11的镜头盖111接触抵靠。所述第二抵靠面 124与间隔环14接触抵靠。所述第二镜片13靠近像侧,其包括位于镜片中心部分的第二光学部131和环绕第二光学 部131的第二非光学部132。所述第二光学部131用于在成像过程中实现设计的光学功能。所 述第二非光学部132不参与成像。所述第二非光学部132具有与第一镜片12相对的第三抵靠面 133。所述第三抵靠面133与间隔环14接触抵靠。所述间隔环14为圆环,位于第一镜片12和第二镜片13之间,用于间隔第一镜片12与第二 镜片13。所述间隔环14具有第一表面141、与第一表面141相对的第二表面142以及连接第一 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的内壁143与外壁144。所述第一表面141与第一镜片12的第二抵靠面 124接触抵靠,所述第二表面142与第二镜片13的第三抵靠面133接触抵靠。所述内壁14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145和第二斜面146。所述第一斜面145与第一表面 141的夹角为锐角e lQ所述第二斜面146与第二表面142的夹角也为锐角e2。所述第一斜面 145与第二斜面146之间形成一个夹角8 。由于所述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平行,因而,所述夹角e的大小等于锐角e i与锐角e 2之和。优选地,所述夹角e的值的范围为50。 90所述外壁144与筒壁相接触。若所述内壁143与外壁144在第一表面141上的距离为k,在 第二表面142上的距离为L2,则根据第一镜片12的光学参数的不同,^的值既可以大于L2的值 ,也可以小于或等于L2的值。本实施例中,k的值既可以大于L2的值。所述间隔环14可以一 体成型,也可以组装构造。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环14为一体成型。所述间隔环14的材料为 不透光塑料。当所述相机模组l工作时,大部分入射光线会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镜片12的第一光学部 121、第二镜片13的第二光学部131,从而在影像感测器30上形成影像并由印刷电路板40传输 至外界,但可能有小部分光线在穿过第一镜片12的第一光学部121后,会射向间隔环14的内 壁143并发生反射。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间隔环143具有相连接的第一斜面145和第二斜面146 ,因而,射向内壁143的一部分光线可能会直接被第二斜面146散射或反射到物侧方向。射向 内壁143的另一部分光线可能会先到达所述第一斜面145,再由第一斜面145散射或反射到第 二斜面146,再经第二斜面146散射或反射到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筒、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以及间隔环,所述第一镜片、间隔环和第二镜片沿光轴依次设置于镜筒内,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内壁,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镜片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二镜片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的夹角也为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筒、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以及间隔环,所述第一镜片、间隔环和第二镜片沿光轴依次设置于镜筒内,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内壁,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镜片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二镜片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的夹角也为锐角。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第 二斜面的夹角为50。 90° 。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 二表面平行。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环为圆环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环包括第 一间隔部与第二间隔部,所述第一间隔部与第二间隔部均为半环形结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后尧张嘉淳余盛荣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