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误插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44626 阅读:7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误插插座。解决了现有防误插插座只能保护带纵向插孔的插座,却不能保护带横向插孔的插座的问题。它包括插座上盖和底座,所述的插座上盖上设有两个相线插孔,所述的相线插孔的孔口处设有第一防插件、第二防插件和防插盒体,所述第一防插件、第二防插件套设于防插盒体并与防插盒体形成空腔,所述第一防插件及第二防插件可以在空腔内同相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保护横向插孔的插座,弥补了市场的空白,插头单极不能插入而双极很容易插入,不至于因误操作导致触电危险,而且结构简单、紧凑,能较少的占用插座内的容置空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误插插座
技术介绍
现代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电器设备,而电器设备离不开电源插座。目前大多数在使用的插座,其插孔一般均暴露在外,插孔上没有安全保护措施。为安全起见,在电源插座的插孔内应设有防误差装置,以防止小孩子在玩耍时用异物插入插孔与电极接触或误操作出现的单极插入带电插孔造成触电的危险。2010年3月3日,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误插插座(专利号为ZL 200920146951. 4),虽然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单极插入,同时实现了降低了了插座内空间,符合了薄型花的要求,但是其针对的是带纵向插孔的插座,对于带横向插孔的插座却无能为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
技术介绍
中问题,避免带横向插孔的插座没有保护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误插插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误插插座,包括插座上盖和底座,所述的插座上盖上设有两个相线插孔,所述相线插孔的孔口处设有第一防插件和第二防插件,所述第一防插件包括第一顶推部和第一挡部,所述第一顶推部上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防插件包括第二顶推部和第二挡部,所述第二顶推部上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顶推部置于第二挡部上,第二顶推部置于第一挡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插件和第二防插件套设于防插盒体内并与防插盒体形成空腔,所述第一顶推部、第二顶推部设于空腔的两侧,所述的第一防插件与防插盒体、第二防插件与防插盒体之间均设有弹性元件,所述的第一顶推部、第二顶推部、第一挡部、第二挡部及相线插孔均为横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与所述的相线插孔相对应并能在空腔内同向滑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第一防插件上还包括第一压板,所述的第一压板在底部与第一顶推部和第一挡部相连,所述第一防插件在第一压板处向内凹并使第一防插件呈凹形,第二防插件上还包括第二压板,所述的第一压板、第二压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的弹性元件设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空腔内设有凸块,所述的第一压板、第二压板设于凸块的两侧,所述的设于第一防插件上的弹性元件另一端设于凸块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凸块和防插盒体上均设有容置槽,所述与压板相连接的弹性元件设于容置槽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弹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保护横向插孔的插座,弥补了市场的空白,插头单极不能插入而双极很容易插入,不至于因误操作导致触电危险,而且结构简单、紧凑, 能较少的占用插座内的容置空间。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插机构的爆炸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自由状态下防插机构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自由状态下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4的A-A剖视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头完全插入时防插机构变化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6的B-B剖视图。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单插片插入状态下的防插机构图。附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8的C-C剖视图。图中,插座上盖1,相线插孔11,底座2,第一防插件3,第一顶推部31,第一斜面 311,第一压板32,第一凹槽321,第一挡部33,第二防插件4,第二顶推部41,第二斜面411, 第二压板42,第二凹槽421,第二挡部43,防插盒体5,凸块51,容置槽52,空腔53,弹簧6, 插座片7,插头8,单插片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由图1结合图2所示,一种防误插插座,包括插座上盖1、底座2和插座片7,所述的插座片7设于底座2上,所述的插座上盖1上设有两个相线插孔11,所述相线插孔11的孔口处设有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所述第一防插件3设有第一顶推部31、第一压板32及第一挡部33,第一顶推部31设有第一斜面311,所述第二防插件4设有第二顶推部 41、第二压板42及第二挡部43,第二顶推部41设有第二斜面411,所述第一顶推部31置于第二挡部43上,第二顶推部41置于第一挡部33上,所述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套设于防插盒体5内并与防插盒体5形成空腔53,所述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设于空腔53的两侧,所述的第一压板32、第二压板42与防插盒体5之间设有弹簧6,所述的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第一挡部32、第二挡部42及相线插孔11均为横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411与所述的相线插孔11相对应并能在空腔53内同向滑动。本技术中,单插片不能插入而双极很容易插入,不至于因误操作导致触电危险,而且结构简单、紧凑,能较少的占用插座内的容置空间。由图2所示,所述的空腔53内设有凸块51,所述第一防插件3在第一压板32处向内凹并使第一防插件3呈凹形,所述的凸块51容置于第一防插件3形成的凹形槽内。所述的第一压板31、第二压板42设于凸块的两侧,所述凸块51和防插盒体5上均设有容置槽 52,所述的第一压板32、第二压板42上分别设有设有第一凹槽321、第二凹槽421,所述的第一凹槽321与凸块51的容置槽52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的第二凹槽421与防插盒体5的容置槽52之间设有弹簧。防插件、防插盒体的结构能起到很好的固定弹簧,利于防插件复位, 而且结构更紧凑,便于拆装。由图7结合图9所示,当单插片9插入相线插孔11时,第二顶推部41受力滑动, 单插片9轻松穿过第一层保护。遇到第一挡部33,单插片9未能继续插入与插座片7连接,放插组件起到保护作用。当插头8插入相线插孔11时,第一放插件顶推部31、第二放插件顶推部41同时受力在空腔53内同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一挡部33和第二挡部43滑动,空腔位置发生变化,插头8穿过空腔53与插座片7连接,实现电路的导通。本技术中弹性元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的背面。本技术中也可以在压板上设凸台51,弹簧6设于凸台51上。本技术中防插盒体的凸块51和防插盒体5内壁上可以设凸台,所述弹簧6设于凸台上。本技术中弹性元件可以为弹片等其他形式。本技术中防插盒体5可以与底座2 —体成型。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技术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思想并不仅限于此技术,任何运用本专利技术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误插插座,包括插座上盖(1)和底座(2),所述的插座上盖(1)上设有两个相线插孔(11),所述相线插孔(11)的孔口处设有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所述第一防插件(3)包括第一顶推部(31)和第一挡部(33),所述第一顶推部(31)上设有第一斜面(311),所述第二防插件(4)包括第二顶推部(41)和第二挡部(43),所述第二顶推部(41)上设有第二斜面(411),所述第一顶推部(31)置于第二挡部(43)上,第二顶推部(41)置于第一挡部(3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套设于防插盒体(5)内并与防插盒体(5)形成空腔(53),所述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设于空腔(53)的两侧,所述的第一防插件(3)与防插盒体(5)、第二防插件(4)与防插盒体(5)之间均设有弹性元件,所述的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第一挡部(32)、第二挡部(42)及相线插孔(11)均为横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411)与所述的相线插孔(11)相对应并能在空腔(53)内同向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误插插座,包括插座上盖(1)和底座(2),所述的插座上盖(1)上设有两个相线插孔(11),所述相线插孔(11)的孔口处设有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所述第一防插件(3)包括第一顶推部(31)和第一挡部(33),所述第一顶推部(31)上设有第一斜面 (311),所述第二防插件(4)包括第二顶推部(41)和第二挡部(43),所述第二顶推部(41)上设有第二斜面(411),所述第一顶推部(31)置于第二挡部(43)上,第二顶推部(41)置于第一挡部(3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插件(3)和第二防插件(4)套设于防插盒体(5)内并与防插盒体(5)形成空腔(53),所述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设于空腔(53)的两侧,所述的第一防插件(3)与防插盒体(5)、第二防插件(4)与防插盒体(5)之间均设有弹性元件,所述的第一顶推部(31)、第二顶推部(41)、第一挡部(32)、第二挡部(42)及相线插孔(11)均为横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411)与所述的相线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杰龚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益而益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