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利华专利>正文

全心助搏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4169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心助搏气囊。气囊的外形为折叠式袋状结构,两边没有钮扣式活扣与钮扣,气囊顶部设有连接带,底部设有连接气泵的单腔气囊导管。该装置包绕在左右心室表面,装状气囊通过一根导管与气泵相连,通过气泵节律性排气放气,有规律地挤压左右心室,使之增加每搏心输出量。应用过程中不需要抗凝,不产生血液成分破坏,从而减少了有关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可较长时间应用于抢救病人。(*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心助搏气囊本技术涉及一种全心助搏气囊。辅助循环是指采用一定的生物或机械方法,以达到循环功能稳定,可大致分为心内型和心外型。从60年代起,即陆续采用胸壁挤压心脏,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心脏挤压杯,体外反搏,心肺转流,离心泵,直至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等,都能改善人的心功能,延长病人的寿命。80年代以后,主动脉内球襄反搏成为心脏外科医师的有力武器,虽然其能提高病人的舒张压,增加病人的冠状动脉供血,改善心功能,但对于某些严重心功能不全病人,其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不及左室辅助装置,有时亦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各种心室辅助装置亦纷有报道,但基本都属于心内型。这些装置都需要抗凝,在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同时,由于和心脏以管道相连并和血液接触,亦会产生心脏损伤和血液成份破坏等并发症,影响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时限。也有人应用骨骼肌包绕心室表面以帮助心室收缩,但骨骼肌需要较长的抗疲劳训练期,无法即时应用,且其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限。国内在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上一直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在研究上一直没有什么建树。鉴于以上辅助循环方法或装置都有其缺点,其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一定限定,因而研制一种更为完善的辅助循环装置,有效地提高心脏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一下是心脏外科医师的追求。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心助搏气囊,其包绕在左右心室表面,袋状气囊通过一根导管与气泵相连,通过气泵节律性排气放气,有规律地挤压左右心室,使之增加每搏心输出量。气囊收缩的节律性通过心电触发并加以控制,亦可转为机械节律性控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气囊的外形为折叠式袋状结构,两边没有钮扣式活扣与钮扣,气囊顶部设有连接带,底部设有连接气泵的单腔气囊导管。气囊外壁为绦纶硅胶材料制成的较硬外壳,内壁为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硅胶类材料。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气囊    2—气囊内壁    3—气囊外壁-->4—连接带    5—钮扣式活扣    6—钮扣7—气囊导管    参阅图1所示,气囊(1)的外形为折叠式袋状结构,折叠后与左、右心室接触,两边设有钮扣式活扣(5)和钮扣(6),以适用于不同大小之心脏,气囊(1)顶部设有连接带(4),底部设有连接气泵的单腔气囊导管(7),其能耐受+/-120~150毫米汞柱压力。气囊外壁(3)为绦纶硅胶材料制成较硬外壳,气囊内壁为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硅胶类材料。因为有带状活扣,所以可适用于任何大小心脏。本技术为一种新型全心助搏装置,通过气泵节律性排气抽气,有规律地挤压左右心室,使之增加每搏心输出量,起到全心辅助的功能。气囊收缩的节律性可通过心电触发控制,与心脏收缩同步,亦可转为机械控制,使之不仅可应用于衰竭心脏,甚至可应用于室颤或不跳动心脏。本装置为心外型辅助循环装置,应用过程中不需要抗凝,不产生血液成份破坏,从而减少了有关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可较长时间应用于抢救病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心助搏气囊,其特征在于气囊的外形为折叠式袋状结构,两边没有钮扣式活扣与钮扣,气囊顶部设有连接带,底部设有连接气泵的单腔气囊导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心助搏气囊,其特征在于气囊的外形为折叠式袋状结构,两边没有钮扣式活扣与钮扣,气囊顶部设有连接带,底部设有连接气泵的单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利华
申请(专利权)人:熊利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