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伪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2908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瓶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防伪瓶盖。该瓶盖由顶盖、外盖、内盖、扭断圈、内塞、内主体和外主体组成,内盖内部设有内螺纹,内盖嵌于外盖内;顶盖置于外盖的顶部;内主体的上部具有和内盖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外主体固定套在内主体的外部;内塞嵌于内主体的内部;外主体上部环布设有多个的第一止转齿,第一止转齿从其底部开始周向逐渐变薄,呈梯形状,第一止转齿间具有空隙;扭断圈内表面伸出至少一个与第一止转齿相匹配的第二止转齿,扭断圈的上部与外盖周向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防伪瓶盖,瓶盖中外主体和扭断圈的装配属于一次性组装,开启后的瓶盖无法重新装配新的扭断圈,确保瓶盖的防伪作用可靠永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盖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防伪瓶盖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酒瓶盖产品有很多,一般起到防伪作用的酒类瓶盖通常使用可爆裂的扭断圈进行防伪。如图1-2所示,分别为现有技术瓶盖中外主体结构和扭断圈结构的俯视图。采用将瓶盖的外主体1’的上端周向设有多个呈直角三角形状的止转齿11’, 止转齿11’的高度通常设计为0. 5mm。为了配合外主体1’上的止转齿11’,扭断圈2’上的止转齿21’也设计成直角三角形状。装配瓶盖时,扭断圈2’与外主体1’上止转齿11’进行咬合,并插入上盖的方槽中,同上盖一起旋进组装成瓶盖。现有技术设计的瓶盖在实际产品中,往往存在以下缺点(1)当扭断圈2’旋进装配时,扭断圈2’上的止转齿21’与瓶盖外主体1’上的止转齿11’对位不准,易造成扭断圈2’变形,导致扭断圈2’整体不圆滑,进而影响瓶盖的整体外观效果。(2)当现有市场上的瓶盖被首次启开后,虽然扭断圈2’已成爆裂状态,无法被复原,看似可以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瓶盖通常将瓶盖的外主体1’和扭断圈2’上相互作用的止转齿设计成直角三角形,由于直角三角形周向顶端具有尖端,并且三角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瓶盖由顶盖、外盖、内盖、扭断圈、内塞、内主体和外主体组成,所述内盖内部设有内螺纹,内盖固定嵌于外盖内;所述顶盖置于外盖的顶部;内主体的上部具有和内盖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外主体固定套在内主体的外部;内塞嵌于内主体的内部;所述外主体上部环布设有多个的第一止转齿,所述第一止转齿从其底部开始周向逐渐变薄,呈梯形状,所述第一止转齿间具有空隙;所述扭断圈内表面伸出至少一个与第一止转齿相匹配的第二止转齿,位于两个相邻第一止转齿间的空隙处;所述扭断圈的上部与外盖周向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瓶盖由顶盖、外盖、内盖、扭断圈、内塞、内主体和外主体组成,所述内盖内部设有内螺纹,内盖固定嵌于外盖内;所述顶盖置于外盖的顶部;内主体的上部具有和内盖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外主体固定套在内主体的外部;内塞嵌于内主体的内部;所述外主体上部环布设有多个的第一止转齿,所述第一止转齿从其底部开始周向逐渐变薄,呈梯形状,所述第一止转齿间具有空隙;所述扭断圈内表面伸出至少一个与第一止转齿相匹配的第二止转齿,位于两个相邻第一止转齿间的空隙处;所述扭断圈的上部与外盖周向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齿呈直角梯形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转齿呈直角梯形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齿的高度范围为 0. 8-1. 3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伪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龙蔡世雄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经济特区龙狮瓶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