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杜淑姿专利>正文

轮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1395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圈,包括有一环状的本体与数个管状的固定件,该本体形成有数个定位孔,该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一延伸段、一变形段与一螺合段,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该螺合段连接于该变形段的自由端,其中,该延伸段的厚度大于该变形段的厚度,且该延伸段的长度不小于该本体定位孔的厚度,借此,该螺合段、该变形段与该延伸段可供插设于定位孔中,再将该固定件挤压变形,使变形段形成一凸缘而卡抵于本体,其中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具有一延伸段,可避免凸缘与头部紧密夹抵于本体,而使固定件可相对本体转动,可于组装时供便于调整辐条使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轮圈,尤指一种利用辐条连接轮毂的自行车轮圈。
技术介绍
公知的轮圈已有如中国台湾1318179及1280926等专利所述,可于轮圈安装轮胎及辐条或辐丝,于轮圈与轮胎之间提供一气密空间,可供直接充气使用而不需额外安装内胎,但这些专利却各自有其使用上或制作上的问题;中国台湾1318179号专利所述的轮圈需于环形侧壁上开设侧穿孔,以便于将钢丝锁头装设于轮圈中,使环形侧壁的结构不完整, 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使轮圈整体结构强度下降;中国台湾1280926号专利提供一种轮圈辐丝的组合结构,但将该专利物品组装于轮圈时,需将多个零件卡入组合于轮圈,零部件数量多以及组装步骤繁复将有令制作成本上升的问题。对于前述轮圈所遭遇的问题,另有中国台湾M38^11号专利所述的轮圈,尝试以另种结构提供便于生产组装的使用效果,并使轮圈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而此种轮圈也确实在生产组装与结构强度取得了成功。然而,设计人先前申请获准的中国台湾M382911号专利,所提供结合辐条的固定件却有不能转动的问题,其所提供的轮圈中,固定件是利用变形方式,使固定件产生凸缘, 再利用凸缘与头部夹设于轮圈本体进行固定,于变形时,凸缘将紧密地抵顶于轮圈,使凸缘与头部紧密地夹设于轮圈本体而无法转动。在轮圈、辐条与轮毂的组装中,为使轮圈形状保持为真圆,组装后需对辐条进一步进行微调,借以校正轮圈的整体外型,而中国台湾M382911号专利所提供的轮圈却无法利用转动固定件的方式对辐条进行微调,使此种轮圈又有不易校正外型或进行维修的问题; 再者,设计人先前的技术存在的另一缺点,即辐条与轮圈的结合,则需固定件与轮圈变形卡固后,再利用连结件与固定件结合后,方能达到辐条的结合,两组合元件则存在元件成本及组装的复杂度,实有待再次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圈,可供组装轮胎直接充气使用,不需安装内胎,同时又兼具易于组装、校正与维修的特点。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圈,包括有环形的本体与复数个管状的固定件。该本体具有环形的内框与环形的顶板,该内框具有径向朝内的内周面,该内框具有两个侧板,该二侧板径向地朝外延伸,该顶板连接于该二侧板之间,该内框开设有复数定位孔。各该固定件具有头部、延伸段、变形段与螺合段,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该螺合段自该变形段的自由端延伸,该延伸段的厚度大于该变形段的厚度,该延伸段的长度不小于该内框的厚度,该螺合段形成有内螺纹,该变形段受外力挤压形成凸缘,该凸缘自远离内周面的一侧抵顶于该内框,使该固定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本体。如上所述的轮圈,其中,该头部、该延伸段可与该变形段的内径齐平,该变形段可与该螺合段的外径齐平,该延伸段的外径优选大于该变形段的外径。如上所述的轮圈,其中,该头部的外径优选大于该延伸段的外径,该头部与该凸缘可转动地夹设于该内框。如上所述的轮圈,其中,该本体可具有环形的底板,该底板开设有该定位孔,该二侧板分别自该底板径向地朝外延伸。如上所述的轮圈,其中,各该侧板可径向地朝外延伸并相向弯折形成环形的扣部, 该二扣部与该顶板围构有环形的凹槽,该凹槽具有环形的开口,该开口位于该二扣部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提供的轮圈中具有可供辐条螺锁固定的固定件, 该固定件组装后可相对本体转动,而可供于组装辐条与轮毂时,转动固定件以便于调整辐条的位置,具有便于组装、校正与维修的使用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本体21 头部11 顶板22 延伸段12 定位孔221 套环13 侧板23 变形段131 扣部24螺合段14 底板25凸缘2:固定件3 辐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实施方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与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圈,包括有一环形的本体1与复数个管状的固定件2,这些固定件2供固设于该本体1,并供辐条3连接螺锁固定。请参考图3,该本体具有一内框与一顶板11,该内框与该顶板11皆随该本体延伸为环形,该内框具有一径向朝内的内周面,该内框并开设有复数个定位孔12,该内框具有二侧板13,于本实施例中,该内框更具有一环形的底板14,并于该底板14开设这些定位孔12, 该二侧板13分别自该底板14径向地朝外延伸,于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亦可将该二侧板13彼此连接为「V」形,而不具有底板14。该顶板11连接于该二侧板13之间,于本实施例中,各该侧板13进一步径向地朝外延伸并相向弯折,使各该侧板13具有一环形的扣部131,该二扣部131与该顶板11围构有一环形的凹槽,该凹槽具有一环形的开口,该开口位于该二扣部131之间,可供将自行车轮胎卡合于该二扣部131使用,然而,未设有该二扣部 131者,亦无不可,仍可供使用者装设管状轮胎骑乘使用。于本实施例中,该顶板11与该二扣部131不需另外开设穿孔,使本技术供装设轮胎后,可利用该凹槽与轮胎围构形成一气室,供直接充气使用,而不需组装内胎。各该固定件2具有一头部21、一延伸段22、一变形段23与一螺合段24,该延伸段 22连接于该头部21与该变形段23之间,该螺合段M自该变形段23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如图3所示的截面形状。其中该头部21的外径可大于该延伸段22的外径,该延伸段22的厚度大于该变形段23的厚度,该延伸段22的长度大于或约略等于该内框的厚度,且延伸段 22的最大外径略小于本体定位孔12的内径,该螺合段M形成有内螺纹,借此,各该固定件 2可插设于定位孔12中,供外力挤压,压抵于头部21,再将螺合段M向定位孔12外拉拔, 其中,如图4所示,因变形段23的管壁较薄,使变形段23首先受到挤压变形,向外凸出而形成一凸缘25,令该凸缘25自远离内周面的一侧抵顶于该内框中的底板14,使该固定件2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本体1,形成如图4所示的组装方式。其中,当头部21的外径大于延伸段 22的外径时,可使头部21与凸缘25可转动地夹设于内框。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可令该头部21、该延伸段22与该变形段23的内径齐平,亦即该头部21、该延伸段22与该变形段23具有均勻的内径,并可令该变形段23与该螺合段M的外径齐平,使该延伸段22的外径大于该变形段23的外径,简化该固定件2的结构以便于制作。于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亦可令该延伸段另外包含一套环221, 以该套环221套设于该变形段23与该头部21之间而形成该延伸段。综合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可利用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供组装时将延伸段插设于定位孔,使变形段形成凸缘时不会过度的靠近头部,避免头部与凸缘紧密的夹合于内框或底板,使固定件可保持可相对本体转动,可于组装辐条与轮毂时,供转动固定件调整辐条的位置与角度,提供较佳、较便利的使用效果。再者,可相对本体旋转调整辐条松、紧设计的固定件,则同时兼具先前技术的固定件与连结件功能,而赋予产品更精简、成本更低廉、价格更具竞争力及组装快速等优点ο综上所述,本技术可制作为可供直接组装轮胎并充气使用,而不需组装内胎, 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环形的本体,具有环形的内框与环形的顶板,该内框具有径向朝内的内周面,该内框具有两个侧板,该二侧板径向地朝外延伸,该顶板连接于该二侧板之间,该内框开设有复数定位孔;复数个管状的固定件,具有头部、延伸段、变形段与螺合段,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该螺合段自该变形段的自由端延伸,该延伸段的厚度大于该变形段的厚度,该延伸段的长度不小于该内框的厚度,该螺合段形成有内螺纹,该变形段受外力挤压形成凸缘,该凸缘自远离内周面的一侧抵顶于该内框,使该固定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环形的本体,具有环形的内框与环形的顶板,该内框具有径向朝内的内周面,该内框具有两个侧板,该二侧板径向地朝外延伸,该顶板连接于该二侧板之间,该内框开设有复数定位孔;复数个管状的固定件,具有头部、延伸段、变形段与螺合段,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头部与该变形段之间,该螺合段自该变形段的自由端延伸,该延伸段的厚度大于该变形段的厚度, 该延伸段的长度不小于该内框的厚度,该螺合段形成有内螺纹,该变形段受外力挤压形成凸缘,该凸缘自远离内周面的一侧抵顶于该内框,使该固定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本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圈,其特征在于,该头部、该延伸段与该变形段的内径齐平, 该变形段与该螺合段的外径齐平,该延伸段的外径大于该变形段的外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杜淑姿
申请(专利权)人:蔡杜淑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