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永专利>正文

艾药炙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7418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中国传统中医的针刺、艾灸、隔药灸及温针灸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艾药灸疗器。其特征在于:其一该灸疗器即可以把针刺、艾灸、隔药灸及温针灸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穴位,又可以分开单独使用。辟如根据病情单独用艾灸或者隔药灸,也可以单独针刺后用温针灸均可。其二该灸疗器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即金属防护层、石棉隔热层、艾灸网。其三该灸疗器可根据需要调整艾灸网的高度,以患者对温热的感受来调节温度。其四:该灸疗器底边设计成喇叭口,可根据人体穴位不同直接把灸疗器置放在皮肤上,亦可手持灸疗器灸治均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中国传统中医的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是把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或敏感点,达到皮下及深层病灶组织,激活神经细胞的传导,加速气血运转,改善组织营养,增强新陈代谢,调整人体功能,并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作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炙疗器,仅是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炙具,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炙时,将艾绒装入炙疗器的小筒,点燃后,将炙疗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炙部位,进行熨炙。这种炙疗器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炙治时不能随人体温热的感受,随时调整炙治温度,易烧伤皮肤。二是一次炙治艾绒燃烧完毕,需要连续治疗时,清除残灰,更换新艾绒较麻烦。三是只能用于艾炙治疗,不能配合使用温针炙或隔药炙,故治法单一,疗效不高。本专利技术的艾药炙疗器填补了以上炙疗器的不足,即可以把传统的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四者集合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又可以把四者分开,单独使用,灵活方便,使疗效提高了一大步。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把传统的炙治方法作了改变,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与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艾药炙疗器的正面剖视2是本专利技术艾药炙疗器的筒盖剖视3是本专利技术艾药炙疗器的艾炙网剖视4是本专利技术艾药炙疗器的艾炙网底剖视1所示艾药炙疗器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炙具,其从外至内可分三层,第一层是金属防护层(1)、第二层是石棉隔热层(2)、第三层是艾炙网(3)。金属筒(1)高4cm,其中金属筒(1)上3cm为直筒状,直径为4cm;金属筒(1)下1cm处设计成喇叭口(4),直径为4.5cm,可以把炙疗器置于皮肤上,使之接触皮肤面较大,不易倾倒。金属筒喇叭口(4)一圈有一排0.3cm的散热孔(5),防止艾炙时温度过高时烧伤皮肤。金属筒(1)内层有0.2cm厚的石棉隔热层(2),也是保护皮肤不被炙疗器倾倒所烫伤。在金属筒(1)的一侧有一条高3cm,宽0.3cm的开口槽(6),用来调整并固定艾炙网(3)。艾炙网(3)上边一侧安装一个固定螺帽(7),可以上下调节炙治温度。金属筒(1)上端是一个弹簧筒盖(8)。图2所示炙疗器的筒盖(8)设计成中间高周边低的圆拱形,直径为4.2cm,比金属筒(1)略大0.2cm,中间有一个0.3cm的圆形排烟孔(10),从该孔向外开有一条0.2cm宽的半径槽(11),以备温针炙时避开针柄而不影响盖好筒盖(8)。图3所示炙疗器的艾炙网(3)呈圆形,高2cm,直径3.3cm,用铝片压制成形,四周布满小孔,以方便艾绒燃烧和散热,网上边外卷0.3cm,并安装一个固定螺帽(7),根据患者对温热的感受,可松紧固定螺帽(7),随时调整炙治温度,可随时取下艾炙网(3),清除残灰或更换新艾绒而无需中断治疗。图4所示炙疗器的艾炙网底(12)是用钢丝握制成形的圆圈加十字固定,中间留有0.3cm的小孔,用作温针炙时的银针通过。用该炙疗器临床施炙时,即可以把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合而炙治,又可以分而用之。合而炙治让患者躺平,暴露被炙部位,并固定穴位及敏感点,用银针下针达需要深度后,在针体上套上一片压制好的药片,药片见热后可自粘于皮肤。打开筒盖(8),取出艾炙网(3),把金属筒(1)下端的喇叭口(4)朝下穿过针体套在药片上,把压制好的中间带孔的艾绒柱装进艾炙网(3),点燃后,穿过银针放入金属筒(1)内,把筒盖(8)盖好,即可作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分而用之如只作艾炙或隔药炙,则直接把艾绒柱或散状艾绒装入艾炙网(3),点燃后放入金属筒(1)内,置于穴位上即可。或把压制好的药片放置穴位上,再套上炙疗器也可以。该炙疗器操作简单,灵活方便,选择用法时须根据患者需要而定。附说明书附图序号及文字注释1、金属防护层(金属筒) 2、石棉隔热层 3、艾炙网4、金属筒喇叭口 5、散热孔 6、金属筒旁开口槽7、艾炙网固定螺帽 8、圆筒盖 9、筒盖固定簧10、排烟孔11、筒盖开口槽 12、艾炙网底13、艾炙网底中间针孔权利要求1.一种把中国传统中医的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艾药炙疗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即可以把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穴位,又可以分开单独使用,辟如根据病情单独用艾炙或者隔药炙,也可以单独针刺后用温针炙均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把金属筒(1)的下端设计成喇叭口(4),可以把炙疗器直接置于皮肤上不易倾倒,加之圆筒喇叭口(4)周边设计有一排0.3cm的散热孔(5),可以使皮肤免于烧伤。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的金属筒(1)的内层有0.2cm厚的石棉隔热层,有效防止其倾倒后烧伤皮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金属筒(1)一侧高3cm,宽0.3cm的开口槽的设计,可以利用艾炙网(3)上的固定螺帽(7)来上下移动艾炙网(3)的高度,调整所需温度,并可随时取下艾炙网(3),清除残灰或更换新艾绒而无需中断治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的筒盖(8)设计成中间高周边低的圆拱形,其中间有一个0.3cm圆孔(10)及从圆孔向边有一条0.2cm宽的半径槽(11),即方便过针,又可作排烟之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药炙疗器,其特征在于该炙疗器的艾炙网(3)是用铝片压制成形,四周布满小孔,以利艾绒燃烧和散热。艾炙网底(12)是用钢丝握制成形的圆圈加十字固定,中间留一个0.3cm小孔,用作过针之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中国传统中医的针刺、艾灸、隔药灸及温针灸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艾药灸疗器。其特征在于其一该灸疗器即可以把针刺、艾灸、隔药灸及温针灸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穴位,又可以分开单独使用。辟如根据病情单独用艾灸或者隔药灸,也可以单独针刺后用温针灸均可。其二该灸疗器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即金属防护层、石棉隔热层、艾灸网。其三该灸疗器可根据需要调整艾灸网的高度,以患者对温热的感受来调节温度。其四该灸疗器底边设计成喇叭口,可根据人体穴位不同直接把灸疗器置放在皮肤上,亦可手持灸疗器灸治均可。文档编号A61H39/08GK1739475SQ200410076710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8日专利技术者魏永 申请人:魏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把中国传统中医的针刺、艾炙、隔药炙及温针炙四者集合于一体作用于人体腧穴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艾药炙疗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永
申请(专利权)人:魏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5[中国|新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