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文亮专利>正文

水稻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3395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稻栽培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水稻栽培装置适用范围小的问题。本水稻栽培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和固连在导流管侧部且其上部开口的栽培筒,导流管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内的导流结构,在导流管下部具有当栽培筒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下部排出的溢流结构。本水稻栽培装置具有适用范围广,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易于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无土栽培装置,特别是一种水稻的无土 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 减少,与此同时粮食短缺的紧张状况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更为严重。据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耕地在近26年内正以每年700万亩的速度逐年下降,例如,2000年, 我国的耕地将降到了 13. 5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 13亩,低于国家计划的生存基础线, 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所以,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另一方面要挖 掘资源潜力,如改造盐碱地、改造低产田、以及利用水域面积发展种植业等等,这些对缓解 粮食紧张状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在农业设施领域,利用温室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技 术,已经得到了推广,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产量低、成本过高,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 状态。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还申请了专利。例 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土种稻方法及其水面栽培床[申请号为92108531. 1],该栽培 床包括一个能浮在水面的浮垫,床框架构成,浮垫由多个草把并排穿串而成,床框架包括横 杆,纵杆,固定钉构成,横杆贯穿于多个草把之中,其两端头由固定钉固定于纵杆上。本栽培 床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而且种植方法简单,没有水田种稻所需的整套犁、耙田、中耕除草, 排灌水等耕作制度,省工、省力,对缓解粮食紧张局面具有深远意义。但该水面栽培床存在以下缺点1、该水面栽培床只适用于水面,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不宜推广使用;2、浮垫由草把穿串而成,草把经常浸泡在水面上,容易腐烂,而且对其维 护不方便,使用寿命短;3、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干旱时节,水资源匮乏,而培养床必须处 于水分充足的水面上,就需要对其进行人工灌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流失,不利于水资源的 重复利用;4、一些地方的水资源中缺乏水稻生长的营养成分,通过这种方式培育水稻还需 对其进行施肥操作,操作过程繁琐;5、虫害季节,需要对水稻喷洒农药,导致培养床农药累 计,增加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广,节 约水资源,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易于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水稻栽培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和固连在导流管侧部且其 上部开口的栽培筒,所述的导流管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内的导流结构, 在导流管下部具有当栽培筒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下部排出的溢流结 构。本水稻栽培装置,可设置在大棚温室内,也可直接设置在室外,适用范围广。栽培 水稻时,将水稻幼苗插入至栽培筒内,然后使培养液进入到导流管内,然后通过导流结构使 培养液进入到栽培筒内为水稻提供养分;当栽培筒内的培养液注满时,溢流结构能使多余 的培养液从导流管下部排出。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设于导流管内的中心管,导流管 与中心管之间具有隔板一,隔板一将导流管与中心管之间的腔体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 体腔体一、腔体二,中心管内具有隔板二,隔板二将中心管内腔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 体腔体三、腔体四,中心管侧部具有将腔体一与腔体三连通的通孔一,腔体一侧部具有将 腔体一与栽培筒连通的通孔二。培养液由中心管进入到导流管中,为了使培养液输入顺畅,将通孔一设置为若干 个,由于中心管呈管状结构,所以若干通孔一是周向分布在中心管侧壁的。导流结构是这 样工作的首先进入到腔体三,然后经通孔一进入到腔体一内,然后由通孔二进入到栽培筒 内,为水稻提供养分。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溢流结构为中心管侧部将腔体一与腔体四连通 的通孔三,且通孔三位于上述通孔二的上部。设置溢流结构的目的在于,防止栽培筒内的培养液过满而导致浪费。培养液进入 到栽培筒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栽培筒内的培养液也就越来越满,最终培养液的高度超过通 孔二。由于腔体一与腔体四通过通孔三连接,当培养液的高度位于通孔三处时,培养液经通 孔三流入到腔体四内,以实现溢流的目的。为了使培养液从通孔三中流出而不至于溢出栽 培筒,所以将通孔三设在位于栽培筒开口的下部处。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中心管下端具有与中心管上端内孔相匹配的连 接部。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本水稻栽培装置可以叠加起来,叠在的时候中心管下端的 连接部刚好与下一个水稻栽培装置的上端匹配,上一装置使用的培养液可以经中心管进入 到下一装置的中心管中,这样能对培养液有效利用,而且匹配好后培养液不易泄漏。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导流管外侧沿其周向固连有2至4个栽培筒。栽培筒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若栽培筒过多,导致每个栽培筒之间的距离较小,水 稻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栽培筒过少,达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栽培筒下部具有放水孔,且在放水孔处设有能将 其关闭的堵塞。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栽培装置还包括横向设置的下循环水管和上循 环水管,在上循环水管与下循环水管之间具有若干导流管,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中心管连通, 最上端的中心管与上循环水管连通,最下端的中心管与下循环水管连通,所述的上循环水 管和下循环水管之间还具有将两者连通的回水管,且在回水管处设有水泵。在下水管处设有与下水管连通的水箱,水箱主要用于储存培养液。这样设置的目 的在于,实现对培养液的循环应用。首先将培养液倒入至水箱内,在水泵的作用下将培养液 经回水管抽送到上循环水管内,然后由最上端的中心管一次输送培养液到各导流管内,最 后流进栽培筒内;多余的培养液进入到下循环水管中,然后汇集到水箱处,再由水泵抽送。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上循环水管与下循环水管之间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对上循环水管和导流管起支撑作用。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支撑杆上具有能调节其长度的调节结构。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支撑杆越长,设置在上循环水管和下循环水管之间的栽培筒 就越多,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调节结构包括呈管状的杆一和呈杆状的杆二, 杆一部分套在杆二上形成上述的支撑杆,杆一和杆二上沿其轴向具有若干锁定孔,一个锁 定件能连接于上述杆一和杆二任意的锁定孔处。这种调节结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锁定件为插销。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上循环水管侧部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接管,接管 由连接部和定位部组成,定位部固连在上述上循环水管侧部,连接部位于最上端中心管内。设置接管,方便中心管与上循环水管的连接。连接时,将接管与设于上循环水管的 三通接头的出水口连通,然后通过一紧固件将接管套牢在上循环水管的出水口处。这里的 紧固件为具有开口的环状片,环状片的开口处具有紧固孔,连接时将螺钉插入至紧固孔内, 转动螺钉,实现对接管的紧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稻栽培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单位土地面积内能种植的水稻数量增多,有效提高土地单位种植面积的产量; 而且本装置的适用范围广,可放置在一些未开垦的土地上,大幅度节约了对土地的利用,提 高土地的利用率。2、本装置的密封性好,对培养液循环使用,节约了培养液的使用量;本装置是脱离 土地对水稻进行培育的,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1)和固连在导流管(1)侧部且其上部开口的栽培筒(2),所述的导流管(1)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2)内的导流结构,在导流管(1)下部具有当栽培筒(2)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1)下部排出的溢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1)和固连在导流管(1)侧部且其上部开口的栽培筒(2),所述的导流管(1)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2)内的导流结构,在导流管(1)下部具有当栽培筒(2)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1)下部排出的溢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设于导流 管⑴内的中心管(3),导流管⑴与中心管(3)之间具有隔板一(4),隔板一(4)将导流 管(1)与中心管(3)之间的腔体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体腔体一(51)、腔体二(52),中 心管(3)内具有隔板二(6),隔板二(6)将中心管(3)内腔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体腔 体三(53)、腔体四(54),中心管(3)侧部具有将腔体一(51)与腔体三(53)连通的通孔一 (61),腔体一 (51)侧部具有将腔体一 (51)与栽培筒(2)连通的通孔二(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结构为中心管(3)侧 部将腔体一(51)与腔体四(54)连通的通孔三(63),且通孔三(63)位于上述通孔二(62) 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3)下端具有 与中心管(3)上端内孔相匹配的连接部(3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筒(2)下部具 有放水孔(21),且在放水孔(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亮
申请(专利权)人:林文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