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2952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其在将线圈线拉绕至在包括基板承受面的端子台部上起立的销状端子上之后,即使在基板承受面上重叠配置配线基板,在线圈线上也不易发生断线或损伤。在电动机的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上,第一导出部(110b)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下方而被拉绕至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上方不存在从端子台部(122)浮起的部分。此外,第一导出部(110b)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122a)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的情况下,第一导出部(110b)也不会被夹在配线基板(10)与基板承受面(122a)之间。因此,能防止线圈线(110)的断线或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 涉及一种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如图7所示,步进电动机的定子具有包括线圈线1110和绕线管1120的 线圈卷绕体1011。绕线管1120包括供线圈线1110进行卷绕的卷线部1121 ;设于卷线部 1121径向外侧的端子台部1122 ;以及从端子台部1122朝径向外侧起立的销状端子1123、 1124,在销状端子1123、1124上捆扎有线圈线1110的端部。在端子台部1122上,由朝向 径向外侧的整个表面构成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10的基板承受面1122a,销状端子1123、 1124在基板承受面1122a的缘部分的内侧位置起立。在上述结构的绕线管1120上,若将销 状端子1123、1124经由形成于配线基板1010的贯穿孔1102并将配线基板1010与基板承 受面1122a重叠,则能在将配线基板1010保持在稳定的姿势的状态下对线圈线1110与配 线基板1010的焊盘部进行锡焊。在此,在线圈卷绕体1011的线圈线1110中的从卷线部1121朝向销状端子1123、 1124导出的导出部IllObUllOd上会产生在端子台部1122的位于卷线部1121侧的角部分 1122r与销状端子1123、1124之间从基板承受面1122a浮起的浮起部分lllOx。因此,当将 配线基板1010承载在基板承受面1122a上时,会将导出部IllObUllOd的浮起部分IllOx 夹在配线基板1010与基板承受面1122a之间,上述浮起IIOOx受到推压。其结果是,存在 线圈线1100会被拉断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防止在对绕线管卷绕线圈线 时线圈线的断线的结构,提出有在端子台部的角部形成供线圈线经由的切槽。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7-25943号公报专利技术的公开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即使形成有切槽,在由切槽而形成的新 的角部分与销状端子之间会产生从基板承受面浮起的浮起部分,因此,无法消除参照图7 所说明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出一种将线圈线拉绕至在包括基板承受 面的端子台部上起立的销状端子之后,即使在配线基板与基板承受面重叠配置时,在线圈 线上也不容易产生断线或损伤的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卷绕体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其特征在 于,上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上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上述 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上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 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上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 向外侧突出,上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上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 部被从上述卷绕部导出至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上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在上述销状端子周围,上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 从上述卷线部经由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上述导出部 通过经由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上述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 的方式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 在本专利技术中,“导出部”是指不捆扎于销状端子的部分、即从卷绕部到与销状端子 接触的部分。在本专利技术中,线圈线的导出部通过经由线圈线导出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 侧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接触。即、线圈线从卷线部被导出直到被捆 扎于销状端子之间不位于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外侧,拉绕部也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其结果 是,由于在线圈线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承载在端子台 部上,线圈线也不会被配线基板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与配线基板接触、因配线基板 的压下对线圈线被拉伸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上不存 在线圈线,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而引起的配线基板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 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销状端子设于上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 部的内侧,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上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 内。若如上所述构成,则能使线圈线的导出部以不经由端子台部的周向侧面的方式拉绕至 销状端子。因此,在将线圈线卷绕后,即使在有物体与端子台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线 圈线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线圈线的导出部不经由端子台部的周向侧面,因此,当对线 圈卷绕体操作时,即使用手拿着端子台部的两侧端部,手与线圈线也不会接触,线圈线也不 会断线。因此,使线圈卷绕体的操作变得容易。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导出部在不松弛的状态被从上述卷绕部导出至 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导出部只经由绕线管的规定位置,而不会使导出 位置等偏移。此外,若线圈线的导出部不出现松弛,则能避免上述导出部被夹在配线基板与 基板承受面之间等。而且,线圈线的卷绕部也不会松弛。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上述销状端子经由上 述卷线部所在的上述绕线管的前侧,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上述基板 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在周向上与上述销 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在从上述卷绕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相 邻的一方侧的区域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 二内侧区域。具体而言,在上述销状端子的上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将以比上述基板 承受面进一步朝向上述卷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上述前表 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形成于上述端子台部,并能将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壁面 的前方空间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作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 侧区域。此外,在周向上与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上形 成以在径向内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通过上 述壁面能形成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 区域。这样,能将线圈线的导出部在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情况 下导出,从而与销状端子的前侧或一方侧接触。此时,由于拉绕部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绕部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将配线基板承载于端子台部时 防止因配线基板的压下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销状端子的上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比上述 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上述卷线部侧延伸从而形成向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连 续的壁面,上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上述第一内侧区域,在上述端子台中,在从上述卷线部起 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上述一方侧的区域内形成有向上述销状 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连续的壁面,上述壁面为上述第二内侧区域,上述导出部与 上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和上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上述导出部的前 端部与上述销状端子的一方侧的侧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侧的端缘接触从而被捆扎在上述 销状端子的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卷绕体,其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所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所述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所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部被从所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所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周围,所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所述卷线部经过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所述导出部通过经由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所述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9-24 2009-2195111.一种线圈卷绕体,其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所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所述 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 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 向外侧突出,所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所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部被从所 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所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 在所述销状端子周围,所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所述卷线部经过所述基板 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所述导出部通过经由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所述基板承 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销状端子设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在不松弛的状态被从所 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所述销状端子经由所述卷线部所在的所述绕线管的前侧,所述端子台部上的所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 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在从所述卷绕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 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一方侧的区域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 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比所述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所述卷线 部侧延伸从而形成向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连续的壁面,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 所述第一内侧区域,在所述端子台中,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 所述一方侧的区域内形成有向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连续的壁面,所述壁 面为所述第二内侧区域,所述导出部与所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 触,所述导出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销状端子的一方侧的侧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侧的端缘接触 从而被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的周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包括在所述卷线部的胴部的端部上扩径的檐部,所述导出部与从所述檐部朝径向外侧连续起立的前表面壁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内侧 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 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所述卷线部向下方倾斜来构 成所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倾斜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 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所述卷绕部倾斜。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销状 端子以经由所述卷线部所在的所述绕线管的前侧的方式构成,并且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 线部所在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 内侧区域。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经由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绕线管的两侧中的、 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另一方侧的 区域,所述端子台部上的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和比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更 靠所述卷线部侧的前侧区域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 路径的内侧区域。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 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所述卷线部向下 方倾斜来构成所述内侧区域的倾斜部。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所述销 状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所述卷绕部倾斜。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销状端子与所述端子台部一体 地由树脂形成。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将以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卷 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 续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 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销状端子设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的内侧,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内。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周向上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松郁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