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脱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15716 阅读:10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栗脱壳机,由驱动电机、传动机构、脱壳机构、机架组成,脱壳机构由筒体及置于筒体内腔中的转子组成,转子由传动轴固定,可在筒体内作回转运动,转子的回转面及与之对应的筒体壁上分布有方向相反的螺旋形内、外齿条。板栗球在内、外齿条的作用下,相互挤压产生搓转运动,从而达到板栗与球壳分离,可替代手工剥壳,效率高,每小时可处理板栗500公斤以上,脱壳率达100%,破碎率低于5%,同时制作成本低,操作简便,亦可用来花生等产品的脱壳及农产品、饲料粉碎等,适用于山区及农村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具体地说是一种脱壳机。
技术介绍
板栗属于果类,营养丰实,经济价值极高,在南方的兵陵地区和山区大面积地种 植,共果实呈球状,外壳坚硬且有刺,俗称板栗球,很难脱壳。千百年来一直是人工借助剪刀 等工具一个一个地剥壳,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发现一种合适板栗脱壳的 机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由机械代替手工剥壳,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劳动强度的板票脱壳机。本实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板栗脱壳机,包括驱动电机、传动机构、机架,传动机 构由主、从动轮、传动皮带、传动轴组成,主动轮固定在电机轴上,从动轮固定在传动轴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壳机还有一脱壳机构,由筒体及置于筒体内腔中的转子组成,筒体垂直 固定在机架上,其内腔横截面呈圆形,转子为回转体,通过传动轴固定在筒体内腔中心,与 筒体内壁的径向间隙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转子底圆将将筒体内腔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 脱壳爱,下部为底腔;筒体顶部有进料口与脱壳腔相通,底部有出料口与底腔相通;在脱壳 腔中,转子回转面及与之相对应的筒体内壁上分布有螺旋形外齿条、内齿条,内、外齿条螺 旋方向相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腔中有一固定在传动轴上的叶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筒体内腔呈锥形,口径上大下小,转子为锥体,其 底端直径较大。作为本作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筒体内腔呈圆柱形,转子为锥体,其底端直径最 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底腔所在的筒体内径大于脱壳腔所在的筒体内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转子与筒体内壁之间的最小径向间隙可通过转子 在传动轴的上下固定位置来调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内、外齿条的齿高由上至下渐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进料口位于筒体顶端,进料口上方有一固定在筒 体上的加料斗。由于本技术板栗脱壳机采用机械驱动脱壳,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 产效率,每小时可处理板栗500公斤以上,脱壳率达100%,破碎率低于5%,同时制作简单, 成本低,易操作,在不通电的山区亦可用柴油机代替电机开展生产,适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线剖视图。图3为图1筒体沿I-I线剖视图图4为I下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筒体内壁展示示意图图6为图I转子锥面展开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脱壳机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例1 本实施例驱动电机采用单相电机,传动机构由主动轮3、三角皮带4、从动 轮5、传动轴7组成,主动轮固定在电机2轴上,从动轮固定在主轴7的下端,机架14为三根 圆钢及上、下支架13、17焊接而成的三脚架,上支架I 3呈Y形,中心有一轴承座20,通过三 根连接臂19与机架圆钢焊接在一起,下支架17为内切固定一圆形轴承座23的三角架22, 三个角分别固定在机架圆钢上,传动轴7由上下轴承座20、23通过轴承12、18固定在铅垂 面上,筒体10内腔呈圆柱形,顶端敞口,底端中心有一中心孔,筒体10通过中心孔套在从动 轮5上方的传动轴7上,顶端及外壁固定在机架上。转子6为锥体,位于筒体10内腔中,由 花键固定在传动轴7上,转子6在传动轴7上的固定位置可通过花键上下调节,转子6底圆 最大,将筒体内腔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为脱壳腔,下面为底腔,底腔所在的筒体内径大脱 壳腔所在的筒体内径,在转子6的圆锥面上分布有三根如图1所示右旋外齿条8条,在脱壳 腔中与圆锥面对应的筒体内壁上分布有三根左旋内齿条9,内、外齿条螺旋角为60°左右, 筒体顶端敞口部分与上支架13的间隙为进料口 21,进料口上方有一漏斗形加料斗11,其下 端与筒体10固定。底腔中有一固定在传动轴7上的长条形叶片15,底腔一侧筒体10上开 有一出料口 16,电机2由电机座1固定在与出料口 16相对的另一侧机架14上。调节转子 6在传动轴7上的位置,可以调节转子与筒体内壁间的最小径向间隙。如图1所示的虚线位 置,转子与筒体内壁间的最小径向间隙增大。当需要将板栗脱壳时,接通电机源,电机带动主动轮3转动,通过三角皮带4至从轮 5减速,驱动传动轴7并带动转子6作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旋转,同时在加料斗11 中加入板栗球,板栗球借助自重由进料口落入脱壳腔,在内外齿条9、8相互作用下,板栗球相 互挤压并作搓转运动最终达到板栗与球壳分离,并一起落入底腔,由叶片15将其由出料口 16 抛出。为保证板栗在脱壳过程中不被碾碎,本实施例内、外齿条9、8间的最小间隙不得小于板 栗的最大直径约40mm。同时为了增加脱壳效果,本实施例的内、外齿条9、8其齿高均为上部 大于下部,并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使脱壳腔中上部齿条作用面积增大从而使脱壳效果更好。实施例2 本实施例如图7所示筒体10内腔呈锥形,口径上大下小,转子6为圆柱 体,转子6的圆柱面及与之对应的筒体壁上分布有右旋外齿条8、左旋内齿条9,转子6在传 动轴7上的固定位置通过花键上下可调。调节转子至图7所示虚线位置,转子与筒体内壁 间的最径向间隙减小。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适当调整转子与筒体间的径向间隙及内、外齿条齿数,本技术亦可用来花生 等产品的脱壳及农产品、饲料粉碎等。权利要求板栗脱壳机,包括驱动电机(2)、传动机构、机架(14),传动机构由主、从动轮(3、5)、传动皮带(4)、传动轴(7)组成,主动轮(3)固定在电机(2)轴上,从动轮(5)固定在传动轴(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壳机还有一脱壳机构,由筒体(10)及置于筒体(10)内腔中的转子(6)组成,筒体垂直固定在机架(14)上,其内腔横截面呈圆形,转子(6)为回转体,通过传动轴(7)固定在筒体内腔中心,与筒体内壁的径向间隙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转子底圆将将筒体(10)内腔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脱壳爱,下部为底腔;筒体顶部有进料口(21)与脱壳腔相通,底部有出料口(16)与底腔相通;在脱壳腔中,转子(6)的回转面及与之相对应的筒体(10)内壁上分布有螺旋形外齿条(8)、内齿条(9),内、外齿条螺旋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腔中有一固定在传动轴(7)上的 叶片(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筒体(10)内腔呈锥形,口径上大下小,转 子(6)为锥体,其底端直径较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脱壳机,其特征在于筒体(10)内腔呈圆柱形,转子(6)为锥体,其底端直径最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底腔所在的筒体(10)内径大于脱壳腔所 在的筒体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转子(6)与筒体(10)内壁之间的最 小径向间隙可通过转子(6)在传动轴(7)的上下固定位置来调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齿条(9、8)的齿高由上至下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壳机,其特征在于进料口(21)位于筒体(10)顶端,进料口 上方有一固定在筒体上的加料斗(1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板栗脱壳机,由驱动电机、传动机构、脱壳机构、机架组成,脱壳机构由筒体及置于筒体内腔中的转子组成,转子由传动轴固定,可在筒体内作回转运动,转子的回转面及与之对应的筒体壁上分布有方向相反的螺旋形内、外齿条。板栗球在内、外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板栗脱壳机,包括驱动电机(2)、传动机构、机架(14),传动机构由主、从动轮(3、5)、传动皮带(4)、传动轴(7)组成,主动轮(3)固定在电机(2)轴上,从动轮(5)固定在传动轴(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壳机还有一脱壳机构,由筒体(10)及置于筒体(10)内腔中的转子(6)组成,筒体垂直固定在机架(14)上,其内腔横截面呈圆形,转子(6)为回转体,通过传动轴(7)固定在筒体内腔中心,与筒体内壁的径向间隙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转子底圆将将筒体(10)内腔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脱壳爱,下部为底腔;筒体顶部有进料口(21)与脱壳腔相通,底部有出料口(16)与底腔相通;在脱壳腔中,转子(6)的回转面及与之相对应的筒体(10)内壁上分布有螺旋形外齿条(8)、内齿条(9),内、外齿条螺旋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正友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市清华宝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