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15215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导电端子组是以一金属片冲压而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第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接触部经过电镀,所述固定部第一端两侧分别具有切除料带后形成的断面,导电端子组的断面沿垂直接触部的方向排列成一排,断面被绝缘本体覆盖,避免了断面暴露于空气中被氧化或腐蚀。(*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组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组,尤其涉及一种电镀的电连接器 及其导电端子组。
技术介绍
导电端子一般在料带切除之前需进行电镀,由机器固定料带,对导电端子进行电 镀,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201146274号揭示的一种导 电端子与料带结构,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延伸的接触 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料带连接于接触部的前端并沿垂直接触部 的方向延伸而成,电镀时,料带固定在机器上对接触部进行电镀,电镀完成后,料带被切除 后,接触部的前端必然形成有断面,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断面暴露于空气中,容易 被空气中的气体氧化或腐蚀。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导电端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 子组。为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 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导电端子组是以一金属片冲压而成,每一导电 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第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 部,接触部具有电镀层,所述固定部第一端两侧分别具有切除料带后形成的断面,导电端子 组的断面沿垂直接触部的方向排列成一排,断面被绝缘本体覆盖。所述焊接部与接触部相垂直。所述接触部排列在一竖直面,断面垂直于所述竖直面。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接触部相连的水平部、与焊接部相连的竖直部及连接于水平部 与竖直部之间的倾斜部,接触部、水平部及倾斜部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所述每一导电端子仅具有两个所述断面。所述电连接器为直立的HDMI或Displayport插座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包覆绝缘 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凸伸的舌片,一插接孔形成在遮蔽壳体与舌片之 间,接触部排布于舌片上并暴露于插接孔。本技术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组,其是以一金属 片冲压而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第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 延伸的焊接部,接触部具有电镀层,所述第一端两侧分别具有切除料带后形成的断面,导电 端子组的断面沿垂直接触部的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接触部排列在一竖直面,断面垂直于所述竖直面,每一导电端子仅具有两个 所述断面。所述焊接部与接触部相垂直。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接触部相连的水平部、与焊接部相连的竖直部及连接于水平部 与竖直部之间的倾斜部,所述接触部、水平部及倾斜部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与接触部相连的第一 端两侧分别具有切除料带后形成的断面,导电端子组的断面沿垂直接触部的方向排列成一 排,断面被绝缘本体覆盖,避免了断面暴露于空气中被氧化或腐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分离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进一步分解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组切除料带之前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导电连接器100为Displayport (高清数字显 示接口)插座连接器,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4,绝缘 本体由固定在一起的前本体1、第一后本体2及第二后本体3组成。前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凸伸的舌片12,舌片12的两相对竖直表 面上分别凹设有端子槽124。基部11包括向上、向下、向左及向右凸伸超过舌片12的定位 部111,定位部111凹设有自端子槽124后端向后贯穿的通槽114,定位部111的四个顶点 处还具有沿舌片12厚度方向(左右方向)凸伸的卡扣臂112,卡扣臂112末端具有向外侧 凸伸的卡扣部113。第一、第二后本体2、3沿舌片12厚度方向结合在一起,第一后本体2包括第一内 表面21、自第一内表面21向第二后本体3方向凸伸的若干第一凸部22、分别自第一内表面 21凹设的第一凹陷23、第一定位槽M及第一收容槽25。第一凹陷23向前贯穿出第一后本 体2,第一凹陷23的深度小于第一定位槽M,第一凹陷23内侧壁进一步具有朝向第二后本 体3凹设的第一凹部230,第一定位槽M连通于第一凹陷23与第一收容槽25之间,第一收 容槽25向下贯穿第一后本体2。第一凸部2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第一收容槽25之间,第一 凸部22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第一凸部22位于第一收容槽25的前端,另一端位于第一收 容槽25的底端。自第二内表面31的后端具有向第一后本体2方向凸伸的弹性臂37及设 于弹性臂37末端内侧的扣持块38。第二后本体3包括与第一内表面21对接的第二内表面31、自第一内表面21向第 一后本体2方向凸伸的若干第二凸部32、分别自第二内表面31凹设的第二凹陷33、第二定 位槽;34及第二收容槽35。第二凹陷33向前贯穿出第二后本体3,第二凹陷33的深度小于 第二定位槽34,第二凹陷33内侧壁进一步具有朝向第一后本体2凹设的第二凹部330,第 二定位槽34连通于第二凹陷33与第二收容槽35之间,第二收容槽35向下贯穿第二后本 体3。第二凸部3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第二收容槽35之间,第二凸部32也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第二凸部32位于第二收容槽35的前端,另一端位于第二收容槽35的底端。自第二后 本体3第二内表面31的后端具有向第一后本体2方向凸伸的弹性臂37及设于弹性臂37 末端内侧的扣持块38,第一后本体2的后端凹设有收容第二后本体3弹性臂37的凹口 27, 凹口 27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弹性臂37扣持块38相卡扣的阻挡部观,使得第一、第二后本体 2、3紧密固定在一起。第一、第二凸部22、32沿前本体1舌片12的厚度方向错开设置,第一、第二收容槽 25,35也沿前本体1舌片12的厚度方向错开设置,第一、第二定位槽M、34沿前本体1舌 片12的厚度方向相对齐并相贯通,前本体1基部11的定位部111固定于第一、第二定位槽 24,34内,舌片12后端收容于第一、第二凹陷23、33内。第一、第二后本体2、3分别具有自 第一、第二定位槽对、34的上下端向向外侧贯穿的通孔沈、36,前本体1的卡扣臂112收容 于通孔26,36内,通孔26,36的内侧壁上具有与卡扣臂112卡扣部113相卡扣的凸块沈0、 360。导电端子4设置为两组即两排,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组41及第二导电端子组42,第 一导电端子组41及第二导电端子组42各自是以一金属片冲压形成,第一导电端子组41包 括固定部411、自固定部411向前凸伸的接触部412及自固定部411向下延伸出第一后本体 2的焊接部413,固定部411收容于第一后本体2的第一收容槽25内,接触部412固定于舌 片12端子槽124并暴露于插接孔50内,固定部411包括与接触部412相连的水平部414、 与焊接部413相连的竖直部416及连接于水平部414与竖直部416之间的倾斜部415,料 带6、接触部412、水平部414及倾斜部415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固定部411的第一端417即 水平部414的前端与接触部412相连,第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导电端子组是以一金属片冲压而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第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接触部具有电镀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两侧分别具有切除料带后形成的断面,导电端子组的断面沿垂直接触部的方向排列成一排,断面被绝缘本体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峰朱自强韩洪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