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03908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在该多路恒流驱动电路中,相邻的整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设置一个均流变压器,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一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均流变压器的第二绕组设置于第二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绕组的异名端流过同相的电流,所述均流变压器用于实现相邻的整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的均流。所述驱动电路均流度好;而且,能够减小均流变压器的体积,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恒流驱动
,尤其涉及多路恒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多路LED驱动的LED恒流控制,最常用的方案是恒压模块+多路非隔离 DC/DC恒流模块。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多路LED驱动的LED恒流控制电路。在该电路中,输入 电压Vac经过恒压模块后作为多路非隔离DC/DC恒流模块的输入,每路非隔离DC/DC恒流 模块单独做恒流控制。但是,由于恒压模块的电压和LED的电压一般有较大的压差,因此后 级多路非隔离DC/DC恒流模块的效率都不会太高,并且多路非隔离DC/DC恒流模块结构复 杂,成本较高。申请号为200810085227. 5的中国专利中,提供了一种多组发光二极管电流平衡 供电电路,如图2所示,耦合电感Lca的第一电感Lcal串联在二极管Dl和D2整流后的直 流回路中,耦合电感Lca的第二电感Lca2串联在二极管D3和D4整流后的直流回路中,从 而通过耦合电感Lca起到均衡两路LED负载的作用。但是,对于图2所示的电路,由于耦合 电感Lca的两个线圈串联在直流回路中,有直流分量,而耦合电感中激磁电流是单向的,因 此,当两路负载支路的电压不平衡时,两路负载支路的电流误差较大,均流度差;而且,耦合 电感存在直流分量时,会造成磁芯饱和,需要开气隙,因此电感量大时,耦合电感体积大且 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均流度 好;而且,能够减小均流变压器的体积,降低成本。为此,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包括DC/AC变换器、主变压器以及至少 两个整流滤波单元;DC/AC变换器为主变压器的原边绕组提供交流电压;所述至少两个整流滤波单元分别与主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形成供电回路;所述供电 回路为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对应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副边绕组的第 二端连接对应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邻的整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设置一个均流变压器,所述均流变压器 的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一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均流变压器的第 二绕组设置于第二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 一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绕组的异名端流过同相的电流,所述均流变压器用于实现相邻的整 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的均流。所述均流变压器第一绕组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回路中副边绕组的第一端,5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回路中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均流变压器第二绕组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回路中副边绕组的第一端, 同名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回路中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主变压器为包括一个原边绕组和一个副边绕组的变压器;或者,包括一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两个副边绕组的变压器;或者,包括至少两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两个副边绕组,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一一对应的 变压器。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其中,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 间;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电容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而 且,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其中,第三电容、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 二输入端之间;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整流滤 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五 电容;其中,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 之间,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依次串接于整流 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 二端连接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的连接点。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以及第十二极管, 其中,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 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的印记连接;第九二极管和第十二极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 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九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十一二级管、第十二二极管以及第六电容;其中,第十一二极管、第十二二极管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 端之间,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六电容串接于第一输入端与 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之间。所述DC/AC变换器为桥式电路、推挽电路、反激电路、正激电路、串联谐振电路、 LLC类谐振电路或者软开关电路其中的任何一种电路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包括DC/AC变换器、主变压器,还包 括主变压器的每一个副边绕组对应的至少两级供电回路;其中,DC/AC变换器为主变压器的原边绕组提供交流电压;每一个副边绕组的各级供电回路包括该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依次通过该级供电回 路之前各级供电回路上设置的所有均流变压器的第二绕组、该级供电回路与其后一级供电 回路共同对应的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以及该级供电回路的整流滤波单元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绕组的异名端流过同相的电流,所述 均流变压器用于实现相邻的两个供电回路之间的均流。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其中,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 间;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电容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而 且,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其中,第三电容、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电容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 二输入端之间;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整流滤 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五 电容;其中,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 之间,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依次串接于整流 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 二端连接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的连接点。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以及第十二极管, 其中,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 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的印记连接;第九二极管和第十二极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 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九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第十一二级管、第十二二极管以及第六电容;其中,第十一二极管、第十二二极管依次串接于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 端之间,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六电容串接于第一输入端与 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之间。所述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路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DC/AC变换器、主变压器以及至少两个整流滤波单元;  DC/AC变换器为主变压器的原边绕组提供交流电压;  所述至少两个整流滤波单元分别与主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形成供电回路;所述供电回路为: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对应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对应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  相邻的整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设置一个均流变压器,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一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均流变压器的第二绕组设置于第二供电回路的副边绕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单元之间;所述均流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绕组的异名端流过同相的电流,所述均流变压器用于实现相邻的整流滤波单元所在的供电回路之间的均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良安姚晓莉华桂潮吴新科任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