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共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85931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声学共鸣装置,安装在车辆的车厢中以减小取决于固有振动的低频声压(或噪声)。具体地说,声学共鸣装置为板/膜共鸣器、共鸣管或赫尔姆霍茨共鸣器,其内部空间通过开口与车厢相通。声学共鸣装置定位在车厢内部驾驶员/乘客空间中出现的固有振动所引起的声压的波腹的附近。作为替代,声学共鸣装置增大特定固有频率处的粒子速度或减小由于车辆外部条件而发生的激励频率处的声压。声学共鸣装置可以安装在车辆的车顶、座位、支撑车顶的柱、或车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技术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06496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小车辆客舱/车厢中声音/噪声的声学共鸣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上已经开发出各种技术,通过采用吸声材料来改善车辆客舱/车厢中的安静/无噪声环境。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附着于车辆客舱中仪表板内的风管上的吸声材料(例如毛毡材料)。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板/膜吸声结构,其中板/膜振动器与后腔(或振动器后部中的气室)相互配合以吸收声音。即使专利文献1的技术采取了专利文献2的吸声结构,也难以充分减小车辆引擎声音和(由于车辆行驶时轮胎和道路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噪声所带来的低频声音。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驾驶员和/或乘客可实际听到车辆内声音/噪声的座位位置处不能显示出高吸声效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97020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11412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声学共鸣装置,其减小低频声音,从而在驾驶员和/或乘客实际听到车辆内声音/噪声的座位位置处显示出吸声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声学共鸣装置安装在车辆的车厢中,并由具有内部空间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声学共鸣装置,其包括具有内部空间和开口的至少一个共鸣器,其中所述共鸣器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开口与车辆的车厢相通,并且其中所述共鸣器减小了在与在车辆的车厢内部的驾驶员/乘客空间中所出现的固有振动的波腹相对应的特定固有频率处的声压。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9-7 2009-2064961.一种声学共鸣装置,其包括具有内部空间和开口的至少一个共鸣器,其中所述共鸣器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开口与车辆的车厢相通,并且其中所述共鸣器减小了在与在车辆的车厢内部的驾驶员/乘客空间中所出现的固有振动的波腹相对应的特定固有频率处的声压。2.根据权利要求1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共鸣器布置来减小与在车辆的车厢中出现的固有振动的多个波腹之中其位置最靠近驾驶员/乘客空间的固有振动的波腹相对应的特定固有频率处的声压。3.一种声学共鸣装置,其包括具有内部空间和开口的至少一个共鸣器,其中所述共鸣器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开口与车辆的车厢相通,并且其中所述共鸣器增大了在与在车辆的车厢内部的驾驶员/乘客空间中所出现的固有振动的波腹相对应的特定固有频率处的粒子速度。4.根据权利要求1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共鸣器通过共鸣的方式减小了激励频率处的声压,所述激励频率由于车辆的外部条件而产生并且与特定固有频率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3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共鸣器减小了激励频率处的声压,所述激励频率由于车辆的外部条件而产生并且与特定固有频率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4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固有振动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传播声压的主要振动模式。7.根据权利要求5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固有振动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传播声压的主要振动模式。8.根据权利要求4的声学共鸣装置,其中所述固有振动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传播声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棚瀬廉人中嵨弘中村康敬深津圭一吉田笃史加藤信一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