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8044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装置,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电池装置包括本体及外接模块。本体用以安装于笔记本计算机,可选择性地与笔记本计算机连接或卸除。本体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储能模块及第一人机界面模块。储能模块具有一电能。当本体与笔记本计算机连接时,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储能模块供应或接收电能。第一人机界面模块具有第一控制键,以供使用者操作。外接模块具有一应用模块。外接模块在本体从笔记本计算机卸除时,通过机械构造与本体互相连接,并与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模块得以控制电能传输至应用模块,以使得第一控制键得以控制应用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节约空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并具有可连 接外接模块的功能的电池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式的便携式装置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便携式 装置大多需要进行充电才能正常的运作。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其具有的电池装置大多是 以可卸离的模式嵌入笔记本计算机。但此种电池装置的用途有限,仅能与笔记本计算机连 接时进行充放电。笔记本计算机的电池装置的储电容量通常为其他的便携式装置电池容量 的数倍以上,但无法具有其他的用途,在使用上会有限制。在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号M250327中已经公开一种便携式装置和其配备的多用途 电池。在现有技术中是将电池用于结合手电筒,因此电池可以具有多用途。但是当笔记本 计算机的电池内包含手电筒功能的电路时,若手电筒功能故障,就必需要将整个笔记本计 算机电池的结构破坏才可维修。另一方面,当电池结合手电筒时,势必会增加整体的体积, 须占用电池及整台笔记本计算机的有限空间,加重电池及笔记本计算机的结构设计难度。有鉴于此,有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装置,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并具有可连 接外接模块的功能。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电池装置为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该电池装置 包括本体及外接模块。本体是用以安装于笔记本计算机,可选择性地与笔记本计算机连接 或卸除。本体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储能模块及第一人机界面模块。储能模块与第一控制模 块电性连接,具有一电能。当本体与笔记本计算机连接时,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储能模块供应 或接收电能。第一人机界面模块与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具有第一控制键,以供使用者操 作。外接模块具有一应用模块。外接模块在本体与笔记本计算机卸除时,通过机械构造与 本体互相连接,并与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模块控制电能传输至应用模块,得以 控制应用模块。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外接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控制模块,用以通过该第一控 制键的操作以控制该应用模块。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第一人机界面模块还包括一第一显示单元,用以显示 该储能模块的可用电量。优选地,该第一显示单元通过该第一控制键控制。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外接模块还包括一第二人机界面模块,具有一第二控 制键,用以供使用者控制该外接模块。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外接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控制模块,用以通过该第二控 制键的操作以控制该应用模块。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第二人机界面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显示单元,用以显示 该储能模块的可用电量。优选地,该第二显示单元由该第一控制键或该第二控制键控制。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应用模块为一发光模块。优选地,该发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由于本技术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附图说明图IA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本体与笔记本计算机结合的示意图。图IB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本体与外接模块结合的示意图。图IC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本体与外接模块分离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架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架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架构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笔记本计算机1电池装置 10a、10b、IOc本体 20a、20b、20c第一控制模块21储能模块22第一人机界面模块23第一控制键231第一显示单元232外接模块30a、30b、30c应用模块31第二控制模块32第二人机界面模块33第二控制键331第二显示单元332机械构造40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 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以下请一并参考图IA到IB关于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相关示意图,其中图IA 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本体与笔记本计算机结合的示意图,图IB为本技术的电 池装置的本体与外接模块结合的示意图,图IC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本体与外接模 块分离的示意图。本技术的电池装置IOa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1。电池装置IOa包括本体20a 及外接模块30a。本体20a可以选择性地与笔记本计算机1电性连接或卸除,即如图IA所示。电池装置IOa的本体20a与笔记本计算机1电性连接,用以对笔记本计算机1进行充放 电。而电池装置IOa的本体20a与笔记本计算机1卸除,则可额外连接一外接模块30a(即 如图IB及IC所示)。本体20a与外接模块30a之间可以利用一机械构造40互相连结。此机械构造40 可以如IC所示,为滑槽与滑轨的配合,或是通过其他种类的固定件方式来互相连接,但本 技术并不以上述列举的方式为限。接着请参考图2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架构图。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电池装置IOa的本体20a包括第一控制模块21、 储能模块22及第一人机界面模块23,彼此之间互相电性连接。储能模块22可为多节串接 的电芯,例如锂离子电芯、锂聚合物电芯或磷酸铁锂电芯等,但本技术并不以上述的种 类为限。储能模块22能具有一电能。当本体20a与笔记本计算机1连接时,第一控制模块 21电性连接于笔记本计算机1,以控制储能模块22提供电能至笔记本计算机1或从笔记本 计算机1接收电能。由于上述与笔记本计算机1之间的作用方式已经被广泛使用于相关的
,故在此不再赘述其原理。第一人机界面模块23与第一控制模块21电性连接,用以供使用者通过第一控制 模块21控制外接模块30a。第一人机界面模块23可包括第一控制键231以及第一显示单 元232。第一控制键231可具有单一或数个按键,用以供使用者操作。第一显示单元232 用以显示储能模块22内所储存的电能及其他警示功能。第一显示单元232可为一发光二 极管的显示单元或是LCD的显示单元,利用数字或是指示灯等方式以显示出剩余的可用电 量,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外接模块30a具有一应用模块31,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应用模块31可 为发光模块,可包括发光二极管及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在 外接模块30a与本体20a利用机械构造40连接后,外接模块30a传输一信号至本体20a以 告知第一控制模块21。第一控制模块21控制储能模块22提供电能至外接模块30a,使得 第一控制键231得以直接控制应用模块31。如此一来,使用者即可通过第一控制键231控 制应用模块31。接着请参考图3为本技术的电池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架构图。在第二实施例中,电池装置IOb包括本体20b及外接模块30b。外接模块30b除了 应用模块31外,还包括了第二控制模块32及第二人机界面模块33。并且应用模块31内可 具有数个发光二极管及其驱动电路。第二控制模块32用以控制应用模块31,在第二实施例 中即为控制发光二极管及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第二人机界面模块33可具有第二控制 键331。第二控制键331也可提供给使用者操作,用以经由第二控制模块32控制应用模块 31。当本体20b与外接模块30b电性连接时,第一控制模块21控制储能模块22提供 电能至外接模块30b。接着第二控制模块32接收来自于第一控制键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装置,适用于一笔记本计算机,该电池装置包括:一本体,用以安装于该笔记本计算机,可选择性地与该笔记本计算机连接或卸除,该本体包括:一第一控制模块,可与该笔记本计算机电性连接;一储能模块,与该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具有一电能,当该本体与该笔记本计算机连接时,该第一控制模块控制该储能模块供应或接收该电能;以及一第一人机界面模块,与该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具有一第一控制键,以供一使用者操作;以及一外接模块,具有一应用模块,该外接模块在该本体从该笔记本计算机卸除时,通过一机械构造与该本体互相连接,并与该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该第一控制模块控制该电能传输至该应用模块,并得以控制该应用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鹏
申请(专利权)人:和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