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6435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包括:一根转轴,用于带动支撑杆;若干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上部开竖孔,下部开横孔,各支撑杆通过穿于其下部横孔的轴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与支撑杆等量的由U形臂和轴杆构成的Y形接触杆,U形臂的两个臂上设有触点,轴杆插入所述支撑杆的竖孔中与支撑杆转动连接;若干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或支撑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轴上;转轴通过弹性元件带动各支撑杆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其形式简单,安装、维护均很方便,特别是具有双断点触头终压力的自平衡能力,有效解决双断点触头的导电性在使用中越来越差的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限流型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属于低压电器领域。
技术介绍
在低压断路器
中,提高短路分断能力一直都是难题。对于传统的断路器 来说,在仅对结构做局部改动的情况下,若提高分断能力,可通过增大断路器的开距,即增 大拉弧长度提高弧电阻的方法增高限流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的目的。但断 路器的发展趋势日益趋向小型化、紧凑化。如何在断路器体积不增反减的趋势下提高分断 能力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目前国际上某些产品已采用单臂双头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拉弧长 度,在不增加尺寸的前提下提高了限流能力。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双触头磨损情况不一,因此 会带来终压力不平衡的情况,继而导致接触电阻增加,断路器性能下降的问题。还有一些产品采取双臂双头桥式结构,两臂中间有关节器件连接,能够平衡终压 力,解决接触电阻不稳定的问题,但此类结构形式复杂,安装维修都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限流型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它 采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具有平衡终压力功能的双触头,以解决触头接触不稳定的问题, 从而可在外形尺寸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转轴,用于带动支撑杆;若干 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上部开竖孔,下部开横孔,各支撑杆通过穿于其下部横孔的轴与所述转 轴转动连接;与支撑杆等量的由U形臂和轴杆构成的Y形接触杆,U形臂的两个臂上设有触 点,轴杆插入所述支撑杆的竖孔中与支撑杆转动连接;若干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 在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或支撑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轴上;转轴通过弹性元件带 动各支撑杆转动。所述弹性元件为平列双扭弹簧,其包括上扭臂和下扭臂,下扭臂连接在所述转轴 上,上扭臂嵌接于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或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的中部横向开有与支撑杆上部的竖孔贯通的凹槽;所述Y型接触杆的 轴杆上于轴杆插入支撑杆的竖孔后与支撑杆上的凹槽对应位置处具有环槽;所述扭簧的上 扭臂嵌入支撑杆上的凹槽,并卡在轴杆的环槽中。所述支撑杆的中部横向开有与支撑杆上部的竖孔贯通的销孔;所述支撑杆的中部 横向开有凹槽;所述Y型接触杆的轴杆上于轴杆插入支撑杆的竖孔后与支撑杆上的销孔对 应位置处具有环槽;所述Y型接触杆通过插入支撑杆的销孔和轴杆的环槽的销子与支撑杆 转动连接;所述扭簧的上扭臂卡在支撑杆的凹槽中。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具有轴肩,该轴肩的腋部与支撑杆的上端面之间夹置弹3黃片。所述支撑杆的下部通过销轴连接杠杆,该杠杆用于扳动支撑杆分断触点。所述支 撑杆的底端设置凸台,当杠杆转到一定角度时,该凸台与杠杆的棱边接触。所述Y型接触杆的U型臂中部开有轴孔,轴杆通过该轴孔与U型臂刚性连接。所述轴杆与U型臂铆接、螺纹连接或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形式简单、安装方便,特别是具有双断点触 头终压力自平衡功能,可有效解决双断点触头的导电性在使用中越来越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轴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支撑杆轴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Y形接触杆的轴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弹簧的轴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Y形接触杆的U形臂的轴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Y形接触杆的轴杆的轴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增加特征的支撑杆的轴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增加特征的支撑杆的应用例的轴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增加特征的支撑杆的应用例的剖视结构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支撑杆轴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一种具有绝缘塑壳的限流断路器中,通常含有用于每一极的至少一个固定接 触部分和至少一个可动接触部分,在断路器闭合/断开时,这些接触部分可以被相互连接/ 断开;机构,其提供用于使所述可动接触部分运动的能量,并确定所述可动接触部分和相应 的固定接触部分的连接/断开,该机构包括每极与可动接触部分相连的转轴。本技术涉及这种断路器中的可动接触机构,其包括一根转轴,用于带动支撑 杆;若干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上部开竖孔,下部开横孔,各支撑杆通过穿于其下部横孔的轴 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与支撑杆等量的由U形臂和轴杆构成的Y形接触杆,U形臂的两个臂 上设有触点,轴杆插入所述支撑杆的竖孔中与支撑杆转动连接;若干扭簧,扭簧的一端连接 在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或支撑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轴上;转轴通过扭簧带动各 支撑杆转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限流断路器的可动接触部分包括3个支撑杆1、一根轴2、 一根转轴3、3个Y形接触杆4、3个弹簧5。其中见图3,支撑杆1的上部开竖孔12,下部开横孔11,竖孔12和横孔11基本相互垂 直,见图2,支撑杆1通过穿入其横孔11的轴2与转轴3相连接,支撑杆1能以轴2为转动中心相对于转轴3转动。见图4,Y形接触杆4由U形臂42和轴杆43构成,U形臂42的两个臂上设有与断 路器的固定接触部分接触的触点41。见图6,其中U型接触臂42的圆柱形孔421与轴杆43 铆合连接成为一个刚性整体,其连接方式除铆接外还可用螺纹连接或焊接的方式达到刚性 连接的目的。Y形接触杆4的轴杆43插入支撑杆1的竖孔12中与支撑杆1转动连接,Y形 接触杆4能绕竖孔12的中心线转动,有利于实现其对固定接触部分接触压力基本平衡。见图3,支撑杆1的中部横向开有与支撑杆上部的竖孔12贯通的凹槽15。见图7, Y型接触杆的轴杆43上具有环槽431,该环槽431的位置于轴杆43插入支撑杆的竖孔12 后与支撑杆上的凹槽15相对应。见图5,弹簧5的结构形式为平列双扭弹簧,其包括上扭臂 511和两个下扭臂512。安装时,将Y形接触杆4的轴杆43插入到支撑杆1的竖孔12中,把弹簧5的上扭 臂511嵌入支撑杆上的凹槽15,并卡在轴杆43的环槽431中,再使弹簧5的两个下扭臂512 卡在转轴3的凸台31上(图2)。这样使弹簧5处于压缩储能状态,其对Y形接触杆4的 轴43施加了一定的压力,既能保证轴43不会由于振动等原因从支撑杆1的孔12内脱出, 又能在Y形接触杆4以轴杆43转动时具有一定的转动阻力,还能将支撑杆1弹性地压在转 轴3上。支撑杆1通过弹簧5、轴43、轴2与转轴3连接。转轴3在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带动 下,通过扭簧5带动各支撑杆1转动,进而带动与支撑杆1连接的各Y型接触杆4转动,从 而实现可动接触部分相对固定接触部分的合、分。在合的状态时,通过弹簧5为Y形接触杆 4提供对固定接触部分可靠的接触压力,若由于制造、安装、使用等原因,造成固定接触部分 的触点高度上略有差距的情况时,Y形接触杆的两个触点41接触压力可通过Y形接触杆的 旋转而实现压力自动平衡。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双断点触头的导电性在使用中越来越差的问 题。而在分的过程中及分的状态下,因弹簧5的作用,Y形接触杆4不会随意旋转而破坏触 头的开距,从而保证了分断的可靠性。本技术采用串联双断点的形式对断路器进行限流,其限流过程如下断路器 分断或机构脱扣时,Y形接触杆4的触点41与固定接触部分分离,其触点41分别与固定接 触部分之间的产生电弧,且此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其特征在于:  一根转轴,用于带动支撑杆;  若干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上部开竖孔,下部开横孔,各支撑杆通过穿于其下部横孔的轴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与支撑杆等量的Y形接触杆,其上设有触点,其轴杆插入所述支撑杆的竖孔中与支撑杆转动连接;  若干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Y形接触杆的轴杆上或支撑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转轴通过弹性元件带动各支撑杆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寅朱金保王洪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翠祥电器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