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杀菌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418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菌剂,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制剂在防治番茄叶霉病等真菌性病害上增效作用显著,保护效果高达94.56%,治疗效果高达89.85%,均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复配杀菌剂
技术介绍
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883年,英国首次报道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生,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我国最早在江苏省发现,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的温室番茄上就有发病记载,70-80年代仍为点片发生,被认为是危害轻微的病害。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北方保护地番茄生产的迅速发展,该病日趋严重,成为保护地番茄的最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原菌除侵染番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外,还可侵染茎和果实,影响果实品质,降低食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一般发生年份导致产量损失约20%~30%,重病年份损失高达50%~80%。化学防治是控制番茄叶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常用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农抗-120、代森锰锌、扑海因及三唑类杀菌剂(如世高、福星)等。在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单一的化学药剂极易产生番茄叶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致使防治效果急剧降低。因此,寻找新型、高效、安全的化学药剂是目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唑类杀菌剂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高等真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三唑类杀菌剂尤其对番茄叶霉病菌等高等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番茄叶霉病等病害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推测该类药剂可控制病害的初次侵染。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继苯丙咪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后的新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尤其对低等真菌抑制作用明显。研究发现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等高等真菌孢子萌发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番茄叶霉病等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推测它可控制病害的发展和再次侵染。已有研究表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三唑类杀菌剂之间无交互抗性,因此,在生产上开发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三唑类杀菌剂联合作用的复合制剂不仅可有效控制蔬菜真菌病害,尤其是番茄叶霉病的危害,还可减缓病原真菌对两类药剂产生的抗药性。目前,尚未见有关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三者组合成复配杀菌剂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安全、应用范围广的复配杀菌剂。(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活性成分中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酯、嘧菌酯、苯氧菌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三唑类杀菌剂选自三唑酮、氟硅唑、氟菌唑、苯醚甲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含有增效有效量的活性成分组合,且活性成分间的比例是任意的,能产生增效作用即可。一般而言,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50∶1~50∶1~100。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30∶1~30∶1~90。更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20∶1~20∶1~60。最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1∶1∶2~3。最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氧菌酯∶氟硅唑∶百菌清=1∶1∶2~3。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填料是一种或多种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膨润土的填料。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所用助剂均为本领域常用助剂,如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月桂醇硫酸钠、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NNO)、二甲苯、环己酮、OP型乳化剂、乙二醇、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可以根据本领域公知的技术配制成各种类型的制剂,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粒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乳剂、干悬剂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一般采用叶面施用,例如叶面喷雾处理。也可以作其它处理,如拌种、灌根等。施用剂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一般为100~800g.a.i/hm2,优选地为112.5~281.25g.a.i/hm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辣椒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芹菜斑枯病(Septoria apiicola)等蔬菜真菌性病害。(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配制剂在防治番茄叶霉病等病害上增效作用显著,保护效果高达94.56%,治疗效果高达89.85%,均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18份,氟硅唑原药18份,百菌清原药36份,溶解于8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5份,OP型乳化剂15份,混合搅拌,得到成品。实施例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10份,三唑酮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30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6份,乙二醇2份,水37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实施例3复配干悬剂的制备首先20份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5份,三唑酮原药15份,百菌清原药30份,并加入木质素磺酸钠8份,OP-10乳化剂2份,松香10份,与得到的纸浆浓缩液混合,调制,再经粗粉碎处理,得到成品。实施例4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取烯肟菌酯12.5份,三唑酮12.5份,百菌清37.5份,然后加入月桂醇硫酸钠1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28.5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实施例5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取苯氧菌酯15份,苯醚甲环唑15份,百菌清30份,再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1份,木素磺酸钠8份,白炭黑11份,轻钙20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实施例6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0.58份,三唑酮原药0.58份,百菌清原药57.84份,溶解于15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6份,OP型乳化剂10份,丙二醇10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实施例7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0.35份,氟硅唑原药10.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8份,乙二醇2份,水39.15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实施例8复配干悬剂的制备首先将31.15份的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0.5份,三唑酮原药0.3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并加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酯、嘧菌酯、苯氧菌酯中的一种或多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三唑类杀菌剂选自三唑酮、氟硅唑、氟菌唑、苯醚甲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50∶1~50∶1~100。5.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30∶1~30∶1~90。6.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霞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马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