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长平专利>正文

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696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成分为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硫二唑-4-酮和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噻嗪酮与甲维盐进了科学的复配制成的噻嗪酮与甲维盐复配剂农药,不但对稻飞虱具有速效性,长效性也好,提高了防效,而且毒性低、低残留,成本也低,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
技术介绍
稻飞虱是为害我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中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为间歇性大发的害虫,以成、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造成水稻植株黄枯、茎秆变软或烂秆倒伏,褐稻虱的为害最为严重,据统计仅2005年和2006年为害面积约2.5亿亩左右。一般水稻损失5~10%,大发生年水稻减产10~20%,部分重的田块损失40~50%,甚至绝收。灰飞虱为害主要是以成、若虫通过吸食患有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植株的汁液后,成为带毒体,它不但将病毒不断传给健康植株,还传给它的后代,由后代继续传毒。自2004~2007年连续4年在江苏、上海和浙江部分稻区灰飞虱猖獗成灾,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发生,据有关植保部门统计,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秧田一般田块为1~5%,重的田块10~20%,特别严重的田块30~50%,这类田块往往耕翻改种,农户经济损失严重;移栽大田由于灰飞虱传毒为害,条纹叶枯病发病显症形成弱苗、死苗导致减产的损失与褐稻虱相当。可见,稻飞虱的为害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从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上看,比较理想的药剂应具有速效和持效性能,当前,生产上使用的药剂主要有如噻嗪酮持效性好,速效差。仲定威和毒死碑等速效好,持效性差。持效与速效不能兼顾,防治效果不够理想。目前,常用的杀虫剂有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硫二唑-4-酮(以下简称噻嗪酮),是一种昆虫生长发育的新型选择杀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制剂毒性低,低残留,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效期长达20天以上。但速效性差,一般3~7天才能看见效果。还另有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也是常用的杀虫剂,它是一类生物农药,对稻飞虱具有高效,速效,制剂毒性低,低残留等优点,但持效期3~5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专利技术一种既有防治水稻飞虱、降低害虫速效性,又有长效性,且能降低环境污染的复合杀虫剂。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有效成份为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硫二唑-4-酮和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其中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硫二唑-4-酮的含量为1a.i~50a.i,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的质量比为.0.1a.i~5a.i。本专利技术将噻嗪酮与甲维盐进了科学的复配制成的噻嗪酮与甲维盐复配剂农药,不但对稻飞虱具有速效性,长效性也好,提高了防效,而且毒性低、低残留, 成本也低,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在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对噻嗪酮与甲维盐复配的增效作用、田间防效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毒力回归方程及毒力指数根据表1数据计算的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LC90值如表2从LC50值可以看出,以噻嗪酮为标准药剂,各配比及单剂的毒力指数(TI)分别为TI噻=100 TI甲=1758 TI1∶5=574.1 TI1∶10=429.5 TI1∶20=418.2TI1∶30=449.2 TI1∶60=290.9 各配比的理论毒力指数(TTI)TTI1∶5=1758×16.67%+100×83.33%=376.4TTI1∶10=1758×9.09%+100×90.91%=250.7TTI1∶20=1758×5%+100×95%=182.9TTI1∶30=1758×3.33%+100×96.67%=155.2TTI1∶60=1758×1.63%+100×98.37%=127各配比的共毒系数(CTC)CTC1∶5=(574.1/376.4)×100=152.5CTC1∶10=(429.5/250.7)×100=171.3CTC1∶20=(418.2/182.9)×100=228.6CTC1∶30=(449.2/155.2)×100=289.4CTC1∶60=(290.9/127)×100=229.1从5个配比的共毒系数来看,按孙云沛增效性判断标准共毒系数显著大于100为增效,显著小于100为拮抗,等于100为相加作用,噻嗪酮与甲维盐复配共毒系数均显著大于100,因此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本专利技术可制成几种常见的剂型,如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当复合杀虫剂为乳剂时,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与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的质量比为1~25∶0.1~5。当复合杀虫剂为悬浮剂时,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与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的质量比为1~40∶0.1~5。当复合杀虫剂为可湿性粉剂时,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与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的质量比为1~50∶0.1~5。具体实施例方式1、乳剂实施例 A、25.1%噻嗪酮/甲维盐乳剂 100kg称取60%甲维盐实物量0.17kg(折百量0.1kg),90%噻嗪酮实物量27.78kg(折百量25kg),环己酮20g,乳化剂10kg,二甲苯42.05g,依次倒入搪瓷反应釜中,搅拌约45分钟,至完全透明,质检合格后,计量分装即成品。B、30%噻嗪酮/甲维盐乳剂100kg称取60%甲维盐实物量8.33kg(折百量5kg),90%噻嗪酮实物量27.78kg(折百量25kg),环己酮50kg,乳化剂10kg,二甲苯3.89kg,依次倒入搪瓷反应釜中,搅拌约45分钟,至完全透明,质检合格后,计量分装即成品。C、1.1%噻嗪酮/甲维盐乳剂100kg称取60%甲维盐实物量0.17kg(折百量0.1kg),90%噻嗪酮实物量1.11kg(折百1.0kg),环己酮8kg,乳化剂10kg,二甲苯80.72kg,依次倒入搪瓷反应釜中,搅拌约45分钟,至完全透明,质检合格后,计量分装即成品。D、6.0%噻嗪酮/甲维盐乳剂100kg称取6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实物量8.33kg(折百量5kg),90%噻嗪酮实物量1.11kg(折百量1.0kg),环己酮10kg,乳化剂10kg,二甲苯70.56kg,依次倒入搪瓷反应釜中,搅拌约45分钟,至完全透明,质检合格后,计量分装即成品。2、悬浮剂实施例A、1.1%噻嗪酮/甲维盐悬浮剂100kg称取60%甲维盐实物量0.17kg(折百量0.1kg),90%噻嗪酮实物量1.11kg(折百量1.0kg),助剂10kg,还原胶0.3kg,苯甲酸0.5kg,消泡剂0.5kg,乙二醇5kg,白碳黑7kg,水75.42kg,,加入剪切釜中,剪切30分钟,再通过一级砂磨机,二级砂磨后,在调制釜中进行调配,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B、40.1%噻嗪酮/甲维盐悬浮剂100kg 称取60%甲维盐实物量0.17kg(折百量0.1kg),90%噻嗪酮实物量44.44kg(折百量40kg),助剂12kg,还原胶0.3kg,苯甲酸0.5kg,消泡剂0.5kg,乙二醇5kg,水37.09kg,加入剪切釜中,剪切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份为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和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份为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和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与4“表-甲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B1苯甲酸盐的质量比为1~50∶0.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复合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杀虫剂为乳剂时,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与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长平
申请(专利权)人:张长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