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莫列斯公司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6451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舌板模块、第一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与舌板的第二、第三端子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舌板模块包含组装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舌板及一体嵌埋成型于舌板的该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具有一埋设于舌板内的延伸部,其中舌板下表面于第一端子之间设有第二端子容置槽,相邻两第一端子的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端子容置槽的宽度,舌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三端子容置槽;借此可避免端子在组装时产生干涉,及增加弹性端子的弹性变形位移空间,同时增加第二、第三端子的间距,加强该舌板的强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供多种插头交替插接的复合式电 连接器。
技术介绍
公知的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97219170 (中国对应案专利申请号 200810173163. 4 ;美国对应案专利公开号US2009/0111330A1),其揭示一种可分别插接标 准USB 2. 0、USB 3. 0及eSATA连接器的插座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包覆该绝缘本体 的金属壳体及一与绝缘本体分开形成的端子模块。该端子模块具有一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绝 缘体,该绝缘体的前端延伸入对接空间以形成对接舌板。其中对接舌板的上表面形成第一 对接面,下表面形成第二对接面。多个第一类型端子(eSATA连接器端子)设置于第一对接 面,多个第二类型端子(标准USB 2.0连接器端子)设置于第一对接面,多个第三类型端子 (与第二类型端子配合,共同形成USB 3.0连接器端子)埋设于绝缘体内。第三类型端子最 好采用与端子模块一体成型的方法形成,并大致位于绝缘体的中间位置,如此,第三类型端 子位于第一、第二类型端子之间,且第三类型端子的前端延伸至第二对接面并暴露于第二 对接空间内。上述公知专利申请揭示了 USB 2. 0、USB 3. 0及eSATA复合式的插座连接器,且第 三类型端子(与第二类型端子配合,共同形成USB 3.0连接器端子)埋设于绝缘体内与端 子模块一体成型。但是这种电连接器因为必需要在薄的端子模块(舌板)上排列三种端 子,其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在舌板的厚度方向上必须错开三种端子,如上所述的第三类型端 子(USB 3.0端子)需要位于第一类型端子(eSATA连接器端子)与第二类型端子(USB 2.0 端子)之间,这种排列方式会使舌板的强度大幅减弱,而且USB 2.0端子的弹性变形的空间 受限制而不能超过第三类型端子(USB 3.0端子)的位置(会产生干涉),故又影响了端子 的弹性变形能力。而且分开的端子模块(舌板)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固定构造,存在结合强 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使端子在空间中部分重叠且 不会产生干涉,及增加弹性端子的弹性变形位移空间,同时增加不同种类的端子于舌板的 厚度方向上的间距,以加强该舌板的强度。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舌板模 块,其包含一舌板及多个一体嵌埋成型于该舌板的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埋设于 该舌板内部的第一延伸部、一自该第一延伸部一端延伸且露出于该舌板下表面前端处的第 一接触部及一自该第一延伸部另一端延伸且伸出该舌板外的第一焊接部;多个第二端子, 每一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一第二焊接部,该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 位置形成多个第二端子通道;多个第三端子,每一第三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及一第三焊接部,该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个第三端子的位置形成多个第三端子通道;以及一金属壳 体,其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且该绝缘本体与该金属壳体的组合在前端形成有一插口及一自 该插口朝内延伸的插置空间;其中该舌板的下表面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之间设有多个第二 端子容置槽,该相邻两第一端子的第一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该第二端子容置槽的宽度; 该舌板模块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且位于该插置空间内,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第一焊接部 伸出该绝缘本体外;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对应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通道且延伸于 该舌板的第二端子容置槽,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露出于该舌板的下表面,所述 多个第二焊接部伸出该绝缘本体外;该舌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三端子容置槽,所述多个 第三端子对应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三端子通道且延伸于该舌板的第三端子容置槽,所述 多个第三端子的第三接触部露出于该舌板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第三焊接部伸出该绝缘本体 外。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一接 触部是位于同一平面上。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舌板还包括一自该绝缘本体的基部朝该 插口凸伸形成的半延伸板,该舌板的上表面在对应该半延伸板的位置内凹形成一凹陷区, 该半延伸板收容于该凹陷区,该每一第三端子容置槽的一部分位于该半延伸板上且连通于 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通道,而该每一第三端子容置槽的另一部分位于该舌板的上表面。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该基部设有一延伸 至其前、后端面的组装槽,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通道设置于该基部 且分别位于该组装槽的上、下侧,该舌板具有一组装部及一自该组装部朝该插口方向延伸 的舌板部,该组装部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组装槽,且该舌板部伸入该插置空间内。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舌板的组装部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该绝 缘本体在该组装槽内设有多个第二固定件,所述多个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固定件相 互配合固定。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固定件为自该舌板表面内凹形成的 卡孔,该第二固定件为凸出于该组装槽内的卡块,该卡块卡扣配合于该卡孔。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舌板上延伸有多个定位支撑块,该绝缘本 体设有供所述多个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的多个定位容置槽。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该半延伸板朝该插口方向延伸多个楔形块, 该舌板在对应所述多个楔形块的位置形成多个楔形孔,所述多个楔形块插置于所述多个楔 形孔中。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数量为五根,且除了位 于中央的第一端子之外,其余第一端子两两成对地分别并列于该位于中央的第一端子相对 两侧,并且其形状相对于该位于中央的第一端子呈镜射关系,该成对的第一端子的第一延 伸部相对于其第一接触部的中心及朝相对的外侧偏置。如上述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配 合为用以传输USB 3.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为用以传输USB 2.0信号的端子,所 述多个第三端子为用以传输eSATA信号的端子。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将多个第一端子一体嵌埋成型于舌板上,相邻两第一端子的第一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端子容置槽的宽度,使所 述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在舌板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能够拉近并具有部分空 间位置的重叠,且在舌板的表面宽度方向上得以错开,使所述多个第二端子能够有足够的 空间变形及位移,因此在组装第二、第三端子时,可避免产生干涉,同时增加第一端子与第 三端子于舌板的厚度方向上的间距,借此增加其间的肉厚,以加强该舌板的强度。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 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舌板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A部分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舌板模块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的平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舌板一体嵌埋成型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一舌板模块,其包含一舌板及多个一体嵌埋成型于该舌板的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埋设于该舌板内部的第一延伸部、一自该第一延伸部一端延伸且露出于该舌板下表面前端处的第一接触部及一自该第一延伸部另一端延伸且伸出该舌板外的第一焊接部;多个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一第二焊接部,该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位置形成多个第二端子通道;多个第三端子,每一第三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及一第三焊接部,该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个第三端子的位置形成多个第三端子通道;以及一金属壳体,其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且该绝缘本体与该金属壳体的组合在前端形成有一插口及一自该插口朝内延伸的插置空间;其中该舌板的下表面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之间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容置槽,该相邻两第一端子的第一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该第二端子容置槽的宽度;该舌板模块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且位于该插置空间内,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第一焊接部伸出该绝缘本体外;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对应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通道且延伸于该舌板的第二端子容置槽,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露出于该舌板的下表面,所述多个第二焊接部伸出该绝缘本体外;该舌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三端子容置槽,所述多个第三端子对应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三端子通道且延伸于该舌板的第三端子容置槽,所述多个第三端子的第三接触部露出于该舌板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第三焊接部伸出该绝缘本体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宜泽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