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农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285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配农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配农药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之一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依维菌素与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进行复配,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证明不仅可减少或消除水稻螟虫对由于毒死蜱等的大量使用导致产生的抗性,还能使其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配农药。技术背景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巻叶螟同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害虫。 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 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 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巻叶、缀叶、 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 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 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 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螞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 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 5对,以5对者居多, 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 等。伊维菌素其它中文名依维菌素 英文通用名Ivermectin化学名称5-0-去甲基-22,23-双氢阿维菌素Al结构式 分子式BlaC48H74014(R=C2H5) 分子量Bla:874 BlbC47H72014(R=CH3) 分子量Blb:860结构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至浅黄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外观为白色固体,熔点145-150°C;溶解性(21°C):水0.01mg/L,丙酮100g/L,正丁醇10g/L, 氯仿25g/L,环己垸6g/L,乙醇20g/L,异丙醇70g/L,煤油0.5g/L,甲醇 19.5g/L,甲苯350g/L;对热比较稳定,对紫外光敏感。熔点,150 155°C, 蒸气压,199.98nPa。毒性毒性LD50(mg/kg):原药小白鼠急性经口 13.6 (麻油)、29.7 (甲 基纤维素),大白鼠急性经口 10.0 (麻油);兔急性经皮大于2000,对兔 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对兔皮肤无刺激作用;Ames试验表明无致突变性。 乳油大白鼠急性经口 650 (另一文献为大于5000),对兔眼睛有轻微至 中等刺激作用,而对兔皮肤有轻微或极轻微的刺激作用。作用特点是以阿维菌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双键氢化,结构优化而开发成功的 新型合成农药。作为农用抗菌素的结构优化产物,与母体阿维菌素相比, 不但保留了其驱虫和杀螨活性,而且安全性更高,不易产生产生抗性,为 蔬菜、水果、棉花等的生产提供了一个高效、高安全性及与环境相容性好 的生物源杀虫剂。本品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有横向渗透 传导作用。也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得抗寄生虫药。对线虫、昆虫和满均有驱 杀作用,用于治疗禽畜的胃肠道线虫病、螨病和寄生性昆虫病。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引起了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 境毒性等问题。连续、大量、单一使用化学杀虫剂是导致鳞翅目害虫迅速 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将农药进行复配,制成复配制剂使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和快捷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依维菌素与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 进行复配,以稻纵巻叶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证明不仅可减少或消除水 稻螟虫对由于毒死蜱等的大量使用导致产生的抗性,还能使其防治效果明 显提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由0.1—99%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 腈,0.01—50%依维菌素和适当的助剂和载体复配而成。复配制剂中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含量为0.1—99%,依维菌素含量为 0.01—50%。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与依 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的杀虫农药,其特征在于它由0.1—99%阿维菌素、毒 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0.01—50%依维菌素和适当的助剂和载体 复配而成。复配制剂中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含量 为0.1—99%,依维菌素含量为0.01—50%。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对稻纵巻叶螟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单用和混用时对稻纵巻叶螟的防治效 果,2007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5%依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南宁市江西镇进行,前荏水稻。 1.3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1) 1.8%阿维菌素乳油333 ml /hm2;(2) 0.5%依维菌素乳油600ml/hm2,(3) 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167+300 ml/hm2, (有效成分比例为2: 1) (4)处理清水对照6月12日(稻纵巻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采用桂林一16型喷雾 器均匀喷雾,药液量750kg/hm2,重复3次,每个小区100平方米。药后 保持3 5cm水层,5d后正常管理。1.4调查方法1.4.1防治稻纵巻叶螟的效果调査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査,药后7d进行 药效调査。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共査25丛,统计总株数,每株调査 上部3张叶片巻叶数,统计巻叶率,与对照区巻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 调查巻叶内活幼虫数,与对照区巻叶内活幼虫数比较,计算相对杀虫效果。1.4.2安全性观察药后l、 3、 5、 7、 10、 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 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2结果与分析2.1防治稻纵巻叶螟的效果(表1) : 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 乳油对稻纵巻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为84.3%,杀虫效果为 83.7%。明显高于各处理单用时的效果。<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2.2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药后l、 3、 5、 7、 10、 15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小结与讨论在稻纵巻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 乳油167+300 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对稻纵巻叶螟有良好的防 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其混配对稻纵巻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NY/T 1154.1-2006 NY/T 1154.7-2006 试验地点广西 南宁 1试验目的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巻叶 螟的毒力,并采用孙云沛法评价两药剂对稻纵巻叶螟的联合作用类型,为 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巻叶螟选择合适的配方。2试验条件2.1供试虫源稻纵巻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从南宁周边水稻试验 田中随机釆取具稻纵巻叶螟幼虫的水稻巻叶,在室内选取生长发育正常、 虫体活跃、体长在10 15mm的稻纵巻叶螟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用。2.2培养条件室内温度为20-28'C,每天光照16小时,湿度55-80%。 2.3仪器设备毛笔,烧杯,镊子,玻棒,微量点滴器,电子天平,直径为9cm 的培养皿,移液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之一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之一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由0.1—99.9%阿维菌素、毒 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氟虫腈,0.01—50%依维菌素复配而成。3. 根据权利要求1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阿维菌素与依维菌素成分 比例为50:1-0.1:1。4. 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博韦志军唐静卢镇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