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废水共用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50694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为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包括:一容器壳体及一可抽取的隔板部。该容器壳体,其具有一容纳空间,该环形内壁面上是设有至少一定位部;该可抽取的隔板部是具有一垂直导引部及一横隔板;该垂直导引部具有一垂直通道,该定位部是将该横隔板固定于约二分之一容器深度的位置,将该容纳空间分为一上空间及一下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用于一逆渗透装置,其进水管是设于该上空间,而废水排水管是设于该垂直通道中,使废水流入该垂直通道后,与该容纳空间中的原水混合而达到稀释;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兼具使用方便且节省空间、废水回收利用、降低使用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及功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横隔板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兼使 用方便且节省空间、废水回收利用、降低使用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及功效。
技术介绍
如图7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一逆渗透装置950具有一进水管951、一废水排水管 952及一纯水管953,该进水管951是连接一原水容器91,而该废水排水管952是连接一废 水容器92 ;先抽取该原水容器951中的原水70进行过滤,过滤后,是产生一纯水71及一废 水72,该纯水71是由该纯水管953排出,而供使用者使用,而过滤后所排放出的废水72,则 由该废水排水管952流至该废水容器92中,不重复使用。但该原水70经该逆渗透装置950过滤后,所产生的该纯水71及该废水72比例约 为1比3,也就是说,过滤一公升的原水70,则仅约产生0. 25公升的纯水71,而废水72量是 高达0. 75公升;由此可知,这样的废水72产生比例,在用水量上是造成相当大的浪费。另外,使用两种容器(该原水容器91及该废水容器92),则需要两种作业程序(补 充原水70及倒掉废水71),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且占空间;且该原水容器91及该废水容器92 的容量有限,在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补充原水70及倒掉废水72的次数也相对较为频繁, 造成使用上相当不便。当然,如图8所示,该逆渗透装置950亦可只连接一容器93,先将该容器93中装满 该原水70,供该逆渗透装置950抽取过滤;该逆渗透装置950过滤所产生的废水72,再经由 该废水排水管952流回该容器93,与该原水70混合后,供该逆渗透装置950抽取,达到该废 水72回收利用的目的。将该废水72流回装有原水70的容器93中,虽可借由与原水70的 混合而达到稀释淡化,但该逆渗透装置950的进水管951仍可能抽取到尚未扩散稀释的废 水72,而这样的废水72是具有较高的杂质浓度,杂质容易吸附于该逆渗透装置950的过滤 膜膜面上或膜孔中,造成膜孔的阻塞或称之为结垢(fouling),导致滤速及处理量能的大幅 下降,使得过滤膜常需要清洗或更换,不但耗废时间,且容易损坏,具有增加使用成本及降 低使用寿命等缺点。因此,有必要研发新产品,以解决上述缺点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用需要两种作业程序而造成使用不便且占空间、水量过 于浪费、使用成本高及使命寿命低等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兼具使 用方便且节省空间、废水回收利用、降低使用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及功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容器壳体,其具有一内底面及一环形内壁面,该内底面及该环形内壁面间是形 成一容纳空间,该环形内壁面是具有一容器深度,又,该环形内壁面上是设有至少一定位部;一可抽取的隔板部,其具有一垂直导引部及一横隔板;该垂直导引部具有一上开 口、一垂直通道及一下开口,该下开口是设于该垂直导引部的侧边且朝向该容纳空间;该横 隔板是具有一凹口、一外缘及至少一导孔,该凹孔是用以与该垂直导引部固定为一体,该外 缘是与该环形内壁面紧密贴合,并借由该定位部而将该横隔板固定于约二分之一容器深度 的位置;又,该横隔板是将该容纳空间分为一上空间及一下空间。兹以下列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于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废水共用容器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原废水共用容器的示意图。图3是沿图2所示III-III剖面线的示意图。图4是沿图2所示IV-IV剖面线的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的使用流程一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的使用流程二的示意图。图5C是本技术的使用流程三的示意图。图5D是本技术的使用流程四的示意图。图5E是本技术的使用流程五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一的示意图。图8是现有技术二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容器壳体12环形内壁面20可抽取的隔板部211 上开口213 下开口221 凹口223 导孔51进水管53废水出水管71 纯水73混合水Sl上空间P 帮浦Hl第一高度H3第三高度H5第五高度91原水容器 11内底面 121定位部 21垂直导引部 212垂直通道 22横隔板 222外缘 50逆渗透装置 52纯水出水管 70原水 72废水 S容纳空间 S2下空间 d容器深度 H2第一尚度 H4第四高度92废水容器950逆渗透装置951进水管952废水排水管953纯水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包括—容器壳体10,其具有一内底面11及一环形内壁面12,该内底面11及该环形内 壁面12间是形成一容纳空间S,该环形内壁面12是具有一容器深度d,又,该环形内壁面12 上是设有至少一定位部121 ;一可抽取的隔板部20,其具有一垂直导引部21及一横隔板22 ;该垂直导引部21 具有一上开口 211、一垂直通道212及一下开口 213,该下开口 213是设于该垂直导引部21 的侧边且朝向该容纳空间S ;该横隔板22是具有一凹口 221、一外缘222及至少一导孔223, 该凹孔221是用以与该垂直导引部21固定为一体,该外缘222是与该环形内壁面12紧密 贴合,并借由该定位部121而将该横隔板22固定于约二分之一容器深度d的位置;又,该横 隔板22是将该容纳空间S分为一上空间Sl及一下空间S2。如图5A所示,本技术是用于一逆渗透装置50,该逆渗透装置50是包括一进水 管51、一纯水出水管52、一废水出水管53及一帮浦P ;首先,将准备过滤的原水70倒入该 容器壳体10中,使该原水70充满该上空间Sl及该下空间S2 ;接着,将该进水管51置于该 上空间Sl并远离该导孔223,而该废水出水孔53则置于该垂直导引部21的垂直通道212中。如图5B所示,利用该帮浦P而将该上空间Sl的原水70自该进水管51抽进该逆 渗透装置50进行过滤,使该原水70的高度由一第一高度Hl降低至一第二高度H2 ;该原水 70过滤后,是产生一预定比例的纯水71及废水72,该纯水71是由该纯水出水管52排出, 供使用者使用,而该废水72则由该废水出水管53流回该垂直导引部21的垂直通道212。如图5C所示,该原水70持续被抽进该逆渗透装置50,水位则由该第二高度H2持 续下降至一第三高度H3,该废水72排入该垂直通道121后,是与该下空间S2的原水70混 合,形成一混合水73 ;如图5D所示,当水位由该第三高度H3下降至一第四高度时,该混合 水73是逐渐扩散,不断与该原水70混合,杂质浓度也相对稀释淡化(该混合水73的杂质 浓度以剖面线的疏密程度表示,浓度愈高则剖面线愈密);如图5E所示,水位由该第四高度 H4下降至一第五高度时,该混合水73经由该导孔223而扩散至该上空间Sl的过程中,不断 的与该原水70混合,杂质浓度不断的被该原水70所稀释,且该进水管51的位置是远离该 导孔223,可达到最大范围的稀释过程;也就是说,该逆渗透装置50的进水管51抽取的混 合水73,杂质浓度较低,可减少对该逆渗透装置50的过滤膜造成伤害,以维持使用寿命。当 然,在该逆渗透装置50对该上空间Sl的混合水73进行抽取过滤后,排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容器壳体,其具有一内底面及一环形内壁面,该内底面及该环形内壁面间是形成一容纳空间,该环形内壁面是具有一容器深度,又,该环形内壁面上是设有至少一定位部;一可抽取的隔板部,其具有一垂直导引部及一横隔板;该垂直导引部具有一上开口、一垂直通道及一下开口,该下开口是设于该垂直导引部的侧边且朝向该容纳空间;该横隔板是具有一凹口、一外缘及至少一导孔,该凹孔是用以与该垂直导引部固定为一体,该外缘是与该环形内壁面紧密贴合,并借由该定位部而将该横隔板固定于约二分之一容器深度的位置;又,该横隔板是将该容纳空间分为一上空间及一下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钟祥
申请(专利权)人:普家康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