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麦广树专利>正文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36184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护罩与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可容纳待充电产品的容置腔;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外壳或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作用下与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护罩或外壳中,当卡齿与齿槽组中不同的齿槽相配时,容置腔的大小也不同;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输出电极片,两条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可用于对手机(移动电话)、MP3、 MP4、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进行充电。
技术介绍
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包括外壳和充电电路,其中外壳连接有带充电插头的充电线, 充电电路固定在外壳内,充电插头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使用时将固定在外壳中的电 源插脚插入墙壁的电源插座中,再将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最后将充电中的手 机放置在附近的桌面即可;因为电源插座与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位置一般都有一定的距 离,所以其充电线长度一般都超过一米,而且电源插座远离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地方时, 要么将桌子移动到电源插座附近,要么直接将充电中的手机放置在地面,否则不便于使用 该电源插座对手机进行充电,而且充电过程中手机与充电器外壳之间的充电线一旦被过往 的行人碰刮,则可能使桌子上的手机摔落地面造成损坏。同样,其它如MP3、MP4、数码相机 等数码产品在充电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充电器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 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 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所述 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所述护罩与所述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且 可容纳待充电产品下部的容置腔;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 作用下与所述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所述护罩或所述外壳中,当卡齿与齿槽组中不同的齿 槽相配时,所述容置腔的大小也不同;此处的卡齿和齿槽组是分别设置在外壳或护罩中的, 也即卡齿设置在外壳上时齿槽组则设置在护罩中,而卡齿设置在护罩上时齿槽组则设置在 外壳中;所述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的输出电极片,两条所述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 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也即相互接触的输出电极片与对应的输入电触片成十字形相交。 使用时人工克服弹簧力或重力作用使所述卡齿与所述齿槽分离,然后根据待充电产品的厚 度,将所述护罩前后滑动到使护罩前壁内侧与外壳前壁之间的间距略大于待充电产品的厚 度,然后再将卡齿卡入对应的齿槽中,从而将护罩定位在恰当的位置使待充电产品前后摆 动的幅度不会太大,从而保证待充电产品底侧的输入电触片与护罩底部的输出电极片电接 触,从充电电路输送到输出电极片上的电流经输入电触片流入待充电产品内,对待充电产 品内的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齿槽的横截面为U形或V形或锯齿形或弧形。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有以下A、B、C三种具体方案A、所述齿槽组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护罩的两侧壁并且各齿槽的开口向下,所 述卡齿设置在所述外壳两侧,所述卡齿向上伸入对应的齿槽内而克服所述护罩的重力,也 即卡齿依靠护罩的重力与所述齿槽啮合,当然也可以再在外壳与护罩之间加设弹簧,使卡 齿与齿槽之间更好地啮合。B、在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导向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 与该导向榫沟滑动相配的榫筋,在所述榫筋上设置所述齿槽组,所述外壳内设置带所述卡 齿的滑块,该滑块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弹簧使所述卡齿伸出所述外壳外与所述榫筋上的齿 槽相配,可以控制所述滑块沿克服所述弹簧力的方向滑动的控制杆伸出所述外壳外,人工 拨动控制杆使滑块上的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后,即可以将护罩推动到所需位置,松手后, 在弹簧力作用下滑块上的卡齿自动卡入最近处的齿槽内;当然,如果不设置滑块的控制杆, 则可以使用平滑的U形齿,人工强行推动护罩使卡齿在相邻的齿槽之间滑动;也即,此处的 齿槽组也为两组;上述控制杆控制所述滑块向外壳内滑动的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两滑块使用独 立的控制杆,也即使用时必须同时控制两个控制杆,使用起来不大方便;作为改进,可以在 所述外壳前侧面设设开口向前的导向腔,该导向腔内放置可前后滑动的控制压块,该控制 块内侧设有两侧带驱动斜面的驱动头,带有所述卡齿的滑块另一端越过所述驱动头的位置 处设有与所述驱动头的驱动斜面对应的驱动台,操作时,只需用手将控制压块向内推,则控 制压块内的驱动头两侧的驱动斜面分别压向两滑块的驱动台,驱动斜面通过两驱动台使两 滑块克服对应弹簧力的作用而使两滑块上的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C、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与该榫 沟滑动相配的榫头,所述齿槽组设置在所述榫沟内侧,所述卡齿设置在所述榫头上,所述卡 齿靠所述护罩两侧壁向外方向的弹力压住对应的齿槽;也即,此处的齿槽组也为两组。充电完毕取走了待充电产品后,如需要收藏或携带时可以将护罩向后推至最内位 置,使护罩套住外壳而减小收藏或携带时的体积,便于收藏和携带。由于采用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第一次使用时,将充电器的电源插头插入墙 壁上的电源插座,将护罩从最内处拉出至远离外壳的最前处,然后向容置腔内放入待充电 产品,再调节护罩使护罩内侧壁至外壳前侧壁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待充电产品厚度,使放置 在容置腔中的待充电产品在容置腔内前后摆动的幅度最小,最后放正待充电产品即可使待 充电产品底部两条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分别与容置腔底部的两条输出电极片电接触,从 而对待充电产品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无需将充电器从墙壁上取下,护罩的位置也不需要 改变,以便下次使用时不需再次调节容置腔的大小;充电过程无需使用桌子,使用极之方 便;使用完毕时,可以将护罩向外壳方向推使护罩套住外壳而减小充电器的体积,便于收藏 或携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两条输出电极片951和952安装在护罩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1中的两只滑块在充电器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是图5中两只滑块分离一距离后的立体图。图7是图5沿正前方的投影视图。图8是图1中控制压块的立体图。图9是图1中盖板上部的局部立体放大图。图10是图9中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中安装了滑块和弹簧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图11另一角度并将盖板上部切除了一部分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中滑块、弹片、弹簧安装在底座内时的相对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图13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16是图1中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图17是图16中两滑块与护罩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正投影视图。图18是图16中的护罩拉开到最外位置处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护罩与两滑块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正投影视图(放置了手机)。图20是图19中的护罩向内移动一距离后的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E部分的放大图。图22是图20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23是图20中的手机换为另一种较薄的手机时的示意图。图M是图23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图。图沈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另一种手机的立体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图观是图27中底座装上了各嵌件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四是图观中F部分的放大图。图30是图27中的其中一件嵌件862的立体放大图。图31是图27中护罩另一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所述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所述护罩与所述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且可容纳待充电产品下部的容置腔;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作用下与所述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所述护罩或所述外壳中;所述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输出电极片,两条所述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广树
申请(专利权)人:麦广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