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组件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44846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件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由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由上到下依次倾斜连接,在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两端连接煤层平巷模拟管、大巷模拟管、各采煤工作面模拟管和各煤层开切眼模拟管等组件即可实现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装。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让学生按照所学专业知识,自己设计、组装模型,使学生真正突破二维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读懂矿图、理解实际矿井采区巷道布置情况,同时也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A layout model of modular mining area roadwa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mponent mining roadway layout model by mining upper yard model, in the upper area of middle yard model, in the lower middle yard mining model and mining the lower yard model from top to bottom in turn tilt connection in the mining area, mining area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upper yard model of middle yard model, in the lower area of middle yard model and the lower yard mining area model of coal drift tube, both ends of the connecting simulation of roadway, the simulation of tube coal face simulated pipe and each seam cut pipe assembly simulation can be realized on the assembly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invention can make students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ir design, assembly model,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ents a real breakthrough in two-dimensional performance practices,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patial thinking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s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mine roadway layout mining area coal mine actual situation, but also can very goo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教学模型,尤其是涉及一种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区巷道布置的组件 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巷道布置模型是采矿工程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但是,现有模型存在 诸多缺陷大型采矿模型常采用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模型动态效果,但透视性 差尤其是仅能将最上面一层煤的巷道布置情况表现清楚,下面各煤层的巷道布置情况往往 难以表现出来,并且这些采矿模型体积大,造价高;小型采矿模型价格虽相对低廉,但整体 表现力不强,同时也存在透视性差的问题;此外,目前广泛用于教学的采矿模型均隔绝了学 生与模型本身的直接接触,这就大大削弱了这些模型应有的空间表现力、不能有效培养学 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矿图,真正理解、体会实际矿井巷道布置情 况,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使 学生真正能够读懂矿图、理解实际矿井采区巷道布置情况以及通过组装模型,锻炼学生动 手能力的一种组件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组件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其要点是包括采区上 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 并将所述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 区下部车场模型由上到下依次倾斜连接;所述采区上部车场模型包括回风大巷模拟管、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上部运输上山模 拟管和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其中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并排设 置,在该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上端固定所述回风大巷模拟管,在靠 近所述回风大巷模拟管的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上设置有绞车房模拟块,所述上部轨道 上山模拟管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之间设置所述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所述区段回风石门 模拟管一端分叉分别与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固定,该区段回风 石门模拟管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 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一 Kl煤层区 段回风平巷模拟管;所述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包括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 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和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其中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 管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并排设置,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 管之间设有采区变电所模拟管,在该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的同 一侧分别与所述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和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的一个端部固 定,所述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 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一 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所述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中部以及 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二 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l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 在所述第一 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之间设有第一 联络巷模拟管,在所述第一 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l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 管之间设有第二联络巷模拟管,在所述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和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 管之间设有第一区段溜煤眼模拟管;所述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包括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 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和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其中所述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 管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并排设置,在该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 管的同一侧分别与所述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和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的一个 端部固定,所述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二 K2煤层区段 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所述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中 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三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三Kl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 拟管,在所述第二 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三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之间设 有第三联络巷模拟管,在所述第二 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和第三Kl煤层区段回风平 巷模拟管之间设有第四联络巷模拟管,在所述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和中下部区段轨道石 门模拟管之间设有第二区段溜煤眼模拟管;所述下部车场模型包括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和采区石门模拟 管,其中所述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并排设置,该下部轨道上山模拟 管和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分别经采区下部车场绕道模拟管和通风人行斜巷模拟管与所述 采区石门模拟管连接,在所述采区石门模拟管一端设有运输大巷模拟管,该运输大巷模拟 管与所述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经采区煤仓模拟管连接,所述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下部运 输上山模拟管之间设有上仓斜巷模拟管,该上仓斜巷模拟管一端与所述下部运输上山模拟 管连接,该上仓斜巷模拟管另一端和所述采区石门模拟管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下部区段运输 石门模拟管和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在所述上仓斜巷模拟管下端和下部区段轨道石门 模拟管外端设有同一第三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在所述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 外端设有第三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下端分别与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 拟管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上端连接,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 拟管下端分别与所述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上端连接,所述中下 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下端分别与所述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和下部 运输上山模拟管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 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一 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两端均固 定有同一第一 K2煤层开切眼模拟管,在所述第一 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一 Kl煤 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两端均固定有同一第一 Kl煤层采煤工作面模拟管,在所述第二 K2 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两端均固定有同一第二 K2煤 层开切眼模拟管,在所述第二 Kl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二 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 拟管两端均固定有同一第二 Kl煤层采煤工作面模拟管,在所述第三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 模拟管和第三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两端均固定有同一第三K2煤层开切眼模拟管,在所述第三Kl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和第三Kl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两端均固定有 同一第三Kl煤层采煤工作面模拟管。采用以上结构布置,单独设置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 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这些模型均为矿井采区巷道布置所采用的基 本结构,因此只要将上述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 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直接组装,再搭接其他部件即可实现整个采区巷道的布置, 以上结构中采用管来模拟采区内的各巷道、各工作面等,既能够简单的实现拼装,同时又能 够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整个采区巷道的布置。因此通过让学生按照所学专业知识,自己 设计、组装模型,使学生真正突破二维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在三维空间造型上体会设 计的结构、布局、构成等,对设计进行推敲、修正;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 真正能够读懂矿图、理解实际矿井采区巷道布置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件式采区巷道布置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并将所述采区上部车场模型、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以及采区下部车场模型由上到下依次倾斜连接;所述采区上部车场模型包括回风大巷模拟管(1)、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和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4),其中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并排设置,在该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上端固定所述回风大巷模拟管(1),在靠近所述回风大巷模拟管(1)的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上设置有绞车房模拟块(7),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之间设置所述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4),所述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4)一端分叉分别与所述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和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固定,该区段回风石门模拟管(4)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5)和第一K1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6);所述中上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包括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8)、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9)、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10)和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11),其中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8)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9)并排设置,所述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8)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9)之间设有采区变电所模拟管(12),在该中上部轨道上山模拟管(8)和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9)的同一侧分别与所述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10)和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11)的一个端部固定,所述中上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11)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13)和第一K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14),所述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10)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二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15)和第二K1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16),在所述第一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13)和第二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15)之间设有第一联络巷模拟管(17),在所述第一K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14)和第二K1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16)之间设有第二联络巷模拟管(18),在所述中上部运输上山模拟管(9)和中上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10)之间设有第一区段溜煤眼模拟管(19);所述中下部采区中部车场模型包括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0)、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21)、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22)和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23),其中所述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0)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21)并排设置,在该中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20)和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21)的同一侧分别与所述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22)和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23)的一个端部固定,所述中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23)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二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24)和第二K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25),所述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22)中部以及另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三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26)和第三K1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27),在所述第二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24)和第三K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26)之间设有第三联络巷模拟管(28),在所述第二K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24)和第三K1煤层区段回风平巷模拟管(27)之间设有第四联络巷模拟管(29),在所述中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20)和中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22)之间设有第二区段溜煤眼模拟管(30);所述下部车场模型包括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31)、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2)和采区石门模拟管(33),其中所述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31)和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2)并排设置,该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31)和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2)分别经采区下部车场绕道模拟管(48)和通风人行斜巷模拟管(34)与所述采区石门模拟管(33)连接,在所述采区石门模拟管(33)一端设有运输大巷模拟管(49),该运输大巷模拟管(49)与所述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2)经采区煤仓模拟管(35)连接,所述下部轨道上山模拟管(31)和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2)之间设有上仓斜巷模拟管(36),该上仓斜巷模拟管(36)一端与所述下部运输上山模拟管(36)连接,该上仓斜巷模拟管(36)另一端和所述采区石门模拟管(33)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37)和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38),在所述上仓斜巷模拟管(36)下端和下部区段轨道石门模拟管(38)外端设有同一第三K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管(39),在所述下部区段运输石门模拟管(37)外端设有第三K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模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树刚周翔张遵国杨鸿运李艳文郭平邹德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