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37683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换向接触器,包括外壳,外壳上端并排设置有三个接线柱,外壳下端左、右侧分别设置有线圈;外壳内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U形导电板,外壳内部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外壳上端左、右侧的接线柱分别与对应的U形导电板连接,居中的接线柱与常开导电板连接,外壳内部左、右端还分别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簧片,动簧片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弹簧将动簧片卡在外壳内,各动簧片下端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伸出外壳;所述线圈绕在线圈架上,线圈架连接在外壳下端,线圈架上部设置有静铁芯,线圈架内部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所述传动杆穿过静铁芯伸入线圈架内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尤其是涉及用于电源正、负极换向的换向接触器
技术介绍
接触器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 的电器。接触器通常由电磁系统(包括铁芯、静铁芯和电磁线圈)、触头系统(包括常开触 头和常闭触头)以及灭弧装置组成。其原理是当接触器的电磁线圈通电后,会产生很强的 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衔铁,并带动触头动作常闭触头断开、常开触头闭合,两 者是联动的。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头复原常 闭触头闭合、常开触头断开。因为可快速切断交流与直流主回路和可频繁地接通与大电流 控制电路的装置,所以经常运用于电动机做为控制对象,也可用作控制工厂设备、电热器、 工作母机和各样电力机组等电力负载,接触器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低电压 释放保护作用。接触器控制容量大,适用于频繁操作和远距离控制,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 要元件之一。有的生产机械往往要求实现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例如主轴的正反转和起重机的 升降等,这就要求电动机可以正反转。由电机原理可知,若将接至电动机的电源进线对调, 即可进行反转。在这种情况下,换向接触器是一种高效方便的换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接触可靠的换向接触器。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换向接触器,包括外壳,外壳上端并排设置有三个接线柱,外壳下端左、右侧分别 设置有线圈;外壳内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U形导电板,外壳内部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常开 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外壳上端左、右侧的接线柱分别与对应的U形导电板连接,居中的接 线柱与常开导电板连接,外壳内部左、右端还分别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簧片,动簧片上、 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弹簧将动簧片卡在外壳内,各动簧片一端伸入U形导电板内,另一端 伸入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之间,各动簧片下端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伸出外壳;所 述线圈绕在线圈架上,线圈架连接在外壳下端,线圈架上部设置有静铁芯,线圈架内部设置 有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所述传动杆穿过静铁芯伸入线圈架内部。所述U形导电板上、下侧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常开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 常闭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所述动簧片上端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分别与U形导电板上 侧的静触点以及常开导电板上的静触点位置对应;所述动簧片下端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 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分别与U形导电板下侧的静触点以及常闭导电板上的静触点位置对应。所述动簧片由上下两块导体板组成,导体板之间设置有绝缘片。所述线圈外部设置有线圈罩,线圈罩上设置有线圈端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换向接触器结构紧凑,易于安装,接线柱连接方便, 接触可靠,操作灵活,换向灵敏度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换向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换向接触器在电路中的连接示意图,图中动簧片所处状态使电机正转;图3是换向接触器在电路中的连接示意图,动簧片所处状态是电机反转。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换向接触器包括外壳100,外壳100上端并排设置 有接线柱110、接线柱120和接线柱130,外壳100下端左、右侧分别设置有线圈411和线圈 421 ;外壳100内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U形导电板210和U形导电板220,外壳100内部上、 下端分别设置有常开导电板230和常闭导电板M0,接线柱110与U形导电板210连接,接 线柱130与U形导电板220连接,居中的接线柱120与常开导电板230连接,外壳100内部 左、右端还分别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簧片310和动簧片320,动簧片310上、下端分别设置 有弹簧311和弹簧312,动簧片320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321和弹簧322,弹簧将动簧片 卡在外壳100内,动簧片310左端伸入U形导电板210内,右端伸入常开导电板230和常闭 导电板240之间,动簧片320右端伸入U形导电板220内,左端伸入常开导电板230和常闭 导电板240之间,动簧片310下端设置有传动杆313,动簧片320下端设置有传动杆323,线 圈411绕在线圈架410上,线圈421绕在线圈架420上,线圈架连接在外壳100下端,线圈 架410上部设置有静铁芯412,线圈架420上部设置有静铁芯422,线圈架410内部设置有 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413,线圈架420内部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423,传动杆313穿 过静铁芯412伸入线圈架410内部,传动杆323穿过静铁芯422伸入线圈架420内部。U形导电板上、下侧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常开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常闭 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簧片上端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动触点,动触点分别与U 形导电板上侧的静触点以及常开导电板上的静触点位置对应;动簧片下端的左、右侧分别 设置有动触点,动触点分别与U形导电板下侧的静触点以及常闭导电板上的静触点位置对 应。动簧片由上下两块导体板组成,导体板之间设置有绝缘片。线圈外部设置有线圈罩,线圈罩上设置有线圈端子。图1为左右线圈均断电时的状态,当左侧线圈通电、右侧线圈断电时,左侧线圈中 的动铁芯向上运动,带动动簧片与常闭导电板分离后接触常开导电板,其状态如图2所示; 当右侧线圈通电、左侧线圈断电时,弹簧带动左侧动簧片向下运动与常开导电板分离后接 触常闭导电板,同时右侧线圈中的动铁芯向上运动,带动动簧片与常闭导电板分离后接触 常开导电板,实现电源正负极换向,其状态如图3所示。该换向接触器结构紧凑,易于安装,接线柱连接方便,接触可靠,操作灵活,换向灵敏度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 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 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权利要求1.换向接触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外壳上端并排设置有三个接线柱,外壳下端左、 右侧分别设置有线圈;外壳内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U形导电板,外壳内部上、下端分别设 置有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外壳上端左、右侧的接线柱分别与对应的U形导电板连接, 居中的接线柱与常开导电板连接,外壳内部左、右端还分别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簧片,动 簧片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弹簧将动簧片卡在外壳内,各动簧片一端伸入U形导电板 内,另一端伸入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之间,各动簧片下端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伸 出外壳;所述线圈绕在线圈架上,线圈架连接在外壳下端,线圈架上部设置有静铁芯,线圈 架内部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所述传动杆穿过静铁芯伸入线圈架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导电板上、下侧分别设置 有静触点,常开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常闭导电板两端分别设置有静触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向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向接触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外壳上端并排设置有三个接线柱,外壳下端左、右侧分别设置有线圈;外壳内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U形导电板,外壳内部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外壳上端左、右侧的接线柱分别与对应的U形导电板连接,居中的接线柱与常开导电板连接,外壳内部左、右端还分别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簧片,动簧片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弹簧将动簧片卡在外壳内,各动簧片一端伸入U形导电板内,另一端伸入常开导电板和常闭导电板之间,各动簧片下端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伸出外壳;所述线圈绕在线圈架上,线圈架连接在外壳下端,线圈架上部设置有静铁芯,线圈架内部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动铁芯,所述传动杆穿过静铁芯伸入线圈架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赟曾祥明陈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