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03189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低压断路器包括上底板、下底板、动触头、静触头、操作机构,下底板和上底板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动导电排固定在下底板上,配合件固定在动导电排上,转轴和塑壳壳架固定在动触头本体上,转轴套在配合件的孔上,动触头本体可绕着转轴转动,整流罩固定在动触头前端,随动触头一起运动,反射板两端伸入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导槽内,并在上导槽和下导槽的限位和动触头的带动下运动,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固定板和引弧片,本发明专利技术填补了断路器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整流罩和反射板释放的气体强度,提高了动静触头附近的气体压强,增强了对电弧的气吹和灭弧作用,能提高断路器的开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压电器
,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网容量还会一直上升,因此提高断路器的开断容量 是一个永恒的目标。现有断路器在开断短路电流时,往往由于动触头的触点烧蚀严重和电 弧不能及时充分的进入灭弧室栅片而限制了断路器的开断容量。众所周知,在开断短路电 流时,当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分离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会产生电弧,电弧在动触点和静触 点上停留的时间越长,触点烧蚀就越严重。因此,让电弧尽快离开动静触点,进入灭弧栅片 是业界追求的目标。在低压断路器中,推动电弧运动的力有两种,一种是电磁力,另一种是 气流推力,其中电磁力是电流流动时产生的洛伦兹力,该力会使电弧向灭弧栅片运动;气流 推力是由于产生电弧后,触头附近的气体急速膨胀,同时在高温作用下,触头附近的产气材 料瞬间释放大量气体,由于断路器内腔体的空间有限,因此气流迅速向灭弧室的出气口喷 出去,从而推动电弧向灭弧栅片运动。本专利技术可大大提高气流推力对电弧的推动作用,使电 弧及早和充分的进入灭弧栅片。如业界所知,在现有的断路器中,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一直没有好的方案进行阻 隔,由于此间隙的存在,使得气流可以流向动触头下方的空间,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气流推力 对电弧的推动作用。一种公知的断路器触头系统中,参照附图4,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 的动触头包括动导电排1、配合件2、转轴3、动触头本体4、塑料壳架5、整流罩6,其中动导 电排1固定在断路器壳架上,配合件2固定在动导电排1上,转轴3和塑壳壳架5固定在动 触头本体4上,转轴3套在配合件2的孔上,在操作机构带动下动触头本体4可绕着转轴3 转动,整流罩6固定在动触头前端并随着动触头运动;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8,固定 板9,引弧片10,其中静导电排8通过螺母11固定在固定板9和引弧片10上,固定板9通 过螺母11固定在断路器壳架上,引弧片10固定在断路器壳架上。此种公知的断路器中,整 流罩6—般采用产气材料制成,产生的气体能增大触头附近的气体压强,整流罩的另一作 用是限制气流向动触头下部和后部逃逸,使得气流更多的向触头前方流动,从而推动电弧 向前运动进入灭弧室栅片。由于固定板9采用螺母11固定,大大限制了整流罩6上设置的 下垂板601的高度,使得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7特别大,不利于限制气体流向动触头 的后部;另外,静导电排8采用螺母11固定使得在合闸时,下垂板601的前表面与固定板之 间的间隙特别大,不利于限制气体流向动触头的下方。另外,在不会产生干涉的条件下,即 使尽量加大下垂板601的高度,受限于断路器有限的空间,使得下垂板601的高度还是远远 小于断路器的开距。因此,在现有结构下,断路器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7是不能避免 的,这就影响了触头附近的气体压强和气体推力对电弧的推动作用,影响断路器的开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阻挡气流逃逸到动触头的下部空间去而保证了触头附近的压强不被削弱的触头系统,提供一种有效的封闭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 而大大提高了整流罩和反射板对气流的阻隔和反射作用的触头系统,能扩大反射板产气面 积从而提高触头附近气体压强。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所述的低压断路器包括上底板、下底板、动触头、静触头、 操作机构,所述的下底板和上底板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起支撑限位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作 用;所述的动触头包括动导电排、配合件、转轴、动触头本体、塑料壳架、整流罩和反射板, 其中动导电排固定在下底板上,配合件固定在动导电排上,转轴和塑壳壳架固定在动触头 本体上,转轴套在配合件的孔上,在操作机构带动下,动触头本体可绕着转轴转动,整流罩 固定在动触头前端,随动触头一起运动,反射板两端伸入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导槽内,并在上 导槽和下导槽的限位和动触头的带动下运动;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固定板和引弧 片,其中静导电排固定在固定板和引弧片上,固定板和引弧片与下底板固定,其特征在于上 底板上设置有上导槽,下底板上设置有下导槽,整流罩上设置有下垂板、第一钩状体和加强 梁,反射板上设置有第二钩状体和凹凸体,静导电排与固定板和引弧片之间采用铆钉固定, 固定板与下底板之间采用铆钉固定。所述的上底板上设置的上导槽的内表面形状为以转轴为圆心的圆弧形凹槽所述的下底板上设置的下导槽的形状为以转轴为圆心的圆弧形凹槽。所述的塑料壳架上有一凹面,其作用是避免上导槽和塑料壳架发生干涉。所述的整流罩上的下垂板外表面为以转轴为圆心的圆弧形。所述的反射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都为以转轴为圆心的圆弧形。所述的反射板上的凹凸体为波峰与波谷交错而成的波浪形或者网状结构。所述的反射板上的凹凸体为球形,三角形,矩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的突起。所述的波浪形为波峰和波谷规则或者不规则交替,波峰和波谷连续或者断续的波 浪形。所述的网状结构为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网状结构,网纹为横纹、纵纹或者斜纹。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减小了反射板与静触头之间的间隙,对阻隔气流向动触头下部逃 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完全封闭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间隙,阻挡了气流向动触头后部 流动,保证了触头附近的压强不被削弱,加强了对气流的反射作用,提高了气流对电弧的推 动力;增加了反射板的产气效果,提高了触头附近的气体压强,促进了对电弧的气吹和熄灭 作用,能提高断路器开断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触头系统分闸时的结构2为本专利技术触头系统分闸时的剖视3为本专利技术触头系统合闸时的结构4为公知技术中触头系统的结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2、3所示,一种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所述的低压断路器包括上底板 12、下底板13、操作机构14、动触头、静触头,所述的上底板12和下底板13固定在断路器本 体上,起支撑限位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作用;所述的操作机构14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操作 机构14上的传动杆15与动触头相连接,带动动触头分合间;所述的动触头安装在上底板 12的腔体内,包括动导电排1、配合件2、转轴3、动触头本体4、塑料壳架5、整流罩6和反射 板7,其中动导电排1固定在下底板13上,配合件2固定在动导电排1上,转轴3和塑壳壳 架5固定在动触头本体4上,转轴3套在配合件2的孔上,在操作机构14带动下,动触头本 体4可绕着转轴3转动,整流罩6固定在动触头前端,随动触头一起运动,反射板7两端伸 入上底板12和下底板13的导槽内,并在上导槽1201和下导槽1301的限位和动触头的带 动下运动;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8、固定板9和引弧片10,其中静导电排8固定在固 定板9和引弧片10上,固定板9和引弧片10与下底板13固定,安装顺序为先将静触头安装固定在下底板13上,接着将动导电排1和配合件2 安装固定在下底板13上,然后将动触头本体4套在转轴3上,使其可以绕转轴3转动;将动 触头置于分闸位置,将反射板7紧贴在整流罩6的外表面上,然后转动动触头合闸,使反射 板7进入下底板13的下导槽1301内,在合闸位置时,盖上上底板12,将上底板12与下底板 13安装固定在一起,最后将动触头本体4与操作机构14的传动件15相连接。安装完成后,动触头本体4在操作机构14的带动下绕转轴3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所述的低压断路器包括上底板(12)、下底板(13)、操作机构(14)、触头系统,该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上底板(12)和下底板(13)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起支撑限位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作用;所述的操作机构(14)固定在断路器壳架上,操作机构(14)上的传动杆(15)与动触头本体(4)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头包括动导电排(1)、配合件(2)、转轴(3)、动触头本体(4)、塑料壳架(5)、整流罩(6)和反射板(7),其中动导电排(1)固定在下底板(13)上,配合件(2)固定在动导电排(1)上,转轴(3)和塑壳壳架(5)固定在动触头本体(4)上,转轴(3)套在配合件(2)的孔上,在操作机构(14)带动下,动触头本体(4)可绕着转轴(3)转动,整流罩(6)固定在动触头前端,随动触头一起运动,反射板(7)两端伸入上底板(12)和下底板(13)的导槽内,并在上导槽(1201)和下导槽(1301)的限位和动触头的带动下运动;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8)、固定板(9)和引弧片(10),其中静导电排(8)固定在固定板(9)和引弧片(10)上,固定板(9)和引弧片(10)与下底板(13)固定,其特征在于上底板(12)上设置有上导槽(1201),下底板(13)上设置有下导槽(1301),整流罩(6)上设置有下垂板(601)、第一钩状体(602)和加强梁(603),反射板(7)上设置有第二钩状体(701)和凹凸体(702),静导电排(8)与固定板(9)和引弧片(10)之间采用铆钉(11)固定,固定板(9)与下底板(13)之间采用铆钉(11)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翊胡正勇荣命哲黄蓉蓉杨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