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微生物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028151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微生物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方法,主要是将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四种不同生理类群的微生物,按体积比1~3∶1~4∶1.7~6∶1~5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并按被处理水体体积的0.05~0.2‰的投放量,以连续投菌的方法,每7天投菌处理一次。它可对富营养化水体中多种污染物进行同时净化处理,适应性强,在水体中能很快形成优势菌群,使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处理后各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去除效果好、去除率较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去除率达83.1-84.4%,TP去除率达86.7-92.1%,COD去除率达76.9-82.9%,Chla的去除率达87.2-90.4%,并且净化方法操作筒单,安全可靠,运行费用低,能长期保持水体水质,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藻类水华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有效控制藻类水华 的方法,它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处理。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发生,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水质恶化、水味腥臭 难闻、藻类过量繁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华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威胁人类健康 等。近年来,虽然在堵源、截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从富营养化程度分析来看,各水体 营养状态指数比其以前仍有所上升。可见,通过控制外源氮、磷的输入来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并未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并不需要控制外源营养 盐的输入,主要是因为水体一旦形成富营养化就很难彻底恢复。当然,在有效控制外源性污染的同时,消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负荷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国内外削减内源性污染的技术途径主要有物理、化 学、生物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结合。稀释冲刷、深层排水、机械清淤、底泥就地处理等物理方 法,成本过高,技术复杂,且对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只能起到延缓作用,从根本上解 决不了水体水质逐渐变坏的问题。应用除藻剂等化学法的优点是氮、磷及有机碳的去除率 较高,一般可达75 85 %,处理效果稳定,但是易引起二次污染,且污泥产量较大,运行费 用极高。传统的生物水处理由于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目前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处 理方法,而富营养化水体一般水量巨大、影响因素多,与传统的生物水处理工程不同,其治 理并不能在限定的反应器中和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展将微生物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研究,通过微生物对 污染物的吸收利用,控制藻类的异常增长。目前利用微生物对藻类进行控制的方法大多 是利用一种或两种细菌,并且只能对造成富营养化的某种或某几种污染物进行降解。在 中国专利公报上曾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净化养殖水体的方法”的专利技术创造,其申请号 200310107114. 8,该方法是利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脱氮硫杆菌、硫化细菌和光合细 菌四种微生物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总氮(TN)的去除率也只能达到79. 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它能够克服已 有技术的不足,通过投加四种不同功能类群的微生物,刺激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来 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体原有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修复水体的目的,同时,对不同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处理效果好,污染物去除率高,并且,操作简单,不会引起水体二次污本专利技术采用由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不 动杆菌和芽孢杆菌四种微生物,并以这四类不同降污功能的生理类群作为目的菌进行富营 养化水体的污染治理,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分解和代谢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刺激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来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维持水生态平衡的目的,进而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本专利技术方法包括如下的工艺步骤1>、将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液体菌液按体积比为1 3 1 4 1.7 6 1 5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2>、将步骤1>的混合菌液投放到富营养化水体中,投放量为处理水体体积的 0. 05 0. 2%。,所述的富营养化水为景观水体或河流水体或养殖水体;3>、将步骤1>的混合菌液,按照步骤2>投放量,采用连续投菌方式,每7天投菌处 理一次,连续投菌处理时间是根据每次投菌处理之前取水样,测定水质指标,依据水质分析 监测确定的。一般为一个月。4>、采用标准方法《水和废水分析监测方法》,国家环保局主编..第三版.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P90 360,定期对修复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分析水质指标分 别为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化学需氧量(COD)及叶绿素a含量(Chla)。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采用四种不同功能类群的微生物-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 菌、光合细菌按体积比1 3 1 4 1.7 6 1 5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并按 被处理水体体积的0. 05 0. 2%。的投放量,进行连续投菌,每7天投菌处理一次,对富营养 化的景观水体、河流水体、养殖水体中的多种污染成分进行同时处理,适应性强,在水体中, 能很快形成优势菌群,使处理后的水中各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去除污物效果好、去除率较 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含量(TN)去除率达到83. 1 84.4%,总磷含量(TP)去除率达到 86.7 92. 1%,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76. 9 82. 9%,叶绿素a含量(Chla)的去除率 达到87. 2 90. 4%,由于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彻底,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基本得到 控制,能长期保持水体质量,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本专利技术方法所 采用的微生物安全可靠无毒,在净化水体时运行费低,只需定期投加菌液,容易操作、维护 简单、耗能低、易于推广使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处理。采用由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的四种微生物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液体菌液,按它们的体积比 1:1:2: 1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备用。试验水体取自动物园内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 水质特征C0D87. 6mg/L、TN 1. 55mg/L、TP 0. 15mg/L、Chlal 17. :3mg/L,将上述备用的混合菌 液投放到所述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中,投放量为该水体体积的0. 05%。,采用连续投放菌液 的方式,每7天投菌处理一次,连续投放混合菌液处理30天后,测得景观水体的水质为COD 20. 2mg/L、TNO. 25mg/L、TP 0. 02mg/L, Chla 11. 3mg/L,并采用标准方法《水和废水分析监 测方法》,国家环保局主编.第三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P90 360,定期 对修复水样进行分析,由此可知,处理后的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基本得到控制。对 该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是COD为76. 9%、TN为83. 9%、TP为86. 7%、 Chla为90. 4%。可见,处理后各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且去除率较高。4实施例2:对富营养化河流水体的处理。采用由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的四种微生物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液体菌液,按它们的体积比 1:1:5: 3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备用。取小清河水作为试验水体,水质特征为COD 238. 7mg/L、TN 7. 97mg/L、TP 0. 97mg/L、Chla 236. 7mg/L,将上述备用的混合菌液投放到 所述富营养化的河流水体中,投放量为该水体体积的0. 2%。,采用连续投放混合菌液的方 式,每7天投放混合菌液处理一次,连续投放混合菌液处理30天后,测得水体的水质为COD 40. 7mg/L、TN 1. 56mg/L、TP《》0. 08mg/L、Chla 30. · 3mg/L,并采用标准方法《水和废水分 析监测方法》,国家环保局主编.第三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P90 360, 定期对修复水样进行分析。由此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微生物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1)将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液体菌液按体积比1~3∶1~4∶1.7~6∶1~5的比例混合成混合菌液;2)将步骤1)的混合菌液投放到富营养化水体中,投放量为处理水体体积的0.05~0.2‰;3)将步骤1)的混合菌液,按照步骤2)投放量,以连续投放混合菌液的方式,每7天投放混合菌液处理一次,在每次投放混合菌液处理之前取样、测定水质指标,并依据水质分析监测情况、确定连续投放混合菌液处理时间;4)采用标准方法:《水和废水分析监测方法》,定期对修复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分析水质的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化学需氧量C0D及叶绿素a含量Chl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李季郭廷忠童海滨秦明周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