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04575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输入/输出接口电路,通过隔离电阻R1、R2、R3,OC输出驱动器U0和光耦U1、U2实现完成“28V地/悬空”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通过隔离电阻R4、R5、R6,OC输出反相器N1、反相器N2和光耦U3、U4实现“28V/悬空”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通过隔离电阻R7、R8、R9、R10,OC输出反相器N3、反相器N4和光耦U5、U6实现“28V/地”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输入/输出速度快,而且可以满足电气隔离需求,可以完成电路自检,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入/输出接口 anput/Output Port, I/O 口 )电路,尤其是具有 光电隔离功能和自检功能。
技术介绍
在现代航空电子系统中,28V离散量信号一般有“28V地/悬空、28V/悬空、28V/ 地”三种形式。为了完成航空电子系统离散量信号的测试,必须对被测航空电子系统提供相 应类型的测试通道,即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在复杂航空电子测试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由于 测试通道多、信号类型复杂等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将28V离散量测试通道的输入/输出方 向弄反的情况,这样在航空电子测试系统调试的过程中,需要更改相应离散量通道的输入/ 输出方向,系统缺乏灵活性,会造成测试硬件资源浪费。另外,现有离散量双向输入/输出 接口均采用与非门等逻辑器件构成,由于当前的与非门等逻辑器件均工作在5V电压下,因 此这种电路主要是+5V离散量,不能应用于+28V离散量,且这种电路没有电气隔离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输入/输出方向不能灵活可变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输 入/输出接口电路,可以通过控制位的设置完成28V离散量信号输入/输出方向的改变,同 时通过此方法设计的电路具有电气隔离功能和自检功能。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28V地/悬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第一隔离电阻Rl的一 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二光耦U2 二极管正极;第二隔离电阻R2的一端接+5V电源,另 一端接第一光耦Ul光敏管集电极;第三隔离电阻R3的一端接+28V电源,另一端接第一光 耦Ul 二极管正极;第一光耦Ul光敏管发射极接+5V电源地G5 ;第二光耦U2光敏管发射极 接+28V电源地G28 ;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mi接第一光耦Ul光敏管集电极;采集控 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OUTl经OC输出驱动器UO接第二光耦U2 二极管负极; 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IN_0UT1接第一光耦Ul 二极管负极和第二光耦U2光敏管集 电极。当该电路作为输入接口时,首先需要将输出端/输入控制位OUTl置为高电平“1”,此 时输入端mi的状态(“0”或“1”)即为IN_0UT1的状态08V地/悬空);当该电路作为 输出接口时,IN_0UT1的状态08V地/悬空)即为OUTl的状态(“0”或“1”);当进行自 检时,将OUI置为低电平“0”,如果mi状态为低电平“0”,表示电路工作正常,否则存在故 障。"28V/悬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第四隔离电阻R4的一端 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四光耦U4光敏管集电极;第五隔离电阻R5的一端接+5V电源,另 一端接第三光耦U3二极管正极;第六隔离电阻R6的一端接第四光耦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 接+28V电源地G28 ;第三光耦U3光敏管集电极接+28V电源;第四光耦U4光敏管发射极接 +5V电源的地G5 ;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IN2通过反相器N2接第四光耦U4光敏管集电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0UT2通过OC输出反相器m接第三光耦U3 二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IN_0UT2接第三光耦U3光敏管的发射极和第四 光耦U4 二极管正极。当该电路作为输入接口时,首先需要将0UT2置为低电平“0”,此时输 入端IN2的状态(“1”或“0”)对应IN_0UT2的状态Q8V/悬空);当该电路作为输出接口 时,IN_0UT2的状态Q8V/悬空)对应0UT2的状态(“1”或“0”);当进行自检时,将0UT2 置为高电平“ 1,,,如果IN2状态为高电平“ 1,,,表示电路工作正常,否则存在故障。“^V/地”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第七隔离电阻R7的一端接 +5V电源,另一端接第六光耦U6光敏管集电极;第八隔离电阻R8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 端接第五光耦U5 二极管正极;第九隔离电阻R9的一端接第六光耦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 接+28V电源地G28 ;第五光耦U5光敏管集电极接+28V电源;第六光耦U6光敏管发射极接 +5V电源地G5 ;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IN3通过反相器N4接第六光耦U6光敏管集电 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0UT3通过OC输出反相器N3接第五光耦U5 二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IN_0UT3接第五光耦U5光敏管的发射极和第六 光耦U6 二极管正极;RlO为下拉电阻,一端接+28V电源地G28,另一端接第五光耦U5光敏 管的发射极和第六光耦U6 二极管正极。当该电路作为输入接口时,首先需要将0UT3置为 高电平“0”,此时输入端IN3的状态(“1”或“0”)对应IN_0UT3的状态Q8V/地);当该 电路作为输出接口时,IN_0UT3的状态(28V/地)对应0UT3的状态(“1”或“0”)。当进 行自检时,将0UT3置为高电平“1”,如果IN3状态为高电平“1”,表示电路工作正常,否则存 在故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电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通过采用光耦来 完成^V离散量信号各种状态的输入/输出,相对于继电器输入/输出速度快,而且可以满 足航空电子测试系统的电气隔离需求;可以完成电路自检;尤其是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电路中 控制位设置的不同,可以作为28V离散量信号的输入接口或输出接口。附图说明图1是“28V地/悬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原理图。图2是‘18V/悬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原理图。图3是“28V/地”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本专利技术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电阻Rl、R2、R3,OC输出驱动器UO和光耦Ul、U2实现完成 "28V地/悬空”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通过隔离电阻R4、R5、R6,OC输出反相器Ni、反 相器N2和光耦U3、U4实现“28V/悬空”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通过隔离电阻R7、R8、 R9、R10,OC输出反相器N3、反相器N4和光耦TO、TO实现“28V/地”离散量信号的输入/输出。在实施例中,光耦采用TLP521-2 ;隔离电阻R2、R4、R7阻值采用4. ΑΩ,功率 0. 125W ;隔离电阻Rl、R3、R5、R6、R8、R9阻值采用5. IkQ,功率0. 25W ;下拉电阻RlO阻值 采用IOk Ω,功率0. 125W。“28V地/悬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元器件原理如图1。第一隔离电阻Rl是第二 光耦U2 二极管的正极电源电阻,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二光耦U2 二极管正极;第二 隔离电阻R2是第一光耦Ul光敏管的电源电阻,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一光耦Ul光 敏管集电极;第三隔离电阻R3是第一光耦Ul 二极管的电源电阻,一端接+28V电源,另一端 接第一光耦Ul 二极管正极;第一光耦Ul光敏管发射极接+5V电源地G5 ;第二光耦U2光敏 管发射极接+28V电源地G28 ;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mi接第一光耦Ul光敏管集电 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OUTl经OC输出驱动器UO接第二光耦U2 二 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IN_0UT1接第一光耦Ul 二极管负极和第二光耦U2 光敏管集电极。当该电路作为输入接口时,首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当其应用于28V地/悬空连接时,第一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二光耦二极管正极,第二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一光耦光敏管集电极;第三隔离电阻的一端接+28V电源,另一端接第一光耦二极管正极;第一光耦光敏管发射极接+5V电源地;第二光耦光敏管发射极接+28V电源地;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接第一光耦光敏管集电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经OC输出驱动器接第二光耦二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接第一光耦二极管负极和第二光耦光敏管集电极;当其应用于28V/悬空连接时,第四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四光耦光敏管集电极;第五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三光耦二极管正极;第六隔离电阻的一端接第四光耦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接+28V电源地;第三光耦光敏管集电极接+28V电源;第四光耦光敏管发射极接+5V电源的地;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通过反相器接第四光耦光敏管集电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通过OC输出反相器接第三光耦二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接第三光耦光敏管的发射极和第四光耦二极管正极;当其应用于28V/地连接时,第七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六光耦光敏管集电极;第八隔离电阻的一端接+5V电源,另一端接第五光耦二极管正极;第九隔离电阻的一端接第六光耦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接+28V电源地;第五光耦光敏管集电极接+28V电源;第六光耦光敏管发射极接+5V电源地;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通过反相器接第六光耦光敏管集电极;采集控制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输入控制位通过OC输出反相器接第五光耦二极管负极;测试接口电路的输入/输出端接第五光耦光敏管的发射极和第六光耦二极管正极;下拉电阻一端接+28V电源地,另一端接第五光耦光敏管的发射极和第六光耦二极管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东史国庆昝积成吴勇朱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