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3057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属于建筑物防渗漏设施技术领域。包括构成有网孔的增强层,在该增强层的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一防水层,而在增强层的另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二防水层,第一、第二防水层的彼此面对面的一侧在透过网孔后相互交着在一起并且将增强层包容,在第一防水层或第二防水层背向所述的增强层的一侧表面结合有自粘层,在自粘层的表面结合有隔离层。优点:由于使增强层位于第一、第二防水层之间,从而能改善抗扯断、撕裂的效果,并且第一、第二防水层能透过增强层的网孔实现彼此之间的理想结合,因此不会因时久而产生分脱的现象;通过在第一防水层或第二防水层的表面结合自粘层,并且在自粘层上结合隔离层,因此有敷设便捷、检修容易的长处。(*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物防渗漏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自粘防 水巻材。技术背景对于建筑物的防水,主要但不局限于例如对房屋顶层的防水历来受到建 筑业界的重视,用于对房屋防水的防水巻材始终受到建筑业界以及从事此类 材料开发的部门和生产厂商所关注,对此,可以由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信息得到印证。A).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10301A介绍了复合有粘 防水巻材及粘胶剂;B).CN2358140Y推荐了轻质隔热保温复合型防水巻材;C) .CN1105744C披露了超高分子量聚氯乙烯改性氯化聚乙烯防水巻材;D) .CN2804216Y揭示了双面复合宽幅氯化聚乙烯防水巻材;E).CN2926229Y 公诸了多层复合结构氯化聚乙烯防水巻材;F).CN1986719A举荐了氯化聚乙 烯橡胶防水巻材及其生产方法,等等。由上述文献A)、 C)和F)都是围绕材料本身的技术方案,并未对防水巻材 的结构予以启示,而上述文献B)、 D)和E)则是围绕防水巻材的具体结构的技 术方案。其中,文献B)是将三元乙丙、沥青油毡或氯化聚乙烯作为巻材层, 将无机硅酸盐保温材料作为隔热保温层,将玻璃纤维网格布作为增强层,是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即顶层为三元乙丙、沥青油毡或氯化聚乙烯,中间层为 无机硅酸盐保温材料,底层为玻璃纤维布。若将这种结构的防水巻材付诸应 用,那么会暴露出以下欠缺首先,三层的层结构之间会产生分脱现象;其 次,借助于底层的网格状的玻璃纤维与屋面或类似的载体结合的结合效果并 不会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间层会携顶层的三元乙丙 与玻璃纤维网布分离,从而失去应有的防水保温作用;还有,因不具有自粘 性,因此在敷设时需要凭借水泥沙浆,从而导致施工速度缓慢并且十分麻烦; 再有,将玻璃纤维设在保温层的底部对巻材本体不具有剪切应变性,时久会 产生开裂之虞。文献D)是在芯层的两面各设一复合层,芯层为氯化聚乙烯,各复合层 均为高强度短纤或长丝无纺布,这种结构的防水巻材的抗撕裂强度即断裂伸 长率无疑是理想的,但同样存在着文献A)的敷设不方便、时久后复合层与 芯层相分离的缺憾。文献E)系文献D)的同一申请人所申请,与文献D) 的结构差异是将芯层增加为三层,因此同样存在本申请人在对文献D)评价 时所述的欠缺。本申请人作了进一步的检索,检取有中国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 CN2153551Y,名称为CP膜复合防水巻材,由设于两层柔性防水基料之间的 胶体增强层构成,在上层的柔性防水基料层(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柔性防水 基料层)的表面覆盖CP膜保护层,而在下层的柔性防水基料层上结合自粘 胶层,并且在自粘胶层上设隔离层,构成为六层结构。这种结构的防水巻材 能消除前述防水巻材的施工缓慢且麻烦的不足,但是因设置在上、下柔性防 水基料层之间的胶体增强层会对上、下柔性防水基料层造成人为分隔而导致 分脱现象,使整体结构的完整的结合性受到影响;此外,这种结构的防水巻 材并不会表现出理想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以及弹性,会因建筑物主体结构的 沉降或开裂而起拱或开裂;封闭性和自愈性以及检修的方便性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抗扯断、撕裂强度优异的、与建筑物之 间结合理想而不会因时久产生分脱的、敷设便捷而藉体现施工效率以及检修 容易的复合自粘防水巻材。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复合自粘防水巻材,它包括构 成有网孔的增强层,在该增强层的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一防水层,而在增强层 的另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二防水层,第一、第二防水层的彼此面对面的一侧在 透过所述的网孔后相互交着在一起并且将所述的增强层包容,在所述的第一 防水层或所述的第二防水层背向所述的增强层的一侧表面结合有自粘层,在 自粘层的表面结合有隔离层。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网孔的大小为10 — 20目。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增强层为玻璃纤维布或 涤纶纤维网格布。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增强层为玻璃纤维布或涤纶纤维主网格布。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增强层为玻璃纤维布。 在本技术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防水层的厚度是相等的。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防水层的 厚度是不相等的。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防水层的 材料为氯化聚乙烯。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自粘层为高聚物改 性沥青自粘胶。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层为离型纸或 离型膜。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由于使增强层位于第一、第二防水层之间, 从而能改善抗扯断、撕裂的效果,并且第一、第二防水层能透过增强层的网孔实现彼此之间的理想结合,因此不会因时久而产生分脱的现象;通过在第 一防水层或第二防水层的表面结合自粘层,并且在自粘层上结合隔离层,因 此有敷设便捷、检修容易的长处。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专利局的贵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彻悟本技术的技术效果,申请人将结合附图在下面对本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唯,申请人在实施例中的所有说明均不是构成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因此,任何人只要在本技术方案的启示下所 做出的纯属形式上的而并非为实质性的等效变化和改型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 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畴并且视为主张权利保护的范围。请参见附图,用具有网孔11并且材料为玻璃纤维制成的布作为增强层1,其中网孔11的大小为20目。以目前附图所示的位置状态为例(以下同),增 强层1所朝向上的一侧表面为第一防水层2,而增强层l朝向下(即背面)的 一侧表面为第二防水层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2的厚度与第二防水层 3的厚度相等,通过轧压工艺将第一防水层2、增强层1及第二防水层3三者 结合成一体,由于增强层l为具有网孔ll的构造,因此,第一、第二防水层 2、 3的彼此面对面的表面也即各自朝向增强层1的一侧表面能透过网孔11 实现相互的结合,并且使增强层1可靠地包容或称夹住在第一、第二防水层2、 3之间。第一防水层2、增强层1及第二防水层3三者之间的结合形态超载了 公知的三明治的结合形式,因为三明治的结合形式不具有榫卯的结合效应, 而本技术的第一、第二防水层2、 3能借助于网孔11达到无法明确区分 彼与此的程度,特别是使增强层1携第一、第二防水层2、 3的作用得以极致 发挥,这里所称的作用是指抗扯断和抗撕裂强度。前述的第一、第二防水层2、 3的材料均采用氯化聚乙烯。请继续见附图,在第二防水层3所背向增强层1的一侧表面以辊涂或轧 压或以其它类似的方式结合一层自粘层4。在本实施例中,对自粘层4的材料 优选而非限于的是采用如中国山东省山东汇源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销售 的型号为SS-II-D型高聚物改性沥青自粘胶。在对第二防水层3的表面结合 自粘层4的同时将隔离层5复合到自粘层4上,隔离层5采用离型纸。实施例2:图略,仅将网孔11的大小改为10目,第一防水层2的厚度比第二防水 层3的厚度大,自粘层4结合在第一防水层2的表面,结合在自粘层4的表 面的隔离层5改用离型膜,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构成有网孔(11)的增强层(1),在该增强层(1)的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一防水层(2),而在增强层(1)的另一侧表面结合有第二防水层(3),第一、第二防水层(2、3)的彼此面对面的一侧在透过所述的网孔(11)后相互交着在一起并且将所述的增强层(1)包容,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层(2)或所述的第二防水层(3)背向所述的增强层(1)的一侧表面结合有自粘层(4),在自粘层(4)的表面结合有隔离层(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明潘叶明孙建民范里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