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注射用的整合素配体修饰的载抗癌药的长循环脂质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1504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射用的整合素配体修饰的载抗癌药的长循环脂质体,特别涉及一种供注射用的载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给药系统,该系统是将脂质体的表面同时用聚乙二醇(PEG)和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RGD)或RGD类似物的整合素配体进行修饰得到的一种高效脂质体给药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制剂
,特别涉及一种供注射用的载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给药系统,该系统是将脂质体的表面同时用聚乙二醇(PEG)和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RGD)或RGD类似物的整合素配体进行修饰得到的一种高效脂质体给药系统。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重要疾病,目前尚无治愈癌症的方法。对于恶性实体瘤的传统疗法为手术切除肿瘤后再用抗肿瘤药物进行化疗。大部分的化疗药物没有选择性,这些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因此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阿霉素的心脏毒性作用等。将抗肿瘤药物用脂质体进行包载后可以明显延长其在体内循环的时间,有利于抗肿瘤药物向肿瘤区蓄积,从而增加了抗癌药物的治疗指数,即增加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目前已有阿霉素脂质体、柔红霉素脂质体、紫杉醇脂质体等产品上市。普通脂质体虽然能够改善抗癌药物的疗效,但由于其易被肝脏、脾脏内的巨噬细胞摄取而迅速消除,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短。普通脂质体的表面进一步用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进行修饰,可制成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能够逃避血浆中的调理素的调理从而避免了被巨噬细胞摄取(故也称为隐性脂质体),显著延长了其在循环系统中的滞留时间,血药浓度也明显提高。长循环脂质体经增强滞留和渗透作用(EPR)可增加被包载药物向肿瘤组织内的蓄积,从而提高了抗癌药物传递的靶向性。目前已有阿霉素隐性脂质体上市(DOXIL,CAELYX)。长循环脂质体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强抗肿瘤药物向肿瘤内的蓄积,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其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靶点中位于细胞核内的DNA,药物必须克服细胞膜这一屏障进入到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脂质体包封的药物进入细胞内主要有三种途径,即扩散,膜融合以及被肿瘤细胞吞噬。如果包封在脂质体双分子膜内的药物不能够释放到细胞间质中,那么通过扩散途径进入肿瘤细胞内的药物会受到限制。由于大部分的脂质体材料不能与细胞膜进行融合,故经膜融合方式进入到细胞内的药物也有限。许多试验证明,普通的隐性脂质体不能经细胞吞噬作用进入到肿瘤细胞,所以长循环脂质体尽管能够增加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但疗效却不一定有所增加。由于通过增加扩散和膜融合的方式来增加抗肿瘤药物向细胞内的转运有很多局限性,用配体修饰长循环脂质体就成为提高抗癌药物靶向性的重要手段。国外有学者用叶酸,转铁蛋白以及单克隆抗体来修饰隐性脂质体用以增加药物传递的靶向性,动物试验证明能够显著提高抗癌药物的疗,但目前尚无这类产品上市。有报道用含RGD的环状多肽修饰长循环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RGD是由三种氨基酸(精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按此顺序排列)组成的三肽。已证明此种环RGD肽的靶点在于肿瘤新生血管而非肿瘤细胞。其原理在于RGD环肽能够特异性地与肿瘤新生血管所表达的整合素αvβ3结合,通过破坏肿瘤的新生血管来切断肿瘤的营养和氧气的供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多肽片段为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其靶点在于肿瘤细胞本身,能够被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识别,介导与肿瘤细胞的粘附。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能够向肿瘤组织蓄积,然后被肿瘤细胞表面所表达的一种或多种整合素识别,粘附在肿瘤细胞表面,然后经整合素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进入到细胞,包载在脂质体中的药物释放到胞浆中从而发挥抗癌作用。综合起来,本专利技术提高抗肿瘤药物靶向性的原理如下1、由于肿瘤血管的高通透性,PEG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能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作用向肿瘤组织内蓄积。2、积蓄在肿瘤组织内经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的含药长循环脂质体被肿瘤细胞表面所表达的整合素所识别,粘附在肿瘤细胞表面,经内吞作用进入到肿瘤细胞内。简单地说,被动蓄积和主动转运使得最终到达肿瘤细胞内的抗癌药物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抗癌药物传递的靶向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将脂质体表面同时用PEG和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兼具被动向肿瘤组织蓄积和主动向肿瘤细胞内转运的特点。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连接在PEG链的末端使之不受PEG链的干扰,能够更好地被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整合素受体所识别。包封在脂质体的抗癌药物经过被动蓄积和主动转运两个过程最终到达肿瘤细胞内,与靶点结合后发挥细胞毒作用。本专利技术结合了长循环脂质体技术和促进脂质体向细胞内转运的策略,从而提高了长循环脂质体的靶向性,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利用率。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供注射用的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的载抗癌药物的长循环脂质体给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依据的理论是药物进入细胞分为两个步骤,即从血管扩散到肿瘤组织间隙和从肿瘤间隙向细胞内转运。用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实现了这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片段是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任何线性多肽片段,包括含RGD序列的三肽、四肽、五肽、六肽、七肽、八肽、九肽和十肽,或含RGD类似物(RGDm)的线性片段,如含精氨酸-6-氨基己酸及其衍生物的线性片段。优选的是三肽、四肽、五肽、六肽、七肽、八肽、九肽和十肽。最优选的是三肽。RGD序列的线性多肽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得到,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本专利技术所说的长循环脂质体指用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体的表面,使用的聚乙二醇(PEG)的分子量优选的为200-50000,更优选的为1000-5000。本专利技术所说的被包封的药物包括任何适合制成脂质体剂型的抗肿瘤药物或肿瘤诊断试剂,优选的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顺铂、柔红霉素、紫杉醇或多烯紫杉醇等。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多肽的连接方法包括将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连到PEG的末端,或直接连接到脂质体的表面。本专利技术所说的脂质体是指主要以磷脂和胆固醇为材料所制成的脂质双分子层囊泡,包括了所有类型的磷脂,选自大豆磷脂,二月桂酰卵磷脂、二肉豆蔻酰卵磷脂、二棕榈酰卵磷脂、二硬脂酰卵磷脂、二硬脂酰卵磷脂、1-肉豆蔻酰-2-棕榈酰卵磷脂、1-棕榈酰-2-肉豆蔻酰卵磷脂、1-棕榈酰-2-硬脂酰卵磷脂、1-硬脂酰-2-棕榈酰卵磷脂、蛋黄卵磷脂、氢化豆磷脂、二油酰基卵磷脂、二月桂酰磷脂酰甘油、二棕榈脂酰甘油、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二油酰磷脂酰甘油、二肉豆蔻酰磷脂酸、二棕榈酰磷脂酸、二肉豆蔻酰磷脂酰乙醇胺、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二肉豆蔻酰磷脂酰丝氨酸、二棕榈酰磷脂酰二丝氨酸、脑磷脂酰丝氨酸、脑神经鞘磷脂、二棕榈酰神经鞘磷脂、二硬脂酰神经鞘磷脂、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之一种或它们的组合。本专利技术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其中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是任意的。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优选的为0-1000∶1,更优选的为1-10∶1。本专利技术的所述脂质体可分散在溶液、固体或半固体的介质中。优选的是制成注射给药的药物制剂形式,特别是供静脉注射的。本专利技术的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或含RGD类似物的线性片段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首先得到PEG修饰的磷脂(如DSPE-PEG),再将PEG末端活化形成活化酯,得到末端活化的PEG修饰的磷脂(如DSPE-PEG-BTC),含RGD序列的线性多肽(以*RGD*表示)或含RGD类似物的线性片段(以*RGDm*表示)与末端活化的PEG修饰的磷脂在HEPES缓冲液中反应,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注射用的载抗癌药物的长循环脂质体,其特征在于,该脂质体同时用聚乙二醇和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线性多肽片段修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注射用的载抗癌药物的长循环脂质体,其特征在于,该脂质体同时用聚乙二醇和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线性多肽片段修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表面用亲水性聚乙二醇长链进行修饰,聚乙二醇的分子量在200-50000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线性多肽片段是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连续序列的任何线性肽或与其结构类似的化合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连续序列的任何线性肽,是三肽、四肽、五肽、六肽、七肽、八肽、九肽或十肽。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线性多肽片段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是含有精氨酸-6-氨基己酸或其衍生物的线性片段。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是用作抗癌药物的载体,所述抗癌药物包括任何的抗癌药物或肿瘤诊断试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熊小兵王坚成张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