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左耀武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87500 阅读:4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咳嗽病因病机,含紫苏、前胡、陈皮、桉叶等13种中药,经煎煮,浓缩,粉碎,调合等步骤制成贴膏。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方法所制成的外贴膏,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理气化痰,健脾利湿,调中导滞。主治:小儿外感风寒或内伤乳食等引起的咳嗽,痰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等证。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显著,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外贴膏,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还涉及上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被病邪所伤,肺为娇脏,小儿稚阴稚阳,故肺脏尤娇;且脾肺为母子之脏,小儿时期脾常不足,故肺脏尤娇。因此在病理上肺系最常受累,出现咳嗽等证,且易伤,难调难治。小儿咳嗽病因病机1.风寒从皮毛或口鼻而入,肺气被束,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肺宣发肃降失常,致水湿留滞,而成痰浊,痰浊阻肺或雍塞气道,肺气上逆,则咳嗽加重。2。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喂养不当,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湿成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而为咳嗽。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往往肺脾同病。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咳嗽有以下特点1.易挟痰小儿肺腑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敷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咳嗽,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2.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运化力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反滞,使咳嗽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甚至使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3.易病寒,易病湿小儿在发病过程中,由于体属“纯阳”、“稚阴”,易表现出热的证候,又属“稚阳”,故又易表现出寒的证候。湿为阴邪,重浊粘滞,终归脾胃。由于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最易病“湿”。小儿多因贪凉冷饮,或过食生冷瓜果,或误用,过用寒凉药物,易损伤脾胃阳气,阳虚阴盛,使寒湿内生;当用抗菌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咳嗽时,由于抗菌素性属苦寒,加上液体从静脉点滴,也容易增加寒湿,抑制脾阳,湿邪致病有以下特点(1)湿性粘腻,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阻气滞,气滞复加重湿阻;(2)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最易损伤阳气。又因脾运湿而恶湿,故湿邪伤阳,最易阻遏脾阳,阻遏脾阳后,脾不运湿,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脾湿生痰,上渍于肺,阻塞气道,使肺的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3)湿性粘滞,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常致咳嗽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故小儿咳嗽时,易兼挟湿证而出现肢体困倦,脘闷纳呆,腹胀,呕恶,咳嗽痰多,便溏不爽,尿不利,舌苔腻或厚腻等。市售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药,分为二类一是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多为苦寒清肺类,或甘腻补润类,或酸涩敛邪类,如“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等;二是镇咳类西药,如“咳必清”,“克咳敏”等。其不足之处在于1.是使用不便,依从性差,小儿拒服和哭闹,往往因食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2.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比如没有较好地在开胃运脾、消食导滞、健脾化湿,通畅气机,整体调整等方面,专门针对小儿寒型咳嗽来用药。各类文献所载的治疗小儿咳嗽的外贴膏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辩证分型不明确,没有明确地区分寒、热型咳嗽的不同特点来用药,因此没有专门针小儿寒型咳嗽来用药;二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特点来用药;三是制备工艺简单,在质量控制,制剂稳定性方面,不利用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迄今为止,市场没有见到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而临床上小儿寒型咳嗽的发病率高,因此非常需要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生产上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计量准确,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外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本专利技术是主要针对小儿寒型咳嗽的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是紫苏0.5-2、前胡2-5、桔梗1-3、苏子2-5、金沸草1-3、百部0.5-1、荆芥0.5-1、陈皮0.5-1.5、桉叶0.5-1.5、白芷0.2-1、茯苓0.2-1、苍术0.1-0.5、黄芩0.01-0.1。方中紫苏,辛,温,气味芳香,功用有1.发表散寒,开宣肺气,2.行气宽中,和胃止呕,3.芳香辟秽,防腐保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镇咳,祛痰(2)镇静,镇痛(3)抗菌,抗病毒(4)刺激肠蠕动;前胡,苦,辛,微寒,功用有1.宣散风热,2.降气祛痰3.制约诸温热药散寒,化痰而不燥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2)抗炎(3)抑制细菌和真菌(4)解痉,抑制平滑肌运动(5)抗过敏;桔梗,引药入肺经,功用为1.开宣肺气,疏风解表2.利咽祛痰3.升提肺气而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止咳(2)镇静,镇痛,解热(3)抗炎;苏子,辛,温,功用有三1能降气消痰,止咳平喘2利膈开郁,温中降逆3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止咳(2)平喘(3)抗炎;金沸草,苦,辛,微温,功用有1能消痰行水而降肺气2味咸入肾,纳气下行以归根,使痰饮下行从浊道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止咳(2)缓解支气管痉挛;百部,甘,苦,平,既润肺止咳,又监制诸温药,防其燥化伤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镇咳(2)缓解支气管痉挛(3)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邪外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发汗,改善皮肤血液循环(2)镇静,镇痛(3)抗炎(4)抗菌,抗病毒;陈皮,为脾肺二经之气分药,辛,苦,温,而气香,能行能降,可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燥湿化痰而治痰之本;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2)平喘,松弛支气管平滑肌(3)抑菌(4)抗炎(5)兴奋或抑制,双向调节胃肠运动(6)促进消化液分泌;桉叶,辛,苦,凉,功用有1能清热解毒,驱风镇痛2能祛痰祛湿3制约诸辛温药,防其温燥太过,截断化热病势4防腐,防臭,消毒,杀虫;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2)镇痛,解热(3)抗感染,煎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白芷,引药入胃经药,辛,温,功用为1散风寒,止头痛2芳香上达,通鼻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2)镇静,镇痛(3)抗菌;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而不伤气,治痰之本;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病原体微生物(2)利尿(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苍术,引脾经药,辛,苦,温,功用有1.芳香化湿,除脾湿升清阳,而健脾运脾2.发汗,散寒解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健胃(2)调节胃肠(3)抗菌;黄芩,苦,寒,功用有1,清肺热2.燥肠胃湿热3.用以佐制诸辛温药,截断化热病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镇静(2)抗菌,抗病毒,抗毒素(3)抗炎,抗过敏(4)利尿(5)促进细胞免疫。诸药相伍,疏风散寒,健脾利湿,调中导滞,通畅气机,使肺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气顺痰消咳止,诸症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羊毛脂、凡士林等,增塑剂,如丙三醇等,表面活性剂,如司盘-20等、透皮剂,如氮酮、丙二醇、冰片、薄荷脑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部分紫苏、前胡、荆芥、陈皮、桉叶、白芷、苍术7味各药的挥发油,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紫苏、前胡、荆芥、陈皮、桉叶、白芷、苍术7味各药所需重量的1/5至4/5,加水蒸馏并收集挥发油,蒸馏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挥发油,所述挥发油不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是很好的快速透皮促进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是:紫苏0.5-2、前胡2-5、桔梗1-3、苏子2-5、金沸草1-3、百部0.5-1、荆芥0.5-1、陈皮0.5-1.5、桉叶0.5-1.5、白芷0.2-1,茯苓0.2- 1、苍术0.1-0.5、黄芩0.01-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是紫苏0.5-2、前胡2-5、桔梗1-3、苏子2-5、金沸草1-3、百部0.5-1、荆芥0.5-1、陈皮0.5-1.5、桉叶0.5-1.5、白芷0.2-1,茯苓0.2-1、苍术0.1-0.5、黄芩0.0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贴膏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紫苏、前胡、荆芥、陈皮、桉叶、白芷、苍术7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桔梗、苏子、金沸草、百部、茯苓、黄芩6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6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共同煎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其中0.5-2重量份的紫苏可以用0.2-1重量份的麻黄替换;或者,2-5重量份的前胡可用等量的蔓荆子、满山红、马鞭草,马兜铃、小叶枇杷、牡荆、艾叶或紫花杜鹃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2-5重量份的苏子可用等量的杏仁或款冬花替换;或者,1-3重量份的金沸草可用等量的白前、半夏或远志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1重量份的百部可用等量的百合、紫菀、或甘草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1.5重量份的陈皮可用等量枳壳、厚朴、木香、沉香、檀香、甘松或山奈中任意一种替换;0.2-1重量份的白芷可用0.1-0.3重量份的细辛、防风或桂枝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2-1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6-3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或者,0.1-0.5重量份的苍术可用等量的藿香、砂仁、白豆蔻、丁香、肉桂或干姜中任意一种替换。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紫苏、前胡、荆芥、陈皮、桉叶、白芷、苍术7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桔梗、苏子、金沸草、百部、茯苓、黄芩6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耀武
申请(专利权)人:左耀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