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志平专利>正文

飞蛾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394 阅读:1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飞蛾诱捕器,为具有上、下端盖的筒体,筒体内设置有诱蛾化学试剂,筒壁上至少开有一个飞蛾入口,此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筒体上还开有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用化学试剂诱蛾,并将诱蛾化学试剂设置在筒体内,使飞蛾直接被诱导飞向筒体内,飞入筒体内的概率明显升高,而且,由于飞蛾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使飞蛾易飞入而几乎无法飞出,所以,飞蛾中捕率大大提高,捕蛾效果很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Moth tra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th trap, with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 cover, the cylind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trapping chemical reagent, the cylinder wall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entrance surrounding this entrance to the moth, tilted to the cylinder to form a bevel, and the inner side of each inclined plane is formed on the cylinder opposite sharp corners. There are for export out of the moth. The utility model uses chemical reagents and trapping, trapping of chemical reagents is arranged inside the cylinder, the cylinder body is directly induced by flying moths flying into the barrel, the probabil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due to the surrounding moths entrance into the barrel to form inclined inclined plane, and the inner side of each inclined plane formed opposite sharp corners, the moth easy to fly into almost cannot fly, so greatly improve the capture rate of the moths, trapping moth effect is very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飞蛾诱捕器
技术介绍
目前,捕蛾没有专用的器具。为了捕蛾,人们通常是用一个瓶子装水,在瓶口上方点上火或灯,借助火光或灯光诱蛾,使蛾飞至瓶口附近,直到飞入瓶子中,达到捕蛾的目的。但是,由于诱蛾的光源处于瓶子外,飞蛾飞入瓶中的概率不高,而且瓶口畅通,飞入瓶中的蛾常有再次飞出的可能,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捕蛾,飞蛾的中捕率低,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蛾诱捕器,以具有更佳的捕蛾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飞蛾诱捕器,为具有上、下端盖的筒体,筒体内设置有诱蛾化学试剂,筒壁上至少开有一个飞蛾入口,此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筒体上还开有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上述筒壁上还至少开有一个通气口。上述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开设在筒体的下端盖上。此出口上具有插接管,插接管的管壁上开设对称的轴向剖槽和与轴向剖槽相通的径相卡槽,一个挡片的直径略小于插接管的内径,该挡片的边缘对应插接管的剖槽形成定位柱,通过此定位柱穿过剖槽并卡入卡槽中,可使挡片定位在插接管中并封住插接管;该挡片也可由一个螺纹管代替,该螺纹管的内壁上具有能与可乐瓶口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该螺纹管的外径略小于插接管的内径,螺纹管的上方对应插接管的剖槽形成定位柱,通过此定位柱穿过剖槽并卡入卡槽中,可使螺纹管定位在插接管中,并由螺接在此螺纹管上的可乐瓶封住插接管。上述筒体的外壁上具有一个至两个凸耳,每个凸耳上具有通孔,借助穿置在凸耳之通孔中的绳子可将筒体固定在适当处。上述筒体的上端盖为可拆卸式,在拆下上端盖后,可方便清洁筒体。上述筒体的上端盖上开有插孔,用于固定诱蛾化学试剂的杆架之顶端具有宽度大于插孔的头部,杆架由插孔插入筒体内并由其头部与插孔的配合而架在筒体内。上述杆架上形成一排小孔,载有诱蛾化学试剂的试剂条穿置在小孔中而固定在杆架上。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由于运用化学试剂诱蛾,并将诱蛾化学试剂设置在筒体内,使飞蛾直接被诱导飞向筒体内,飞入筒体内的概率明显升高,而且,由于飞蛾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使飞蛾易飞入而几乎无法飞出,所以,飞蛾中捕率大大提高,捕蛾效果很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3所示,本技术揭示的飞蛾诱捕器的两个实施例,为具有上端盖7和下端盖(图中未标号)的筒体1,筒体1内设置有诱蛾化学试剂2,筒壁上至少开有一个飞蛾入口3,此入口3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31,且各斜面31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32,筒体1上还开有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4。本技术由于运用化学试剂2诱蛾,并将诱蛾化学试剂2设置在筒体1内,使飞蛾直接被诱导飞向筒体1内,飞入筒体1内的概率明显升高,而且,借助飞蛾入口3的特殊形状设计,使飞蛾容易飞入而几乎无法飞出,所以,飞蛾中捕率大大提高,捕蛾效果很好。为了具有更佳的诱蛾效果,本技术在筒壁上还至少开有一个通气口5,使化学试剂2可由此通气口5飘出诱蛾。为了方便筒体1的安装固定,本技术在筒体1的外壁上具有一个至两个凸耳6,每个凸耳6上具有通孔61,借助穿置在通孔61中的绳子可将筒体1根据需要固定在适当处,如电线杆上等等。本技术的上端盖可以是固定在筒体1上,也可以是活动盖于筒体1上,图1、3所示实施例是将筒体1的上端盖7设计为可拆卸式,具有可拆卸方式也有很多,可以是螺纹配合,也可以是图中所示借助卡口72与卡柱11配合,还可以是其他活动配合,这样,使用者可在适当时在拆下上端盖7,方便地清洁筒体1。本技术中诱蛾化学试剂2的设置方式有很多,比如直接放在筒体1内,或借助它物架设在筒体1内,为了方便诱蛾化学试剂2的设置,图1、3所示实施例是在筒体1的上端盖7上开有插孔71,用于固定诱蛾化学试剂2的杆架8之顶端具有宽度大于插孔71的头部81,杆架8由插孔71插入筒体1内,并借助其头部81与插孔71的配合而架在筒体1内。杆架7上还形成一排小孔,载有诱蛾化学试剂2的试剂条穿置在小孔中而固定在杆架7上。至于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4可以开设在筒体1上的任意位置,但以图1、3所示开设在筒体1的下端盖上为佳,这样,借助飞蛾自身重力可方便地将其收集在一起,便于清除。其中图1所示,此出口4上具有插接管,插接管的管壁上开设对称的轴向剖槽41和与轴向剖槽41相通的径相卡槽42,一个挡片9的直径略小于插接管的内径,该挡片9的边缘对应插接管的剖槽41形成定位柱91,通过此定位柱91穿过剖槽41并卡入卡槽42中,可使挡片9定位在插接管中并封住插接管,如图2所示,这样,诱入筒体1内的飞蛾尸体集于插接处,旋下挡片9可即可清除,操作方便。又如图3所示,图1中的挡片9也可由一个螺纹管9’代替,该螺纹管9’的内壁上具有能与可乐瓶10瓶口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92’,该螺纹管9’的外径略小于插接管的内径,螺纹管9’的上方对应插接管的剖槽41形成定位柱91’,通过此定位柱91’穿过剖槽41并卡入卡槽42中,可使螺纹管9’定位在插接管中,并由螺接在此螺纹管9’上的可乐瓶10封住插接管,如图4所示,这样,诱入筒体1内的飞蛾尸体则集于可乐瓶10中,收集量大,旋下可乐瓶10即可清除,操作方便。本技术可以同时配备挡片9和螺纹管9’,使用者可依据需要选取用挡片9和螺纹管9’,当诱捕飞蛾量大时,就选用螺纹管9’,当诱捕飞蛾量小时,就选用挡片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为具有上、下端盖的筒体,筒体内设置有诱蛾化学试剂,筒壁上至少开有一个飞蛾入口,此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筒体上还开有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为具有上、下端盖的筒体,筒体内设置有诱蛾化学试剂,筒壁上至少开有一个飞蛾入口,此入口的周边向筒内倾斜形成斜面,且各斜面的内侧形成相向的尖角,筒体上还开有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筒壁上还至少开有一个通气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开设在筒体的下端盖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上具有插接管,插接管的管壁上开设对称的轴向剖槽和与轴向剖槽相通的径相卡槽,一个挡片的直径略小于插接管的内径,该挡片的边缘对应插接管的剖槽形成定位柱,通过此定位柱穿过剖槽并卡入卡槽中,可使挡片定位在插接管中并封住插接管。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倒出飞蛾的出口上具有插接管,插接管的管壁上开设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林志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