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芝菌丝体在制备抗疲劳药剂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1299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云芝菌丝体抗疲劳药物,它是由云芝菌丝体为原料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取云芝菌丝体,加10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在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0,放冷,加4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达75%,在0±5℃静置8~12小时,抽滤或离心得沉淀物,70℃真空干燥,粉碎,过3号筛,加入有机或无机的固体或液体赋形剂混合,按制剂学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本发明专利技术药物的原料药云芝菌丝体的提取物云芝多糖经药效试验,证明云芝菌丝体能够明显延长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跑台运动至力竭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含有原料或其与不明结构之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
,具体涉及到来源于植物的材料。
技术介绍
人体运动到一定时,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会出现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疲劳的最后阶段,是指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即为力竭。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整体机能变化的综合反应,目前,对其机制尚在探索之中。1980年,Edwards从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细胞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提出疲劳的突变理论,并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肌肉的收缩过程,从神经到肌肉细胞如链状(疲劳控制链)大脑→脊髓→外周神经→肌膜→横管系统→Ca2+→肌动球蛋白间连接→横桥紧张→力量及功率输出,此链的任何一节断裂都有可能引起运动能力产生衰退。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其疲劳产生的原因不同。在无氧练习时,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下降以及磷酸原的大量消耗,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随着练习的降低而练习时间延长,则肌肉和血液中乳酸堆积、pH值下降也成为导致疲劳的原因。有氧练习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功能限制造成供氧不足,以及肌糖原、肝糖原和血糖大量消耗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运动性疲劳按发生的部位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主要指大脑,影响了大脑活动,外周疲劳主要发生在神经肌肉点和细胞膜、钙释放的激活作用、肌丝滑动的收缩过程部位。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一个因素是体内糖贮备量少。“衰竭”论认为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已经耗尽。其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Cannon等发现,狗运动到精疲力竭时,注射肾上腺素后又能继续跑动,因肾上腺素可使肝糖原进一步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提高。众所周知,糖原是体内重要的能源储备物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体内能量供应,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肝糖原的分解。有人认为,在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减少,限制了糖异生作用,由于血糖的降低,影响了中枢的工作,导致运动困难。也有人认为,肌糖原含量的减少,导致运动速度下降,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现已证明当肌糖原达到最低水平时,力竭便发生,达到力竭的时间直接与运动开始的肌糖原水平有关。可见,提高运动前糖原贮备与推迟疲劳发生直接相关。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一个因素是肌肉中乳酸生成较多。“堵塞”论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积累。其证据是,疲劳的肌肉中乳酸产物增多。乳酸在供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终产物,又是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重要氧化基质,还可能在肝内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但是,乳酸过多对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影响又成为负面效应,导致疲劳发生。1975年美国运动生化工作者卡尔森的研究认为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能力下降,原因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氢离子起作用。因此,减少机体内乳酸的积累是延缓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另一因素,乳酸的产生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机体相对缺氧,糖无氧代谢成为机体的主要供能系统,因此,肌肉中乳酸生成较多,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乳酸生成也就随之减少。长时间低强度运动,通过动员氧运输系统的贮备能力,使供氧量满足运动的需求,故血乳酸不会有明显的升高。当运动强度增高到本人最大吸氧量的75%左右时,血乳酸明显升高,人体开始动员无氧代谢途径供能,而后血乳酸浓度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大量的研究证明,乳酸在肌肉中堆积越多,疲劳程度就越严重],所以,运动时选用能够降低血乳酸含量的物质,能起到减少疲劳的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运动性疲劳的药物有助阳补虚类中成药、氨基酸类药物、肌酸,用于增加合成代谢和肌肉力量。有1,6一二磷酸果糖(FDP)、肌酸、L—肉碱、丙酮酸盐,用于促进能量代谢。还有维生素E、维生素C和辅酸Q10,用于抗氧化、调节内环境稳态。上述西药的主要缺点是时效性较强、副作用大、药物依赖强,影响运动员的长期服用。中药调节能力比较强、副作用小,但见效慢,很难适应竞技体育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药物的缺点,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的云芝菌丝体抗疲劳药物。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云芝菌丝体为原料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取云芝菌丝体,加10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在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0,放冷,加4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达75%,在0±5℃静置8~12小时,抽滤或离心得沉淀物,70℃真空干燥,粉碎,过3号筛,加入有机或无机的固体或液体赋形剂混合,按制剂学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 本专利技术的口服药剂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 云芝又称彩色革盖菌,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云芝属。云芝多糖是云芝菌丝体的提取物,由上海康舟真菌多糖有限公司生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多糖类物质,云芝多糖是很好的扶正固本的免疫激活剂,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损伤、消炎、镇痛、降血脂、降血糖、促进受损肝细胞恢复和改善某些老年性疾病症状等作用。云芝保健饮料也已经研制出来。 云芝多糖由15%蛋白质组成的蛋白多糖体,由葡萄糖、L-岩藻糖、D-甘露糖、半乳糖和α-鼠李糖五种单糖组成。其结构是主链由β-1,3糖苷键,支链为β-1,6糖苷键连接。研究表明,云芝多糖口服毒性极小,其主要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改善学习记忆、抗伤害、抗炎、镇痛、保肝护肝、降脂、抑瘤、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功能等。 云芝多糖的结构是主链由β-1,3糖苷键,支链为β-1,6糖苷键连接。 云芝多糖由葡萄糖、L-岩藻糖、D-甘露糖、半乳糖和α-鼠李糖五种单糖组成。但也有从云芝多糖中未检测出α-鼠李糖,但检测到有木糖的报道。 研究发现,云芝多糖的糖苷键的连接方式主要是β(1→3)连接,且其中葡萄糖的含量超过50%,因此,认为云芝多糖是以β(1→3)为连接方式的含蛋白的葡聚糖。但张吉等发现其中还存在有的α连接方式。关于组成云芝多糖的氨基酸种类及氨基酸与糖基的连接方式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有研究结果报道。目前关于云芝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领域,其在运动医学尤其是运动营养补充方向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有效成分用云芝菌丝体制备抗疲劳的口服药物以常规药用制剂的形式来使用;所述的常规药用制剂含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剂中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如适宜于胃肠内的有机或无机的固体或液体赋形剂混合,该药用制剂可以是固体形式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也可以是液体形式如乳剂、糖浆剂等。 上述制剂中可含有辅助物质、稳定剂、润湿剂和其它常用的添加剂,如乳糖、柠檬酸、酒石酸、硬脂酸、硬脂酸镁、石膏粉、蔗糖、玉米淀粉、滑石粉、明胶、琼脂、果胶、花生油、橄榄油、可可脂、乙二醇、抗坏血酸等。 本专利技术药物片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取云芝菌丝体,加10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在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0,放冷,加4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达75%,在0±5℃静置8~12小时,抽滤或离心得沉淀物,70℃真空干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云芝菌丝体抗疲劳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云芝菌丝体为原料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取云芝菌丝体,加10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在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0,放冷,加4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达75%,在0 ±5℃静置8~12小时,抽滤或离心得沉淀物,70℃真空干燥,粉碎,过3号筛,加入有机或无机的固体或液体赋形剂混合,按制剂学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云芝菌丝体抗疲劳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云芝菌丝体为原料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口服药剂取云芝菌丝体,加10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在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0,放冷,加4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达75%,在0±5℃静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正英习雪峰张婧唐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