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79952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包含:衬底,其具有第一表面;电接触件,其电性连接到电源;二极管驱动电路,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以及发光单元,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与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之间;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单元接合于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保持良好电性连接的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背暈技术随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在电视、监视器、笔记本型计算 机、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电子产品中的广泛应用,用于液晶显 示照明的背光模块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液晶本身并非发光元件,需要通过背光模块 提供均匀且高亮度的光源而使得液晶面板能正常显示图像,所以背光模块的性能优劣会 直接影响到显示画面的显示质量。也因此,背光模块已成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最重要关键 零组件之--。图1A显示常规背光模块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其中所述背光模块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 源。所述背光模块IO包含承载框架11、光源12、电连接器13、载板14、导光板15以 及驱动电路板16。所述光源12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21,其设置于所述载板14上。 所述电连接器13具有多个连接于电源端且用于接收这些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21的驱动 信号的输入端子,其设置于所述载板14上。所述载板14设置于所述承载框架11的内表 面上,且所述载板14的一侧与所述承载框架11的内表面111相接触。所述光源12邻近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5的一侧边151,使得光线可以从所述导光板15侧边的入光面151 射入所述导光板15。在图1A中,所述驱动电路板16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5的另一面,其可经配置以用于 输出这些发光二极管元件121的驱动信号。参照图1B,其显示所述驱动电路板16的一实施例。所述驱动电路板16具有多个驱 动单元17和一电连接器18。这些驱动单元17具有升压电路171、 二极管驱动电路172 以及无源元件区173。所述升压电路171经配置以用于调整供应电压到所述背光模块10 所需的电压,而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172经配置以用于产生驱动信号。所述无源元件区 173经配置以用于设置多个无源元件,例如电阻器、电容器和二极管,借以设定所述二 极管驱动电路172的控制参数。此外,所述电连接器18具有多个连接于电源端且用于输 出这些发光二极管元件121的驱动信号的端子。由于常规技术的背光模块10需要升压电路以转换电压,所述升压电路占据一空间, 因而需要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板16上。所述驱动电路板16生产时除了增加额外的备料 成本和组装人力外,在进行所述载板14和所述驱动电路板16的电性连接时还要考虑导 线的配置问题,因而无法达到市场上背光模块轻薄短小的要求。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 一种适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以有效降低电路板组装的成本,并进一步实现薄形化的 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可实现有效降低电路板组装成本和保持良好电性连接的目的。 本技术揭示一种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包含衬底,其具有第一表面;电接触件(electrical contact),其电性连接到电源;二极管驱动电路,其包含 至少一个驱动元件,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以及发光单元,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 接触件与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之间;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和所述 发光单元接合于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本技术揭示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其具有第一侧边、第 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第一发光装置,其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发光装置包含基板,其具有第一表面;电接触件,其电性连接到电源;二极管驱 动电路,其包含至少一个驱动元件,且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以及发光单元,其 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电路小片,且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与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之 间;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单元接合于所述基板的第一 表面。上文已经概略地叙述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以便最佳理解下文的本实用新 型详细描述。构成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标的物的其它技术特征和优点将描述于下文中。本技术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应了解,下文揭示的概念与特定实施例可作为 基础而相当容易地予以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或工艺而实现与本技术相同的目的。本 技术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还应了解,此类等效的构造无法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 所提出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附图说明图1A是常规背光模块的俯视平面示意图1B显示所述驱动电路板的一实施例;图2显示本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5图3显示本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以及 图4A-4E显示背光模块的不同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现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图2显示本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20具有衬底21、电接 触件22、 二极管驱动电路23以及发光单元24。所述衬底21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经配置以用于承载所述发光装置20,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表 面而与背框的接触面相接触,而所述接触方式可使用散热胶或其它粘着剂以将所述第二 表面粘合到所述背框。所述衬底21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的长条形印刷电路衬底。所述电接 触件22经配置以用于提供所述发光装置20所需的电源,其中所述电接触件22可以是电 连接器、焊点或者是一垫片。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23与所述发光单元24电性连接,借 以输出所述发光单元24的驱动信号。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23包括驱动元件231和无源 元件232,其中所述驱动元件231可以是未经封装的电路小片和封装后的芯片其中一者, 而所述无源元件232可以是电容器、电阻器、二极管或其组合。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未经封装的驱动电路小片可大幅降低整体的厚度及其所占用的面积。另外,所述二极管驱 动电路23可进一步包含有源元件233,其中所述有源元件233可以是开关元件,其可由 晶体管或二极管实现。所述无源元件232或有源元件233与所述驱动元件231电性连接, 且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23设置于所述衬底21的第一表面。上述发光单元24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电路小片241。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发光二极 管电路小)t 241是可发出白光的电路小片。在其它实施例中,这些发光二极管电路小片 241是可发出红色、绿色、蓝色或其它颜色光线的电路小片或其组合。所述多个发光二 极管电路小片241个别设置于所述衬底21的第一表面,其数量和排列方式可依据显示面 板的需求而改变。上述"设置"用语是指使用表面封装、倒装芯片、凸块或打线接合等 方式与所述衬底21接合。在接合动作后,密封材料会施加于这些发光二极管电路小片 241和所述驱动元件231上方,以防止这些电路小片受到外界湿度和杂质污染。图3显示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参照图3,所述发光单元24由多个发 光二极管电路小片241串联组成发光列31,再由多个发光列31相互并联连接以构成所 述发光单元24。每一发光列31连接到固定电压V^使所述发光单元24形成发光装置。 所述发光单元24由驱动元件32所控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32包括多个输出端0UT1 到OUT12、电源端V,接地端GND、控制端Rm以及启用端EN。所述驱动元件32经由所述电源端V。。以及所述接地端GND而提供芯片内部所需电位。 同时,第一电阻器33、电容器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衬底,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电接触件,其电性连接到电源; 二极管驱动电路,其包含驱动元件,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以及 发光单元,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接触件与所述二极管 驱动电路之间; 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所述二极管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单元接合于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恩良胡孟夏
申请(专利权)人:晶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