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9667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供至少一LED发光元件插接导电,其特征在于该插接导电结构包括一绝缘隔板、一结合于绝缘隔板的第一贴附面上的第一导电塑料及一结合于绝缘隔板的第二贴附面上的第二导电塑料,且第二导电塑料与绝缘隔板对应开设有至少一贯孔,该LED发光元件的第二端电极插接于该第二导电塑料,该LED发光元件的第一端电极则经由该贯孔插接于该第一导电塑料。(*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LED发光元件的插接座的设计,特别是关于一 种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
技术介绍
照明设备已成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大至各种室外照 明设备,小至柜台展示照明设备,其所于各种不同场合所占据的重要性及 利用性己然对人类生活影响甚深,因此各家照明设备厂商极其努力,推陈 出新地生产各式各样的照明设备。在现今各种照明设备中,由于LED发光元件具有体积小、反应快、寿 命长、不易衰减、外表坚固、耐震动、可全彩发光(含不可见光)、指向设 计容易、低电压、低电流、转换损失低、热辐射小、量产容易、环保等优 点,逐渐取代一般传统照明设备。LED发光元件的已知结构是由一灯泡状封装胶包覆一 LED芯片而成, 自LED芯片延伸出有一对端电极,其穿出封装胶作为电性连接之用。在使 用时,则需将LED发光元件的一对端电极分别焊接于正电源及负电源的导 线、电路板上,方可使LED芯片接受电力而发亮。但由于LED发光元件本 身低电压、低电流的特性,故也有着发光亮度不足的缺点。因此, 一般在 使用时,会将多个LED发光元件组合为多组来使用。中国台湾第M288048号专利案,其是揭露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插接座, 该发光二极管的插接座是设置于电路基板上,该插接座上设有插合孔,该 插合孔内设有束管,该束管可供发光二极管予以插接,其特征在于该插 合孔下方具有开槽,该开槽上方设有压制部。虽然利用束管夹持发光二极 管可达到方便更换的效果,但束管是为可导电的金属,会因为结构变形、金属氧化等问题造成导电效果不佳,且其元件结构复杂,在制造安装上较 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已知LED发光元件是由焊接方式固定于导线、电路板上,在安装上极为繁复困难, 一但需安装的LED发光元件越多,整体的生产效率越 成问题。再者,在LED灯组中,已知利用悍接方式安装的LED发光元件,如果 有少数几颗LED发光元件损坏时,由于无法单独更换损坏的LED发光元件, 则造成必须将整个LED灯组拆卸来更换,进而造成使用LED灯组的成本提高。缘此,本技术的一 目的即是提供一种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 用以使LED发光元件时可轻易插接导电,并于更换LED时可单独针对损坏 的LED进行更换。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技术为解决已知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通过一第一 导电塑料、 一第二导电塑料,用以供至少一LED发光元件插接导电。第一 导电塑料及第二导电塑料是分别结合于一绝缘隔板的第一贴附面及第二 贴附面上,且第二导电塑料与绝缘隔板对应开设有至少一贯孔。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塑料及第二导电塑料是分别 插置于一布设有一预定的电路布局的电路导板上的第一信号引脚及第二 信号引脚,LED发光元件的第一端电极及第二端电极则分别插接于第一导 电塑料及第二导电塑料与电路导板成为一电性连接状态。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塑料及第二导电塑料是结合 于一基板的第一结合孔及第二结合孔中,LED发光元件的第一端电极及第 二端电极分别插接于第一导电塑料及第二导电塑料,与插接于第一导电塑 料及第二导电塑料的第一信号导线及第二信号导线成为一电性连接状态。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经由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可以使得LED发光元件可轻易插接于导电塑料而导电,不需传统焊接的繁复过程,且LED发光元件的两个 端电极间就算长度有差距,在插接于导电塑料后亦不会有高低、倾斜等误差产生,不需额外修正分差。使得不论是单颗LED发光元件或是多颗LED 发光元件的阵列,皆可十分容易安装于各式电路导板、导线及灯组中,縮 短组配工时。另一方面,在LED发光元件安装后,由于导电塑料本身可导热,对于 LED发光元件的散热有所帮助,能避免LED发光元件因高温而故障。而在 电线走火的意外发生时,导电塑料本身耐燃的特性亦提供多一层保障。在 长期使用下,导电塑料亦不会发生金属氧化等问题,维持良好的导电性。 LED发光元件亦与导电塑料间为插接紧配,且可通过导电塑料达到防振的 效果,整体结构十分稳固。再者,LED发光元件若有损坏发生,不需整组扳卸、拆除,可针对损 坏的LED发光元件单颗快速进行拔除、换新,更换上十分方便、有效率, 并可节省维护所需的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 的说明,其中图1是显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显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显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至图8是显示本技术应用于各种装置中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示,其是显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 用新型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100是通过一第一导电塑料1、 一第二 导电塑料2,用以供至少一LED发光元件3插接导电。如图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包括有第一导电塑料1、第二导电 塑料2及一绝缘隔板4。第一导电塑料l具有一第一元件插置面ll;第二 导电塑料2具有一第二元件插置面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塑料1及第二导电塑料2是为导电橡胶。绝缘隔板4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贴附面41及一第二贴附面42。第一导 电塑料1贴附于绝缘隔板4的第一贴附面41上;第二导电塑料2贴附于 绝缘隔板4的第二贴附面42上,且绝缘隔板4与第二导电塑料2对应开 设有至少一贯孔43,于贯孔43的孔壁431上,形成有一绝缘层44。LED发光元件3是为已知结构,是可为灯柱形LED或表面粘着型LED, 其具有一第一端电极31及一第二端电极32。 LED发光元件3的第二端电 极32是由第二导电塑料2的第二元件插置面21插接于第二导电塑料2; LED发光元件3的第一端电极31则经由贯孔43插接于第一导电塑料1的 第一元件插置面ll,由贯孔43的孔壁431上所形成的绝缘层44,使LED 发光元件3的第一端电极31经由贯孔43插接于第一导电塑料31时,不 接触第二导电塑料2。凡是熟悉此技术者皆能轻易得知,可经由第一导电塑料1及第二导电 塑料2供电至LED发光元件3的第一端电极31及第二端电极32,使LED 发光元件3导电发光。参阅图2所示,其是显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 所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100a是将 第一导电塑料1及第二导电塑料2与一电路导板5结合。电路导板5上布设有一预定的电路布局50,是由使用用者所自行设计 规划,此电路布局50包括有以一预定间距Dl相邻配置的一第一信号引脚 51及一第二信号引脚52,此第一信号引脚51及一第二信号引脚52可为 排针、接线端子、导电片等各式的电路信号引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塑料1具有一第一元件插接端12及一第一 信号插接端13。电路导板5的第一信号引脚51是由第一导电塑料1的第 一信号插接端13插置于第一导电塑料1,且第一导电塑料1包覆有一绝缘 层14,用以避免与电路导板5上第一信号引脚51以外的其它电路元件间 有不当的导电。第二导电塑料2具有一第二元件插接端22及一第二信号插接端23。 电路导板5的第二信号引脚51是由第二导电塑料2的第二信号插接端23 插置于第二导电塑料2,且第二导电塑料2亦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发光源的插接导电结构,供至少一LED发光元件插接导电,该LED发光元件具有一第一端电极及一第二端电极,其特征在于,该插接导电结构包括: 一绝缘隔板,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贴附面及一第二贴附面; 一第一导电塑料,贴附于该绝缘隔 板的第一贴附面上,该第一导电塑料具有一第一元件插置面; 一第二导电塑料,贴附于该绝缘隔板的第二贴附面上,且该第二导电塑料与该绝缘隔板对应开设有至少一贯孔,该第二导电塑料具有一第二元件插置面; 该LED发光元件的第二端电极由该第二 导电塑料的第二元件插置面插接于该第二导电塑料,该LED发光元件的第一端电极经由该贯孔,由该第一导电塑料的第一元件插置面插接于该第一导电塑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治仲
申请(专利权)人:松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