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包括一冠形瓶盖和一拉环;瓶盖顶部中心处向上形成一凸起部,围绕凸起部在瓶盖内侧形成一弧形切痕,弧形切痕两端分别向冠形瓶盖一侧延伸设有一直线形隐形切痕;拉环向其中心部一体成型一杠杆片,杠杆片的自由端由该凸起部铆接于冠形瓶盖;杠杆片与拉环连接部位的两侧形成对应的凹弧形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拉环不直接与瓶盖相连接,而是通过一杠杆片铆接在瓶盖中心,开启瓶盖时,通过所述杠杆片并利用杠杆原理,可大幅度减少开启瓶盖所需的拉力;杠杆片与拉环相连处设置有凹弧形缺口,开启瓶盖时轻松快捷地形成了杠杆支点,使杠杆片充分发挥了减小拉力的作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用于啤酒瓶或含气、有压力的饮料、药品包装 瓶上的易拉瓶盖,尤其涉及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
技术介绍
市场上现有的易拉瓶盖是在普通瓶盖上增设一拉环,拉环与盖体通过一铆钉直接固定连接起来,并在瓶盖背后增加两道夹角为20-70度左右的 隐形切痕。使用时,拉起拉环并进一步将瓶盖上两道隐形切痕之间的部分 拉离瓶盖后将瓶盖打开。但是,上述现有的易拉瓶盖至少存在如下缺陷1. 拉环与盖体通过一铆钉贯穿两者的铆接孔直接固定连接,铆钉与拉 环和盖体的铆接部位容易因松动而导致瓶盖的密封性受到影响,从而使瓶内灌装的物体受到污染,产生卫生安全问题;再者,拉环与盖体采用独立 的铆钉进行铆接,也增加了生产工艺的复杂性。2. 现有技术中,瓶盖背后的两道隐形切痕夹角为20-70度左右,所述 较大的夹角,在开启瓶盖时不但需要较大的拉力(需要8kg左右的拉力), 同时,在拉开瓶盖的瞬间,所述带压力的包装物(如啤酒、含气饮料)容 易出现瞬间喷出的"放炮"现象。3. 现有技术中的两道隐形切痕的尾部直接延伸到瓶盖边缘,会使拉启 瓶盖时拉到尾部后拉启力加大,并使拉环与盖体分离,导致瓶盖与瓶体无 法自然分离,影响开启效果,也不利于拉环的回收利用。4. 现有技术中,瓶盖上没有设置拉环的定位结构,容易使瓶盖在灌装过程中出现拉环转动或拉环相互交叉在一起,进而影响正常灌装作业。5.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瓶盖顶面为平面,拉环上与所述瓶盖连接部位 也为平板结构,致使瓶盖与拉环无法紧密连接。6.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拉环是凸设在瓶盖顶部的,从而加大了瓶盖的 整体高度,因此,必须使用专用设备或将现有灌装设备作出相应改进后才 可进行灌装作业,所以,上述现有的杠杆式易拉瓶盖无法使用现有的灌装 设备,其兼容性和通用性不强。鉴于现有易拉瓶盖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相关行业的丰 富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针对现有结构的缺陷经不断思考和改进,提 出一种结构简单、开启方便省力、通用性强的杠杆式易拉瓶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开启方便的杠 杆式易拉瓶盖,该杠杆式易拉瓶盖能够保证瓶内灌装物体的安全卫生,且 开启瓶盖时比现有的易拉瓶盖更省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以保证开启瓶 盖的瞬间,避免出现"放炮"现象。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除开启瓶盖省 力外,还可使开启后的拉环与瓶盖相连,并使瓶盖与瓶体自然分离,避免 对瓶口造成损坏,便于空瓶和瓶盖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能够避免在灌 装时出现拉环转动或拉环相互交叉在一起,使灌装作业顺利进行。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该易拉瓶盖可 以使用现有的灌装设备,增加其兼容性和通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所述杠杆式 易拉瓶盖包括一冠形瓶盖和一拉环;所述冠形瓶盖顶部内侧的中心处向上冲压形成一凸起部,围绕该凸起部在冠形瓶盖顶部内侧形成一弧形切痕, 该弧形切痕两端分别向冠形瓶盖一侧延伸设有一能开启瓶盖的直线形隐形切痕;所述拉环向其中心部一体成型一杠杆片,所述杠杆片的自由端设有 一铆接孔,所述铆接孔套设于该凸起部,由该凸起部将冠形瓶盖和拉环固 定铆接;所述杠杆片与拉环连接部位的两侧形成对应的凹弧形缺口。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两条直线形隐形切痕的夹角为 1-20° 。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 一条直线形隐形切痕延伸至瓶盖的 边缘;另一条直线形隐形切痕的尾部连接一圆弧形隐形切痕,该圆弧形隐 形切痕的半径为l-5mm,且该圆弧形隐形切痕与瓶盖的边缘留有一间距。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弧形隐形切痕的半径为3mm。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冠形瓶盖顶部外侧相对于两条直线 形隐形切痕且位于冠形瓶盖另一侧设有两个定位凸点,所述杠杆片的底面 与所述定位凸点接触并定位。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冠形瓶盖顶部向下形成一能容 设所述拉环的沉槽。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沉槽内部围绕所述凸起部还 设有一能提高瓶盖强度的圆形凹槽。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拉环的内外圈向拉环的底部形 成对应的巻边,所述内外圈的巻边在拉环底部紧密靠合。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杠杆片的两侧向其底部形成对 应的巻边。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杠杆片上设置铆接孔的自由端 形成向瓶盖贴靠的凹陷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拉环不直接与瓶盖相连接, 而是通过一杠杆片铆接在瓶盖中心,开启瓶盖时,通过所述杠杆片并利用杠杆原理,可大幅度减少开启瓶盖所需的拉力;杠杆片与拉环相连处设置 有凹弧形缺口,开启瓶盖时轻松快捷地形成了杠杆支点,使杠杆片充分发 挥了减小拉力的作用。再者,本技术中不使用单独的铆钉进行铆接, 瓶盖上也不设置铆钉孔,所述瓶盖与拉环由凸起部固定铆接,该凸起部属 于瓶盖的一部分,因此,可避免因松动及密封性问题导致瓶内灌装的物体 受到污染,确保安全卫生。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l:本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技术中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本技术中拉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本技术中拉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3C:本技术中拉环的剖视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压盖于瓶体之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压盖于瓶体之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 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A所示, 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所述杠杆式易拉瓶盖包括一冠形瓶盖1和一拉环2;所述冠形瓶盖1顶部内侧的中心处向上冲7压形成一凸起部ll (如图4所示),围绕该凸起部ll在冠形瓶盖l顶部内 侧形成一弧形切痕12,该弧形切痕12两端分别向冠形瓶盖1 一侧延伸设有 一能开启瓶盖的直线形隐形切痕13;所述拉环2向其中心部一体成型一杠 杆片21,所述杠杆片21的自由端设有一铆接孔211,所述铆接孔211套设 于该凸起部11,由该凸起部11将冠形瓶盖1和拉环2固定铆接;所述杠杆 片21与拉环2连接部位的两侧形成对应的凹弧形缺口 21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杠杆式易拉瓶盖,拉环不直接与瓶盖相连接, 而是通过一杠杆片铆接在瓶盖中心,开启瓶盖时,通过所述杠杆片并利用 杠杆原理,可大幅度减少开启瓶盖所需的拉力;杠杆片与拉环相连处设置 有凹弧形缺口,确保开启瓶盖时能轻松快捷地形成杠杆支点,使杠杆片充 分发挥减小拉力的作用。再者,本技术中不使用单独的铆钉进行铆接, 瓶盖上也不设置铆钉孔,所述瓶盖与拉环由凸起部固定铆接,该凸起部属 于瓶盖的一部分,因此,可避免因松动及密封性问题导致瓶内灌装的物体 受到污染,确保安全卫生。进一步,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中所述两条直线形隐形切痕 13的夹角为1-20° 。如果所述夹角过大(大于20° ,如现有技术中采用 20-70°的夹角),不仅需要较大的开启拉力,而且容易在开启瓶盖的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杠杆式易拉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式易拉瓶盖包括一冠形瓶盖和一拉环;所述冠形瓶盖顶部内侧的中心处向上冲压形成一凸起部,围绕该凸起部在冠形瓶盖顶部内侧形成一弧形切痕,该弧形切痕两端分别向冠形瓶盖一侧延伸设有一能开启瓶盖的直线形隐形切痕;所述拉环向其中心部一体成型一杠杆片,所述杠杆片的自由端设有一铆接孔,所述铆接孔套设于该凸起部,由该凸起部将冠形瓶盖和拉环固定铆接;所述杠杆片与拉环连接部位的两侧形成对应的凹弧形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朝露,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锡业慧强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