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53315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包括:一基底、多数个棱镜柱及多数个扩散区。该基底可透光并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所述棱镜柱设于该基底的第一侧面,分别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且所述棱镜柱不等高。所述扩散区分别设于至少一部分所述棱镜柱的斜面,为所述斜面上呈粗糙表面的区域。借由不等高的所述棱镜柱以及在所述棱镜柱的斜面设置扩散区,可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及特定方向的彩虹纹现象,还可以破坏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之间的干涉以减轻牛顿环现象,并且遮掩背光模组瑕疵。(*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膜,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
技术介绍
参阅图l, 一般背光模组9包括一光源91、 一导光板92、 一位于导光板92下侧 的反射片93、 一位于导光板92上侧的棱镜片94、 一介于导光板92与棱镜片94之 间的下扩散片95及一位于棱镜片94上侧j的上扩散片96。光源91发出的光经由导光 板92导向棱镜片94方向,使光线通过下扩散片95、棱镜片94及上扩散片96射出, 借由上、下扩散片96、 95可使光线射出均匀,并利用棱镜片94使光线折射,达到 聚光效果。部分被棱镜片94或上、下扩散片96、 95往导光板92方向反射的光线, 则可借由导光板92下侧的反射片93将光线反射再利用。参阅图2, 一般棱镜片94具有多数等尺寸且平行排列的直线棱镜柱941,因棱 镜柱941会有光色散S^,多数个等尺寸的棱镜柱941排列在一起,容易在特定角 度产生明显的彩虹纹现象。而且,若背光模组9中导光板92上侧只使用棱镜片94 时,容易曝露出导光板92的网点、瑕疵点或牛顿环等缺陷,亦即现有棱镜片94无 法达到遮瑕的效果。因此现有背光模组9大多使用上、下扩散片96、 95将光线均匀 化并遮掩瑕疵,但是,在棱镜片94的上下侧层叠上、下扩散片96、 95会使背光禾莫 组9厚度增加,且降低光源效率,再者,组装棱镜片94与上、下扩散片96、 95的 过程不但耗时,也容易造成背光模组9的良率下降及支出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兼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本技术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包括 一基底、多数个棱镜柱及多 数个扩散区。该基底可透光并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所述棱镜柱设于该基 底的第一侧面,分别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且所述棱镜柱不等 高。 0f述扩散区分别设于至少一部分所述棱镜柱的斜面,为所述斜面上呈粗糙表面 的区域。本技术光学膜的扩散区可设于戶万述棱镜柱的其中一部份棱镜柱上或全部棱 镜柱上皆有,且可设于棱镜柱的二斜面中的^壬一侧斜面或两侧余4面皆有,而占斜面 的部分区域,各扩散区所占各斜面的部分区域可于各斜面上的任意位置,亦g卩,所 述扩散区在不同斜面上的位置可相同也可以不同。定义各该棱镜柱的顶峰沿长度方向为一峰线,所述两相邻棱镜柱交界处为 一谷 线,及各该斜面相邻的峰线与谷线之间的距离为该斜面的宽度。较佳地,各该扩散区呈长条形区域,且其长度方向与各该棱镜柱的长度方向相 同,各该扩散区的宽度可相等或不相等,宽度大小可选择为其对应各该斜面(其所 在斜面)宽度的2%-90%之间的范围,而所述扩散区的表面粗糙度可选择地介于0.1, -3Mm。更佳地,每一棱镜柱的二斜面均设有扩散区,且各该扩散区位于各该 斜面的邻近谷线侧,再者,各该扩散区的宽度大小可选择为其对应各该斜面宽度的 2%-50%之间的范围。借由扩散区可以将光线翻寸,用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并雾化 棱镜柱条纹,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破坏光学膜片之间的干涉以减轻牛顿环现象, 并且遮掩背光模组瑕疵。此外,前述所述棱镜柱不等高,是f旨各棱镜柱的顶峰之间具有高度差异,且所 述棱镜柱可以依特定规则的高低顺序排列或无规则的随机高低排列。所述棱镜柱之 间的高度差可介于2,-40,的范围。借由所述棱镜柱的高度差异,可使因棱镜色 散现象而产生的蓝、绿、红分光混合情形较佳,而能降低特定方向的彩虹纹5见象。各该棱镜柱的顶角可为一般夹角或呈弧形的弧角,呈夹角的顶角可选择介于90 度-110度的角度范围,呈弧角的顶角可选择曲率半径介于2,-15,的弧角范围, 该顶角的角度越大或曲率半径越大,可增加视角范围,但是会降低正向辉度。进一步地,该基底可具有介于10%-90%的雾度范围,使入射光线可于该基底内 产生翻寸,以加强翻寸光线的机制。更进一步地,可于该基底的第二侧面被覆一扩 散层,该扩散层可由固化后表面为粗糙面的UV胶所制成,或可由翻辨立子,例如 PMMA、 PS、 Ti02、 Si02等材质制成且茅立径为微沐级的颗粒,混合于胶体中再经涂 布、固化所制成。借由具有雾度的该基底,或更进一步被覆有该扩散层的基底,可 使光线入射于所述棱镜柱之前,先被散身寸,而具有现有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的功 能。本技术的光学膜,借由不等高的所述棱镜柱以及在所述棱镜柱的斜面设置 扩散区,可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及特定方向的彩虹纹现象,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省去使用上扩散片。进一步地,选用具有雾度的基底或再于该基底的第二侧面被覆 扩散层时,可以加强散射效果,以取代5见有背光模组的下扩散片。故本技术的 光学膜兼具扩散及聚光功能,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减少背光模组厚度,并可节省 使用上扩散片或者上、下扩散片的支出成本及组装时间,而且可避免因组装过程的 损耗及疏失而降低产品良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现有的背光模组。图2是一立体示意图,说明一现有的棱镜片。图3是一立体示意图,说明本实用z新型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第一较 佳实施例。图4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5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技术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第二较图6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技术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第三较图7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技术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第四较 佳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为方便说明起见,以下实施例的图式只为局部放大示意图且没有等比例制图。参阅图3与图4,说明本技术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第一较佳实施 例。本实施例的光学膜1包括一基底11、多数个棱镜柱12及多数个扩散区13。该 基底11可透光并具有一第一侧面111及一第二侧面112。 一般适用于制作基底11的 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入射光可由基底11的第 二侧面112射入基底11,再由第一侧面111射出。所述棱镜柱12设于该基底的第一 侧面111侧,分别具有二斜面121及一介于该二斜面121之间的顶角122,顶角122 的角度以介于90度-110度较佳,较大的角度可以增加视角范围,但是会斷氐正向辉 度,可依照使用需求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顶角122约为90度。以各顶角122的顶点(最高点)处为各棱镜柱12的顶峰123,定义各该棱镜柱12的顶峰123沿长度方 向为一峰线123,所述两相邻棱镜柱12交界处为一谷线124,及各该斜面121相邻 的峰线123与谷线124之间的距离为各^[面121的宽度125。所述棱镜柱12不等高, 亦即,各棱镜柱12的顶峰123之间有高度差126,且所述棱镜柱12之间的高度差 126值可介于2, -40拜之间,即所述t凌镜柱12中至少有两个棱镜柱12之间的高 度差126不低于2,,且其中高度最高者与高度最低者之间的差距不超过40Mm,当 然,其中部分棱镜柱12的高度可相等,〗旦是高度相等的两棱镜柱12之间相隔一段 距离较佳。所述扩散区13分别设于各该棱镜柱12的各斜面121的邻近谷线124侦ij,为所 逸斜面121上呈粗糙表面的区±或。各该扩散区13呈长条形区域,且其长度方向与各 该棱镜柱12的长度方向相同,各该扩散区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的光学膜,包括:一可透光并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的基底,及多数个设于该基底的第一侧面的棱镜柱,所述棱镜柱分别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柱不等高,且该光学膜还包括多数个扩散区,分别设于至少一部分所述棱镜柱的斜面,为所述斜面上呈粗糙表面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惠滨袁广麟林家竹
申请(专利权)人:光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