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41211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其可随伺服器内发热源数量来扩充散热模组数量,除可提升伺服器内的散热效率之外,亦可仅以数种的模具即能生产应用于大部分伺服器的散热模组,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具相当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可随伺服器内发热源数量来扩充散 热模组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伺服器等大型电脑设备运作时,散热不良而使设备故障的问题,为目前各界亟欲 解决的议题,除此之外,以典型资料中心的伺服器在运算所使用的电力为例,通常散热系统 需要消耗相当于一倍的电力,因此当伺服器高密度集中于云端资料中心,机房甚至需要高 达两倍的额外散热系统。由此可见,云端高密度伺服器若未妥善处理散热问题,将造成伺 服器工作不稳定甚至无法运转、耗费能源、机房无法维持维运品质、增加机房管理成本等议 题。在处理散热的方式中,使用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即为现有的一种作法,一般现 有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是利用冷却流体注入后,流经其中的散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来 将热量带走,以此降低系统热量。故目前常在伺服器的发热源上设置该液态冷却流体热交 换室来带走进行散热,但由于不同伺服器内配置的发热源数量不同,制造者需要针对每一 种伺服器的发热源数量来设计其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也增加了制造上的难度以及带来 了开模的成本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可随伺服器内发热源数量扩充散热模组且可以少量模具即能生产 应用于多种伺服器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其可对视伺服器的硬体条件来 扩充散热模组的数量。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其包含一冷却流体输送部,其包含一第 一流道;一吸热流体输送部,其耦接于该冷却流体输送部的一侧,该吸热流体输送部包含一 第二流道;一第一歧管组,其包含一第一歧管,一第二歧管以及一末端部,该第一歧管与该 第一流道相连通,该第二歧管与该第二流道相连通;至少一第一热交换部,其连接于该第一 歧管组,该第一热交换部包含一冷却流体入口管路以及一吸热流体出口管路,该冷却流体 入口管路与该第一歧管相连接,该吸热流体出口管路与该第二歧管相连接;以及一封闭件, 其可拆卸地设置于该第一歧管组的该末端部,该封闭件可使该第一歧管组的该末端部呈开 放或封闭。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该热交换部组更包含一第二歧管组,该第二歧管组分别包 含一起始端部,一末端部,一第一歧管以及一第二歧管,该第二歧管组的该起始端部,该第 二歧管组的该末端部以及该第一歧管组的该末端部具有相对应的螺孔配置,当该第一歧管 组的末端为开放时,该第二歧管组可连接至该第一歧管组。当该第二歧管组连接于该第一 歧管组时,使该第二歧管组的该第一歧管与该第一流道相连通,该第二歧管组的该第二歧管与该第二流道相连通。本实施例中,该封闭件可以可拆卸地装设于该第二歧管组的该末 端部。且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包含至少一第二热交换部,其连接于该第二歧管组,该第二热 交换部包含一冷却流体入口管路以及一吸热流体出口管路,该第二热交换部的该冷却流体 入口管路与该第二歧管组的该第一歧管相连接,该第二热交换部的该吸热流体出口管路与 该第二歧管组的该第二歧管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两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示意图;图2为封闭件与第一歧管组接合示意图;图3为具有两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的系统组装示意图;图4为具有四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示意图;图5为该第一歧管组与该第二歧管组接合示意图;图6为具有四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的系统组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冷却流体输送部;10-第一流道;2-吸热流体输送部;20-第 二流道;30-第一歧管组;300-第一歧管;301-第二歧管;302-末端部;31-第二歧管组; 310-第一歧管;311-第二歧管;312-起始端部;313-末端部;40第一热交换部;400-冷却 流体入口管路;401-吸热流体出口管路;402-底件;403-第一发热源;41第二热交换部; 410-冷却流体入口管路;411-吸热流体出口管路;412-底件;413-第二发热源;5-封闭件; 6-第一环型弹性件;7-第二环型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员能对本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下 文特将本技术的系统的相关细部结构以及设计的理念原由进行说明,以使得审查员可 以了解本技术的特点,详细说明陈述如下请参阅图1,图1为具有两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示意图。本技术提 供一种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其包含一冷却流体输送部1,一吸热流体输送部2,一第一歧管 组30,至少一第一热交换部40,以及一封闭件5。该冷却流体输送部1包含一第一流道10 ; 该吸热流体输送部2耦接于该冷却流体输送部1的一侧,该吸热流体输送部2包含一第二 流道20 ;该第一歧管组30包含一第一歧管300,一第二歧管301以及一末端部302,该第一 歧管300与该第一流道10相连通,该第二歧管301与该第二流道20相连通;该至少一第一 热交换部40连接于该第一歧管组30,该第一热交换部40包含一冷却流体入口管路400以 及一吸热流体出口管路401,该冷却流体入口管路400与该第一歧管300相连接,该吸热流 体出口管路401与该第二歧管301相连接;该封闭件5可拆卸地设置于该第一歧管组30的 该末端部302,该封闭件5可使该第一歧管组30的该末端部302呈开放或封闭。图2为封闭件与第一歧管组接合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该封闭件5螺纹连接于该 第一歧管组30,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更包含一第一环型弹性件6,当该封闭件5设置于该第 一歧管组30的该末端部302时,该第一环型弹性件6设置于该第一歧管组30以及该封闭 件5之间,用以密封止漏,该第一环型弹性件6可为0型环,但不以此为限。图3为具两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的系统组装示意图。该第一热交换部40包含一底件402,该底件402与一第一发热源403热接触。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发热源 403为中央处理单元或是晶片组,但不以此为限。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可随伺服器内的发热源数量来进行扩充,请参阅图4,图4为 具有四个热交换室的可扩充式散热模组示意图。该热交换部组包含一第二歧管组31,其分 别包含一第一歧管310,一第二歧管311,一起始端部312以及一末端部313。该第二歧管组 31的该起始端部312,该第二歧管组31的该末端部313以及该第一歧管组30的该末端部 302具有相对应的螺孔配置,当该第一歧管组30的该末端部302为开放时,该第二歧管组 31可连接至该第一歧管组30。当该第二歧管组31连接于该第一歧管组30时,使该第二歧 管组31的该第一歧管310与该第一流道10相连通,该第二歧管组31的该第二歧管311与 该第二流道20相连通。图5为该第一歧管组与该第二歧管组接合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该 第二歧管组31螺纹连接于该第一歧管组30,且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更包含一第二环型弹 性件7,当该第二歧管组31连接于该第一歧管组30时,该第二环型弹性件7可设置于该第 一歧管组30以及该第二歧管组31之间,用以密封止漏,该第二环型弹性件7可为0型环, 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该封闭件5可以可拆卸地装设于该第二歧管组31的该末端部 313。且该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包含至少一第二热交换部41,其连接于该第二歧管组31,该第 二热交换部41包含一冷却流体入口管路410以及一吸热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扩充式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冷却流体输送部,其包含一第一流道;  一吸热流体输送部,其耦接于该冷却流体输送部的一侧,该吸热流体输送部包含一第二流道;  一第一歧管组,其包含一第一歧管,一第二歧管以及一末端部,该第一歧管与该第一流道相连通,该第二歧管与该第二流道相连通;  至少一第一热交换部,其连接于该第一歧管组,该第一热交换部包含一冷却流体入口管路以及一吸热流体出口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安陈怡玲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