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一固定件、一动件及至少一弹片件;动件可移动的结合于固定件中,弹片件具有一外架片、一邻设于外架片内的内架片及自外架片的内壁延伸以连接内架片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外架片上形成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定位部,及内架片形成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定位部,且第二定位部相对于第一定位部配置,使两个第一定位部与两个第二定位部位于同一线性方向上,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为相对配置,且与两个第一定位部作交错等距配置,而第一定位部接触于固定件,第二定位部接触于动件。由前述的设计,使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降低动件产生微幅旋转的情形,以改善碰撞至弹片件使其受损的问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尤指一种可应用于微型取像模块镜头 驱动的镜头致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如移动电话、PDA等的手持式装置配备取像^t块的趋势已日 益普遍,并伴随着产品市场对手持式装置功能要求更好及体积更小的市场需求 下,取像模块已面临到更高画质与小型化的双重要求。针对取像模块画质的提 升, 一方面是提高像素,市场的趋势是由原VGA等级的30像素,已进步到 目前市面上所常见的两百万像素、三百万像素,更甚者已推出更高等级的五百 万像素以上的级别。除了像素的提升外,另一方面是关切取像的清晰度,因此 手持式装置的取像模块也由定焦取像功能朝向类似照相机的光学自动对焦功 能、甚或是光学变焦功能发展。光学自动对焦功能的作动原理是依照标的物的不同远、近距离,以适当地 移动取像4莫块中的镜头,进而使得取像标的物的光学影像得以准确地聚焦在影 像传感器上,以产生清晰的影像。以目前一般常见到在取像模块中带动镜头移 动的致动方式,其包括有步进马达致动、压电致动以及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 VCM)致动等方式。一般来说,音圏马达的机构主要是将线圈置放在含有永久磁铁的磁路内所 构成,从而根据左手定则,当线圈导电时就会与永久磁铁产生交互作用的推动 力,以移动连接永久磁铁的承载座,进而带动固定在承载座中的镜头组件,并 且经由调整流过线圏的电流大小,达到光学变焦、对焦的目的。然而,音圈马 达的致动/复位变化速度相较于其它的致动方式具有动辄数毫秒的变化速度而 言,变化速度是较慢了点,因此在音圈马达的机构中都会加入至少一弹片来加 速致动/复位的变化速度。请参阅图1,如日本特开第2006-201525号即揭露出有一^1竟头驱动装置.的 弹片la,其具有一外环圆周lla、三个自外环圆周lla的内壁延伸再连续弯折 化的支臂12a,及一设于外环圆周11a内且与支臂12a末端连接的内环圆周13a, 利用此弹片la的内环圆周13a固定于镜头驱动装置的镜头组件,及外环圆周 lla固定于承载座上,并通过弹片la的弹性力以达成音圈马达定位/复位的目 的。再如图2所示,如日本特开第2003-295033号也揭露有一4fe头驱动装置的 弹片lb,其揭示有两对称类呈C型的弧形弹臂llb及一环连接件12b,冲压 完成此弹片lb后,弧形弹臂llb各于一第一定位端部lllb弯曲延伸后再反折 弯曲延伸形成有一弹性臂112b,并于其末端形成有第二定位端部113b,而环 连接件12b则连接两弧形弹臂lib而将其定位。另,于安装时,两弧形弹臂 lib的第一定位端部lllb及第二定位端部113b分別定位于镜头组件及承载座 上,而环连接件12b则需经过一道切断程序切断后,才可使两弧形弹臂llb具 有提供音圈马达定位/复位的目的。然而,上述两件专利申请的弹片^皮4竟头组件带动并于垂直(轴向)方向移 动时,镜头组件易产生有微幅旋转,进而碰撞至弹片而使其有受损的情形,最 终可能使弹片失去所需的效用。其次,弹片经由冲压而成,但设计态样较复杂化时,如上述日本特开第 2006-201525号专利申请,其支臂呈现连续弯折的态样,提升对于冲压模具开 发设计的困难度、成本及成品良率等的问题。另夕卜,上述日本特开第2003-295033号专利案,其弹片经下料冲压完成后, 则再需经过一道切料的动作(即切断连接件),如此,却增加一道制程作业, 进而具有增加成本工时等的问题。另,请再参阅图3及图4,如日本特开第2008-026619号也揭露出一镜头 驱动装置,其上弹片91a被夹设于外壳93a及顶框座94a间,上弹片91a的外 环部911a整圏固定于外壳93a及顶框座94a间,而上弹片91a的内环部912a 整圈固定于镜头座96a上,以作为镜头座96a定位/复位的目的。下弹片92a 被夹设于底框座95a及镜头座96a间,通过一绝缘环片97a套设于镜头座96a 外并压住下弹片92a的外环部921a,使下弹片92a固定于底框座95a上,如此却使得下弹片92a的外环部921a与内环部922a都被夹住,没有可挠弹性的可 能性。此外,更重要的是,上弹片91a的腕部913a连接住内、外环部91 la、 912a, 并用以作为外环部911a与内环部912a相对移动时的可挠弹性区段,但此腕部 913a呈连续弯折的设计态样,故使得制作不易,且容易变形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能改善降低镜头致动 装置的动件产生微幅旋转的情形,以改善及降低碰撞至弹片件使其受损的问 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其所使用的弹片件整体设 计达成较为简单化的目的,以降低对于冲压模具开发设计的困难度、成本,以 及具有提升成品良率的功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其所使用的弹片件于 整体设计中,可减少多余一道的切料动作,以具有降低成本工时的功能。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 一固定件; 一动件,可相对该固定件移动的结合于该固定件中;以及至少一个弹片件,其 具有至少一个外架片、至少一个邻设于该外架片内的内架片及自该外架片的内 壁呈片状延伸以连接住该内架片的第 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该外架片上形成 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第 一定位部,及该内架片形成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定位 部,且该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相对于该外架片的第一定位部配置,使第一定位 部与第二定位部位于同一线性方向上,该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为相对配 置,且与第 一定位部作交错等距配置,该外架片的第 一定位部接触于该固定件, 及该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接触于该动件;其中,该动件相对该固定件移动,该 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朝远离该固定件方向移动,该第二定位部施加一弹性的回 复力于该动件。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经由弹片件于内架片和外架片上以对称方 式形成有两个第一定位部及两个第二定位部,并以同一线性方向进而接触定位 于动件及固定件上,如此,能降低动件产生微幅旋转的情形,以改善及降低碰撞至弹片件而使其受损的问题。其次,本技术经由外架片、内架片及呈片状延伸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 连接臂以构成弹片件,其整体设计态样达成具有较为简单化的目的,以降低对 于冲压模具开发设计的困难度、成本,以及具有提升成品良率的功效。再者,本技术的弹片件经下料冲压后即可制成,而能提供配设于动件 及固定件上,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减少了多余一道的切料动作,以 具有降低成本工时的功能。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 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 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镜头驱动装置的弹片的平面图2为现有的另一镜头驱动装置的弹片的立体图3为现有的又一镜头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4为现有的又一镜头驱动装置的弹片的立体图5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的立体图6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的俯视图7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弹片件的俯视图8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的弹片件挠性变形的示意图9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弹片件的平面图IO为本技术镜头致动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图11为本技术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件; 一动件,相对该固定件移动的结合于该固定件中;以及 至少一个弹片件,具有至少一个外架片、至少一个邻设于该外架片内的内架片及自该外架片的内壁呈片状延伸以连接住该内架片的第一连接 臂和第二连接臂,该外架片上形成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及该内架片上形成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二定位部,且该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相对于该外架片的第一定位部,使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位于同一线性方向上,该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为相对配置,且与第一定位部作交错等距配置,该外架片的第一定位部接触于该固定件,及该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接触于该动件; 其中,该动件相对该固定件移动,该内架片的第二定位部朝远离该固定件方向移动,该第二定位部施加一弹性的回复力于该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利德,黄博详,赖美玲,卓英吉,
申请(专利权)人:华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