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致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0276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应用于微型取像模块镜头的驱动,该镜头致动装置包括有:一镜头承载滑座、一第一中空磁石、一中空导磁片、一第二中空磁石及一空心线圈。中空导磁片具有第一结合面与第二结合面,第一结合面磁性结合于第一中空磁石,第二结合面磁性结合于第二中空磁石。空心线圈固定于该镜头承载滑座,并间隔一可滑动的间隙而配置于第一中空磁石、中空导磁片及第二中空磁石的内缘。其中,镜头承载滑座与该空心线圈形成一可动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镜头致动装置可以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有效运用小型磁石所散发的磁力线,以产生足够的电磁推力致动镜头移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尤指一种可应用于微型取像模块镜头 驱动的致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手持式装置配备取像模块的趋势日益普遍,伴随着产品市场对 手持式装置要求性能更好且体积更小的市场需求,取像模块面临着更高画质 与小型化的双重要求。针对取像画质的提高, 一方面是提高像素,手持式装置取像模块市场趋势由VGA等级的30万像素,逐渐提高到百万像素、两百 万、三百万像素,甚至朝更高等级的四百万、五百万像素发展。除了像素的 提升,取像的清晰度也更加受到关注,于是手持式装置取像模块也由定焦取 像功能朝向类似照相机的光学自动对焦功能、甚至是光学变焦功能发展。光学自动对焦功能的工作原理是依照取像标的物的不同远近距离,适度 地移动取像模块中的镜头,以使得取像标的物的光学影像得以准确地聚焦在 影像传感器上,以产生清晰的影像。目前在取像模块中一般较常见到的带动 镜头移动的致动方式有步进马达致动、压电致动以及音圈式线性致动等方 式。其中,音圈式线性致动具有操作快速,且直接作线性致动不需要高精度 螺杆传动的优点,在制造上较为容易,又具有可结合取像模块整体空间做电 磁场配置设计的弹性,相比之下具有縮小取像模块整体体积的机会。然而, 在縮小体积的同时,为了获得足够的致动力带动镜头移动,故更加需要良好 的磁路设计,使有限的磁力源能有效率地运用以产生足够的致动力。参考图1,其为现有的音圈马达磁路结构示意图。现有的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 VCM) 1的磁路部件由两个非环形磁铁111、 112、两个非环形 表面轭铁121、 122、及具有中央环壁的底轭铁13延音圈马达轴向方向所堆 栈组成。现有的音圈马达1的磁路部件提供一封闭磁路,用以产生磁力线15。 磁力线15由两个非环形磁铁lll、 112的上表面出发,经由两个非环形表面轭铁121、 122转向内环气隙14到达底轭铁13的中央环壁,再经由底轭铁 13的导引回到两个非环形磁铁111、 112的下表面。此种封闭磁路的设计利 用两个非环形表面轭铁121、 122作为两个非环形磁铁111、 112发散磁力线 15的导引,并达到磁力线15集中的效果以产生足够的致动力。前述的音圈马达1需使用轭铁将磁力线15引导至穿越线圈(图未示), 以达到致动的效果,然而,轭铁的配置会影响制造上的难度,同时,也限制 了其它元件的配置,在小型化上也有其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取像模块中镜头配置的空间限 制,以及镜头移动的特性需求,采用音圈式线性致动方式,提供有效率且适 于取像模块镜头致动的镜头致动装置,让搭配本技术的镜头致动装置的 取像模块,具有可小型化、操作速度快、静音、价格便宜等种种优点。本技术的镜头致动装置包括有 一镜头承载滑座; 一第一中空磁石; 一中空导磁片,具有一第一结合面与一第二结合面,该第一结合面磁性结合 于该第一中空磁石; 一第二中空磁石,磁性结合于该中空导磁片的第二结合 面,其中该第一中空磁石与该第二中空磁石以相同极性磁性结合于该中空导 磁片的该第一结合面与该第二结合面;及一空心线圈,固定于该镜头承载滑 座,并间隔一可滑动的间隙而配置于该第一中空磁石、该中空导磁片及该第 二中空磁石的内缘,该镜头承载滑座与该空心线圈构成一可动部件。由此,中空导磁片吸纳第一中空磁石与第二中空磁石所散发的磁力线, 并使磁力线穿越空心线圈,而与该空心线圈导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相互作用, 以产生一电磁推力致动该可动部件。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其包括有 一镜头承载滑座; 一中空磁石; 一第一中空导磁片,磁性结合于该中空磁石的第一磁极面;及 一空心线圈,固定于该镜头承载滑座,并间隔一可滑动的间隙而配置于该中 空磁石与该中空导磁片的内缘,其中该镜头承载滑座与该空心线圈构成一可 动部件。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的镜头致动装置可以在非 常有限的空间内,有效运用小型磁石所散发的磁力线,以产生足够的电磁推力致动镜头移动。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 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 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音圈马达磁路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镜头致动装置磁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镜头致动装置磁路结构示意图;及 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镜头致动装置磁路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音圈马达l非环形表面轭铁121、 122 气隙14镜头致动装置2、 2a、 2b 中空磁石22、 24 空心线圈25 底座27非环形磁铁lll、 112底轭铁13磁力线15镜头承载滑座21中空导磁片23、 29固定轴26磁力线pl具体实施方式i冃i考图2,其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镜头致动装置磁路结构示意 图。本技术的镜头致动装置2包括有 一镜头承载滑座21、 一第一中空 磁石22、 一中空导磁片23、 一第二中空磁石24、 一空心线圈25、至少一个 固定轴26及一底座27。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轴26连接于底座27与镜头 承载滑座21之间。其中所述固定轴之一为导磁材料。而空心线圈25固定于 该镜头承载滑座21,同时镜头承载滑座21设置有一镜头(图未示)作取像 之用。中空导磁片23具有一第一结合面与一第二结合面,以第一结合面磁 性结合于该第一中空磁石22,以第二结合面磁性结合于该第二中空磁石24。 空心线圈25间隔一可滑动的间隙(图未示)配置于该第一中空磁石22、 该中空导磁片23及该第二中空磁石24磁性结合的内缘。其中,镜头承载滑座21与空心线圈25形成一可动部件。而第一中空磁石22、中空导磁片23 及第二中空磁石24固定于该底座27,构成一非可动部件。再次参考图2,第一中空磁石22与第二中空磁石24以相同极性磁性结 合于中空导磁片23,中空导磁片23吸纳第一中空磁石22与第二中空磁石 24所散发的磁力线pl、 p2,并导引磁力线pl、 穿越空心线圈25,让磁 力线pl、 p2与该空心线圈25导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相互作用,以产生一电磁 推力致动该可动部件。由于第一中空磁石22与第二中空磁石24以相同极性磁性结合于中空导 磁片23,因此所散发的磁力线pl、 p2会形成相斥作用,而不会相互影响, 同时磁力线pl、 p2会被中空导磁片23所吸纳集中。磁力线pl、 p2分别从 第一中空磁石22的N极上表面与第二中空磁石24的N极下表面出发,经 由中空导磁片23的导引,而转向可滑动的间隙所形成的气隙,磁力线pl、 透过气隙并穿越空心线圈25,再分别回到第一中空磁石22的S极下表面与 第二中空磁石24的S极上表面,而形成两个封闭磁路。磁力线pl、 p2穿越 空心线圈25时,会与空心线圈25导电后所产生的电磁场相互作用,进而产 生电磁推力。本技术通过中空导磁片23将两个中空磁石22、 24所发散出来的磁 力线一、p2进行收纳集中,并将所收纳集中的磁力线pl、 p2导引并有效的 穿越空心线圈25,让两个中空磁石22、 24所发散出来的磁力线pl、 p2不致 泄漏,而有效率地获得足够的致动力带动镜头移动。同时,通过第一中空磁石2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镜头承载滑座;    一第一中空磁石;    一中空导磁片,具有一第一结合面与一第二结合面,该第一结合面磁性结合于该第一中空磁石;    一第二中空磁石,磁性结合于该中空导磁片的第二结合面,其中该第一中空磁石与该第二中空磁石以相同极性磁性结合于该中空导磁片的该第一结合面与该第二结合面;及    一空心线圈,固定于该镜头承载滑座,并间隔一可滑动的间隙而配置于该第一中空磁石、该中空导磁片及该第二中空磁石的内缘,该镜头承载滑座与该空心线圈构成一可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利德赖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华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