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永裕专利>正文

发光腕力训练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840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发光腕力训练球,包括:中空状上下壳体对应组合形成空间,上壳体顶端设开口;外环置于下壳体顶缘,两端设连接座及孔,连接座内设轴孔;磁性组件结合外环连接座上;旋转球体容置上下壳体间的空间,两侧设转轴,局部自上壳体开口露出,供通过外力启动球体旋转;转轴穿入连接座轴孔及孔内;发光控制电路板穿套旋转球体转轴,与旋转球体同步旋转;发光组件设于旋转球体表面,连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接受发光控制电路板驱动控制发光;线圈座结合于旋转球体内部,其设线圈连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其内设孔供磁性组件穿入,磁性组件与线圈同轴和同平面配置,线圈随旋转球体转动而环绕磁性组件旋转,产生感应电力供给发光控制电路;具有较佳发电发光功效。(*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腕力训练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效磁场发电与点亮发 光组件,能够旋转发电的发光腕力训练球
技术介绍
腕力训练器广泛使用于腕力锻炼场合,特别是针对个人双手腕肌肉的训练或复健,有着显著的运动及治疗效果,如中国台湾专利新型第135058号专 利案及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5800311号案分别显示了在典型现有腕力旋转运动为 主的腕力训练球中,加上发电及发光二极管(LED)组件的结构与技术,通过拉 绳缠绕旋转球体方式来启动腕力球旋转,让分置于壳体套环的磁铁与旋转球 体的感应线圈间进行面对面的磁力线切割与感应,以产生电力点亮发光二极 管组件,从而形成腕力训练球表面装饰及附加功能。但上述现有的腕力训练球加设发电与发亮组件的结构与技术中,该磁铁与 感应线圈间的磁力线切割与磁、电感应方式,存在有磁隙大且高漏磁的问题, 即在磁、电感应过程中,磁阻相对增大,高漏磁且磁通密度相对变小,而产 生感应电力不足的现象,在旋转球体处于低转速时,点亮发光二极管的效果 不佳,需要借助提高旋转球体的速转来稍加弥补该发电电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在其它的相关在先专利技术文献方面,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公告 号第580942号"发光腕力球"新型专利案,其结构类似于中国台湾专利新型 第135058号专利案及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5800311号案,但所不同之处,即该磁 性组件必需于表面设有数个交错相邻的正、负扇区(即数个N、 S不同极性), 再利用滑环及电刷的延伸片对应磁性组件的数个交错相邻的正、负扇区结构, 以借助滑环及电刷对应排列,连接线圈及发光二极管,从而产生电力点亮发 光二极管;同样地,此种结构也存在相同的磁隙大、磁阻大及高漏磁等发电 及点亮发光二极管效果不佳的问题,并且,使用多交错相邻的正、负扇区的 磁性组件以及结构复杂的滑环与电刷,在组装制造或维修上形成困难,致使 制造与维修成本偏高,不利产业利用,同时,滑环与电刷、内支撑环在旋转球的旋转操作过程中,将产生摩擦阻力、大量噪音与组件磨损损坏的现象,大幅降低该发光腕力球的操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发 光腕力训练球,其包括上下壳体、外环、旋转球体、磁性组件、发光控制电 路板、发光组件及线圈座;上壳体及下壳体相互组合而包覆外环及旋转球体, 旋转球体两端枢接外环,磁性组件结合外环一端,发光控制电路板及线圈座 结合于旋转球体内侧,线圈座内缘形成一孔供磁性组件穿入纳置,发光组件 分设于旋转球体周缘并连接发光控制电路板,旋转球体经外力启动旋转,通 过线圈座的线圈与磁性组件间产生感应电力给发光控制电路板,由发光控制 电路板控制各发光组件发光点亮,.具有较佳发电、发光功效;结构合理,组 装和维修成本低,磁性组件与线圈座间的磁电感应结构,不产生摩擦力,减 小组件摩损,大幅降低运转噪音,提升发光腕力球产业利用价值。 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壳体及下壳体, 为中空状,上壳体及下壳体对应组合,并于上壳体与下壳体内形成一纳置空 间,上壳体顶端设有一开口; 一外环,置于下壳体的顶缘,且外环于两端分 别设有一连接座及孔,连接座内设有一轴孔; 一磁性组件,结合于外环的连 接座上; 一旋转球体,容置于上壳体及下壳体间所形成的纳置空间,且两侧 分别设有一转轴,旋转球体局部自上壳体的开口露出,以通过外力启动球体 旋转,该转轴分别穿入连接座的轴孔及孔内; 一发光控制电路板,能够转换 电源及控制发光,穿套旋转球体的一转轴,并结合固定于旋转球体一侧内部, 与旋转球体同步旋转;多个发光组件,各发光组件设置于旋转球体表面,并 连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受发光控制电路板的驱动控制发光; 一线圈座,结 合于旋转球体的一侧内部,该线圈座内缘外围设有至少一对线圈,各线圈连 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该线圈座内线形成一孔,该孔供磁性组件穿入容置, 使该磁性组件与线圈呈同轴和同平面的配置,令各线圈随旋转球体转动而环 绕磁性组件旋转,并产生感应电力供给发光控制电路。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上壳体下端周缘设有一对槽。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上壳体顶端设有一开口。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下壳体上缘外围设有一对耳。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外环的连接座一端设有一结合部。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外环的结合部末端设有多个弹性止挡片。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磁性组件内部设有一孔。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磁性组件为磁铁环。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旋转球体的一转轴上设有一凹槽。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凹槽上扣接一 C字形扣环。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旋转球体的一侧内部设有多个固定座。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旋转球体的各固定座上设有一螺孔。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旋转球体的表面至少设有一沟槽。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电旋转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贯穿长孔。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线圈座的周缘设有多个固定孔。 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线圈座的内缘外围设有至少一对线圈固定 柱,供线圈结合。前述的发光腕力训练球,其中线圈座的各线圈固定柱上各设有一固定孔。 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的有益效果,其包括一上壳体、下壳体、外 环、旋转球体、磁性组件、发光控制电路板、多个发光组件及线圈座;该上壳体及下壳体相互组合,用于包覆外环及旋转球体容置于两者内部,上壳体 顶端设有一开口使旋转球体的局部露出,且该旋转球体两端枢接于外环,磁 性组件结合于外环一端,发光控制电路板及线圈座结合于旋转球体内侧,线 圈座内缘形成一孔,供磁性组件穿入纳置,且线圈座内设有至少一对线圈, 发光组件分设于旋转球体周缘并连接该发光控制电路板,以在旋转球体经由 外力启动旋转,通过线圈座的线圈与磁性组件间产生感应电力给发光控制电 路板,由发光控制电路板控制各发光组件发光点亮,构成一具有较佳发电、 发光功效的腕力训练球结构。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的功效,是在于利用同一平面及同心轴的低 磁隙、低磁阻与高磁通密度的高效率发电与发光的结构,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效能提升,并且,该外环、旋转球体、磁性组件、线圈座、发光控制电路板6及多个发光组件精简组件组合,大幅降低发光腕力球的组装或维修成本,且 在旋转球体旋转操作过程中,该磁性组件与线圈座间的磁电感应结构,不会 产生任何摩擦力,组件摩损,大幅降低运转噪音,进而提升发光腕力球的产 业利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外观图。图2为图1所示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旋转球体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图4为图3所示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5为图3所示的B-B面剖视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应用例图。图7为本技术旋转球体方足转及发光组件发光状态剖视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发光腕力训练球第二实施例图。图9为本技术发光组件结合于线圈座各线圈固定柱的局部立体结构 分解图。图中主要组件标号说明100腕力训练球、IO上壳体、ll开口、 12槽、 13槽、20下壳体、21耳、22耳、211螺栓、221螺栓、30外环、31连接座、 311轴孔、312结合部、313弹性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腕力训练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壳体及下壳体,为中空状,上壳体及下壳体对应组合,并于上壳体与下壳体内形成一纳置空间,上壳体顶端设有一开口; 一外环,置于下壳体的顶缘,且外环于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座及孔,连接座内设有一轴 孔; 一磁性组件,结合于外环的连接座上; 一旋转球体,容置于上壳体及下壳体间所形成的纳置空间,且两侧分别设有一转轴,旋转球体局部自上壳体的开口露出,以通过外力启动球体旋转,该转轴分别穿入连接座的轴孔及孔内; 一发光控制电路 板,能够转换电源及控制发光,穿套旋转球体的一转轴,并结合固定于旋转球体一侧内部,与旋转球体同步旋转; 多个发光组件,各发光组件设置于旋转球体表面,并连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受发光控制电路板的驱动控制发光; 一线圈座,结合于旋转球体 的一侧内部,该线圈座内缘外围设有至少一对线圈,各线圈连接至发光控制电路板,该线圈座内线形成一孔,该孔供磁性组件穿入容置,使该磁性组件与线圈呈同轴和同平面的配置,令各线圈随旋转球体转动而环绕磁性组件旋转,并产生感应电力供给发光控制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永裕林明洪庄培松
申请(专利权)人:庄永裕林明洪庄培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