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多功能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943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多功能轮椅,包括一对平行的主框架,两框架后侧通过可分离的背支架、前侧通过循着沿纵向延伸的可折叠中铰链的足平板彼此连接。大轮和座位平板则可分离地耦接至主框架。座位平板靠杠杆操作改变高度。在大轮拆下和背支架解开后,轮椅能够非常靠近躺在床上的使用者。当大轮拆下时,轮椅可以通过一般大小的门。通过折叠足平板,主框架可以彼此紧靠而容易搬运。(*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多功能轮椅,特别是轮椅操作性及移动性方面的改进。在以下描述中,术语“使用者”是指一人,例如病患者、老人或身残者,需要使用轮椅在两远距离点间移动。另外,术语“纵向”是指轮椅上由前向后延伸的水平方向,而术语“侧向”是指垂直于纵向的水平方向。传统轮椅包括一对主框架,并在侧向上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横向柱间隔开。轮椅的背面则以一横跨主框架直立杆段的背垫所封闭。一对大轮则耦接至主框架的两侧面。一对脚轮亦在相应的大轮前侧耦接至主框架。一对向前的足板则以相邻的排置方式缚接于主框架的前侧底端。为了移动轮椅,使用者可以通过缚接于大轮的推动轮缘使大轮转动。另一种方式则为,协助者可以通过缚接于背垫的握把推动大轮。无论在任一种情况下,相对固定联接的轮椅构造以及大轮的存在都会在轮椅的实际操作中造成不便。首先,由于横跨两主框架横向柱的存在,很难将轮椅尽可能地靠近躺在床上的使用者位置。因此,为了在轮椅和床间移动使用者,需要两个以上的协助者以人工方式搬运使用者。此种人力移动方式不仅对协助者较费力气,亦会由于使用者的身体状况造成使用者较多的生理疼痛。其次,由于从主框架侧向凸出的两个大轮的存在,轮椅只能通过经特殊设计其宽度允许其通过的盥洗门或浴室间。同样地,使用者需要两个以上协助者的帮忙。由于相对固定连接的构造以及各种配件,例如足板的存在,使得轮椅变得十分笨重。如此笨重的构造则会造成轮椅搬运上的困难。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目的在于使轮椅能够非常趋近于躺在床上的使用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使轮椅即使对尺寸上未针对轮椅做特殊设计的一般门仍能自由通行。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搬运的轮椅。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轮椅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一对主框架,在侧向方向上则延伸一背支架,用以在主框架上端可分离地连接主框架。上举单元包括一对轴向转动并靠各自主框架支撑的上举轴,以及一对耦接各自上举轴并使上举轴能够人力转动的可延伸的上举臂。座位单元包括由上举轴可分离地悬吊的座位平板。一对大轮可分离地耦接至各自的主框架。足单元耦接至主框架的前下端并且包括一对沿着纵向方向伸展的中铰链接合的足平板,以及一对脚轮单元耦接至主框架的后下端,并且每个均包括脚轮以及用以将脚轮自地面举起的起重杆。本专利技术的轮椅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因此能够非常趋近于躺在床上的使用者,并能够通过各种正常大小特别是正常宽度的门,而且由于其可折叠,因此便于搬运,此外,由于采用杠杆操作的上举单元,因此无需耗费太多人力便可将使用者从床上举起,从而大大地方便了使用者操作。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折叠轮椅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可折叠轮椅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轮椅所采用的上举臂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为图3所示上举臂的局部剖侧视图;图5为图3所示上举单元所采用的锁定机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6为可折叠轮椅的顶视图;图7为可折叠轮椅的局部前视图;图8为图1所示轮椅所采用的大轮单元的放大侧视图;图9为图1所示轮椅上用以将轮缘轴固定于下框架的锁定单元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0为锁定单元操作时的放大侧视图;图11为图1所示轮椅所采用的脚轮单元的放大侧视图;图12为可折叠轮椅在部分卸装状态下的透视图;以及图13为可折叠轮椅在完全折叠状态下的透视图。图1至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可折叠轮椅的基本实施例。轮椅的主要组件包括一对沿着纵向方向伸展的主框架1,一个在主框架1的上后端可分离地耦接的背支架6,一个包括座位平板21的座位单元2,一个可分离地从主框架1悬吊座位平板21的上举单元3,一对可分离地将大轮43耦接至主框架1的大轮单元4,一个耦接至主框架1下前端的可折叠足单元7,以及一对耦接至主框架1下后端的脚轮单元8。如图2所示,每一主框架1是由水平上框架11、水平下框架12以及垂直前框架13彼此连成一体所构成的。主框架1的后侧则敞开着。这种主框架1后侧敞开结构对于轮椅靠近使用者躺的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上框架11在接近后端处具有扶手架14以及大轮单元4用的上部锁定器15。另在后端处,上框架11具有背支撑架17。上举单元3包括一对上举轴31,上举轴31均与主框架1的相应上框架11平行延伸。特别是每一上举轴31通过数个松套在上框架11的轴套32,靠着相应的上框架11所支撑。换言之,上举轴31可以绕着上框架11的轴线转动。在前端处,每一上举轴31与上举臂33沿径向连接而结合。上举臂3 3具有套筒式可延伸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用以根据使用条件自由调整其长度。特别是上举臂33是由内管331以及可滑动地套在内管331上的外管332所组成。内管331在接近其近端处具有径向突起物333而外管则具有纵向滑动沟槽334,可容纳内管331上的径向突起物滑动。于是,内管331可以从外管332插入或抽出,用以自由调整整个举臂33的长度。外管332于其近端通过通用耦接器311连接至上举轴。上举臂33更具有一个锁定机构,如图5所示,以便任意固定上举臂33为一选定长度。此锁定机构包括一个沿内管331直径方向延伸的贯穿孔335。贯穿孔335的一端藉由通过螺纹安装的弹簧座336所密封。贯穿孔335的另一端则维持敞开,但具有内突缘。贯穿孔335内装设有一锁定球338,并且藉由压缩弹簧337压至敞开端。锁定球338的直径设计成小于贯穿孔335但大于凸缘敞开端直径的尺寸,因此,当不加外力时,部分锁定球338向外突出。当内管331插入外管332时,锁定球338与外管332的内壁产生压力接触。压缩弹簧337的设计,应使得其禁止自由相对滑动但是允许两管331和332之间的受力相对滑动。结果上举臂33可以随意地固定为任何选定的长度,并且仅需手动地移动两管331和332克服弹簧力的阻力,即可轻易地改变长度。如图2和图6所示,座位单元2包括一个最好具有中心开口的平坦的座位平板21。在座位平板21的四个角落上利用悬吊带22连接至上举单元3的上举轴31。每一悬吊带22具有中间扣23,使得能够藉由解开扣23将座位平板21脱离上举单元3。可调整系统应使得当座位平板21置于其较低位置而无需靠上举单元3上举时,座位平板21应该位于一般西式马桶的高度。每个大轮单元4包括一个轮缘轴41(参考图8)。轮缘轴41在中间处具有向前延伸以便承载大轮43的轮架42。在轮缘轴41的下端则具有向前延伸的锁定插销45。而在轮缘轴41的上端处,则藉着上部锁定器15的协助,可分离地耦接至主框架1的上框架11的后端。轮椅更具有如图9和图10所示的锁定单元,用来将轮缘轴41与下框架12紧密接合。托架46固定在接近轮缘轴41下端处,并且向后延伸。操作杆47于枢轴P处可摆动地装于托架46上,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U形钩线48。挂钩49则固定在接近具有接孔121的下框架12的后端处。为了将轮缘轴41和下框架12连接,首先将轮缘轴41上的锁定插销45插入下框架12的接孔121中。如图9所示,接着,将钩线48的末梢端带接至挂钩49而操作杆47手动向下转动,如图10所示。由于钩线48的应变弹力,轮缘轴41被紧密带接至下框架12。当每一轮缘轴41解开其上下端时,即可和大轮43一起与其相关的主框架1脱离。在每个主框架1中,最好将扶手5于其后端枢接在上框架11的扶手架1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多功能轮椅,具有一对各在轮椅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1),一对各包括一个大轮(43)、可分离地耦接至所述主框架之一上的大轮单元(4),一耦接至所述主框架前下端的足单元(7),以及一对耦接至所述主框架的后下端并各包括一脚轮(81)的脚轮单元(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于其后上端,借助于沿所述轮椅侧向方向延伸的一可摇摆式背支架(6)可分离地连接在一起;所述主框架与一上举单元(3)结合,所述上举单元包括一对绕各自主框架轴向转动的上举轴(31),以及一对耦 接至上述各个上举轴用以人工转动的套筒式可延伸上举臂(33);所述上举单元与一座位单元(2)结合,所述座位单元包括一座位平板(21),靠所述上举轴(31)可分离地悬吊,其结构形式使得所述上举轴的转动造成所述座位平板的垂直位移;所述足单 元(7)包括一对足平板(72),沿着在纵向方向延伸的中铰链(74)接合在一起;以及每一脚轮单元(8)与一起重杆结合,用来以人力将上述脚轮(81)从地面举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二良
申请(专利权)人:雷巴协维克马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