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可吸收金属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2682 阅读:3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椎间融合器,该融合器由高纯度镁或镁合金制成,高纯度镁纯度≥99.9%,镁合金中镁的质量含量10%-100%,合金元素总含量0-90%,其余杂质成分≤5%;所述的合金元素包括Zn、Ca、Mn、Fe、Al、稀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体内可逐步降解吸收,且弹性模量与骨相近,弥补了钛合金材料等的应力遮挡效应导致的融合器下沉,椎间支撑高度丢失的弊病。相比于永久性植入的PEEK融合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体内降解的过程中,可促进骨修复,使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得到良好的配合,同时维持支撑高度,实现椎间骨性愈合,不留异物,避免二次取出,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医疗
的融合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骨支撑用的(维 持椎部高度及稳定性)体内可吸收的金属型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椎间融合作为一种处理脊柱疾病、创伤的治疗方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是指在椎 体间隙切除椎间盘结构,刮除上下软骨终板,在两椎体间负重力线前方加入融合器承载各 种融合材料。由于椎间融合重建了脊柱的前、中柱,大大提高了脊柱退行性病变、创伤的治 疗效果,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运用。椎间融合器最大的特点在于支撑的效果,最早使用 的椎间融合器主要为自体髂骨制成,常因强度不足而塌陷,导致椎间高度的丢失;1979年 Bagby将一不锈钢中空带孔柱状体(内填塞减压时切除的骨碎片)代替髂骨块,用于马的 颈椎椎间融合术,意味着不锈钢融合器的出现;1983年Bagby与Kuslich合作,将钛合金的 融合器用于人的腰椎椎间融合。临床第二代使用最多的融合器为钛或钛合金或镍钛形状记 忆合金制成,由于其弹性模量约为llOGPa,与人骨的弹性模量(3-30GI^随机值)不匹配, 将使位于融合器中央的植骨颗粒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之间产生应力遮挡效应,缺少压应力 刺激的植骨颗粒成骨缓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由高纯度镁或镁合金制成,高纯度镁纯度≥99.9%,镁合金中镁的质量含量10%-100%,合金元素总含量0-90%,其余杂质成分≤5%;所述的合金元素包括Zn、Ca、Mn、Fe、Al、稀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融合器表面涂覆有类骨磷灰石或者聚合物高分子涂层;所述融合器在体内降解的过程中,能促进骨修复,使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得到良好的配合,同时维持支撑高度,实现椎间骨性愈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楠张小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奥芮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