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插接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49819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插接连接器,在介电体(14)的位于插入侧端(12)或位于与该插入侧端(12)距离一定距离的位置处配置用于内导体部(12)的槽道(24)。所述同轴插接连接器的实现方式是:槽道(24)的径向直径朝插入侧端(22)方向从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逐渐减小到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内导体部(12)具有至少一第一直径(34)和一第二直径(36),第二直径(36)比第一直径(34)小,而且第二直径(36)比介电体(14)的槽道(24)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小。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被选择为使得内导体部(12)配合在槽道(24)的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内,同时,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比槽道(24)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大,使得在内导体部(12)的外侧于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与第二直径(36)的连接处形成肩部(38),肩部(38)沿轴线方向配置在内导体部(12)的外侧,使得当内导体部(12)的肩部(38)抵顶于介电体(14)的槽道(24)的径向直径(30,32)的逐渐减小部时,内导体部(12)位于外导体部(10)内的预定轴向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插接连接器(coaxial plug connector),特别涉及一种同轴 插头或同轴插座,该同轴插接连接器包括外导体部、内导体部、将内导体部保持在外导体部 内的轴向预定位置处并将内导体部保持为与外导体部同轴的介电体、以及用于将内导体部 和外导体部分别电性地和机械地插入连接到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内导体部和外导体 部的插入侧端,其中,所述介电体具有轴向槽道,所述轴向槽道具有预定的第一径向直径, 所述内导体部配置在所述轴向槽道内。
技术介绍
在这种类型的同轴插接连接器中,为了组装同轴插接连接器,常常将内导体部轴 向地推到介电体的槽道中,直到内导体部到达轴向预定位置。在该轴向预定位置处,同轴插 接连接器在插入侧端具有恰当的连接尺寸。然而,在用太大的轴向力将内导体部推入时,可 能会发生内导体部被推动超出轴向预定位置的情况。这样,同轴插接连接器被损坏,而且也 不能再经由该同轴插接连接器来无故障地传输HF信号。另外,在将具有不恰当尺寸的同轴 插接连接器插入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中时,所述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也会被损坏。结 果也是很差地传输HF信号。US 2003/0176104A1公开了一种具有塑料外壳的同轴插接连接器,该同轴插接连 接器符合SMB接头的FAKRA(FachkreisAutomobiltechnik,汽车技术专家小组)标准化体 系其中设置有塑料外壳,用于保持并保护该插接连接器,定位该插接连接器,用于将该插 接连接器与另一个具有塑料外壳的插接连接器插接在一起。外壳还具有机械编码,以使得 只有相匹配的外壳才能够相互插入。同轴插接连接器的此类塑料外壳也被称为FAKRA外壳,在汽车
中用于数 据传输线缆。此类数据传输线缆一般是同轴线缆或基于导电体的类似线缆。在2004年 10月版的DIN标准72594-1中对此类FAKRA外壳的接口部内的物理尺寸做出了规定,接口 部即该外壳的为了使两个塑料外壳之间产生机械连接而与相配的连接器相互作用的轴段 (axial section)。上述DIN标准72594-1中的名为“道路车辆-50欧姆-高频接口 (50 Ω 射频接口)_第一部分尺寸与电性要求”的部分限定了用于道路车辆的高频应用中的具有 50欧姆阻抗的接口(50Ω射频接口)的插头和插座,以确保对汽车的通讯以及汽车对外的 通讯。上述部分规定了尺寸、电性要求以及特点,并确保其可更换性。所有知名的汽车制造 商均遵循该标准。该标准的内容由(德国)汽车技术专家小组(FAKRA)制定。DIN标准化协会中的FAKRA小组代表汽车领域的地区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标准 化利益。FAKRA的任务领域包括制定所有关于根据DIN 70010标准生产的道路车辆(耕种 用牵引机除外)的兼容性、可更换性及安全性标准,其中道路车辆的驱动装置可以是内燃 机、电动马达或混合驱动装置。FAKRA还制定了上述道路车辆(公共车辆、消防车及救护车 除外)的构造(bodywork)标准,另外还负责制定前述车辆整体装配与构造的标准,还有货 物集装箱(ISO-集装箱)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车辆制造的合理化及质量保障,并促进车辆的环境友好性。另外,标准的制定还有利于提高车辆安全性和运输的安全性,符 合技术和科学的现状,对生产者及消费者均有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改善上述类型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组装可靠性。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上述类型的同轴插接连接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上述类 型的同轴插接连接器中,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介电体的位于插入侧端或位于与插入侧端距离一 定距离的位置处,将用于内导体部的槽道构造为使得槽道的径向直径朝插入侧端方向从第 一预定径向直径逐渐减小到第二预定径向直径,其中,内导体部至少具有一第一直径和一 第二直径,第二直径比第一直径小,而且第二直径比介电体的槽道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小, 内导体部的第一直径被选择为使得内导体部配合在槽道的第一预定径向直径内,同时,内 导体部的第一直径比槽道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大,使得在内导体部的外侧于内导体部的第 一直径与内导体部的第二直径的连接处形成肩部,其中,肩部沿轴线方向配置在内导体部 的外侧,使得当内导体部的肩部抵顶于介电体的槽道的径向直径的逐渐减小部时,内导体 部位于外导体部内的预定轴向位置。该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内导体部受到保护,不会被沿轴线方向推出去,组装同轴 插接连接器时,这项保护功能能够抵抗大的轴向力。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方式描述如下。此外,在内导体部的外侧上设置至少一个凸部,在介电体的面向槽道的内侧配置 和构造至少一个凹部,使得当内导体部被轴向地推入介电体的槽道而到达预定位置时,内 导体部上的凸部与介电体上的凹部相互锁定,由此可以实现将内导体部轴向地正确定位的 额外功能。合适地,肩部在内导体部的外侧沿着周向延伸过内导体部的整个外周长。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同轴插接连接器还包括编码外壳,编码外壳的接口区内的物 理尺寸符合50 Ω射频接口的FAKRA标准化体系。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其中内导体部 被轴向地插入介电体而到达第一轴向位置;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其中内导体部被轴向地插入介电体而到达第二轴向位置;图3示出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 图,其中内导体部被轴向地插入介电体而到达第三轴向位置,内导体部外侧上的锁定凸块 (Iug)锁定到介电体内侧的凹部中;图4示出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其中内导体部被轴向地插入介电体而到达第四轴向位置,形成于内导体部的外侧上的肩部 抵顶于介电体的直径逐渐减小的部位。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图4所示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包括外导体部10、内导体部12、 介电体14、卷曲套(crimp sleeve) 16、编码外壳18及次级保险部件(secondary securing device) 20。同轴插接连接器具有插入侧端22,该插入侧端22被构造成用于将内导体部12 和外导体部10分别与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未示出)的内导体部与外导体部电性地和 机械地连接。介电体14中配置有轴向槽道24,可将内导体部12经由该轴向槽道24轴向地插入 介电体14的背离插入侧端22的一端。内导体部12的外侧上形成有多个锁定凸块26形式 的凸部,在介电体14的朝向槽道24的内侧形成并配置有相应的凹部28,使得当内导体部位 于相对于外导体部的预定轴向位置时,锁定凸块26锁定到凹部28中。在该预定轴向位置 处,内导体部12延伸到插入侧端22,从而达到预定的连接尺寸。在组装同轴插接连接器时, 将内导体部12从背离插入侧端22的一端轴向地推入介电体14,直到感觉到并听到锁定凸 块26锁定到凹部28中。介电体的槽道24具有第一径向内径30,第一径向内径30在插入侧端22处逐渐减 小到较小的第二径向内径32。另外,内导体部12还具有逐渐减小到较小的第二外径36的 第一外径34,从而在内导体部12的外侧形成肩部38。内导体部12的第一外径34被构造 成大于槽道24的第二径向内径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插接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同轴插头或同轴插座,其包括外导体部(10)、内导体部(12)、将所述内导体部(12)保持在所述外导体部(10)内的轴向预定位置处并使所述内导体部(12)与所述外导体部(10)同轴的介电体(14)、以及插入侧端(22),所述插入侧端(22)用于将所述内导体部(12)和所述外导体部(10)分别与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电性地和机械地插接,其中,所述介电体(14)具有轴向槽道(24),所述槽道(24)具有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所述内导体部(12)配置于所述槽道内,所述同轴插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介电体(14)的位于插入侧端(22)或位于与该插入侧端(22)距离一定距离的位置处,将用于所述内导体部(12)的槽道(24)构造为使得所述槽道(24)的径向直径朝所述插入侧端(22)方向从所述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逐渐减小到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其中,所述内导体部(12)至少具有一第一直径(34)和一第二直径(36),所述第二直径(36)比所述第一直径(34)小,而且所述第二直径(36)比所述介电体(14)的槽道(24)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小,所述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被选择为使得所述内导体部(12)配合在所述槽道(24)的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内,同时,所述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比所述槽道(24)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大,使得在所述内导体部(12)的外侧于所述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与所述内导体部(12)的第二直径(36)的连接处形成肩部(38),其中,所述肩部(38)沿轴线方向配置在所述内导体部(12)的外侧,使得当所述内导体部(12)的肩部(38)抵顶于所述介电体(14)的槽道(24)的径向直径(30,32)的逐渐减小部时,所述内导体部(12)位于所述外导体部(10)内的预定轴向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DE 2007-12-12 202007017309.1一种同轴插接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同轴插头或同轴插座,其包括外导体部(10)、内导体部(12)、将所述内导体部(12)保持在所述外导体部(10)内的轴向预定位置处并使所述内导体部(12)与所述外导体部(10)同轴的介电体(14)、以及插入侧端(22),所述插入侧端(22)用于将所述内导体部(12)和所述外导体部(10)分别与相配的同轴插接连接器的内导体部和外导体部电性地和机械地插接,其中,所述介电体(14)具有轴向槽道(24),所述槽道(24)具有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所述内导体部(12)配置于所述槽道内,所述同轴插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介电体(14)的位于插入侧端(22)或位于与该插入侧端(22)距离一定距离的位置处,将用于所述内导体部(12)的槽道(24)构造为使得所述槽道(24)的径向直径朝所述插入侧端(22)方向从所述第一预定径向直径(30)逐渐减小到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其中,所述内导体部(12)至少具有一第一直径(34)和一第二直径(36),所述第二直径(36)比所述第一直径(34)小,而且所述第二直径(36)比所述介电体(14)的槽道(24)的第二预定径向直径(32)小,所述内导体部(12)的第一直径(34)被选择为使得所述内导体部(12)配合在所述槽道(2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威海姆布莱克波恩马丁泽豪瑟
申请(专利权)人: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