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部件、喷墨头结构体、以及喷墨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37115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从一主面贯通至另一主面的流路的流路部件。该流路以从一主面侧朝向另一主面侧扩径的方式形成,在其内表面具有与另一主面大致平行且向另一主面侧露出的平行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路部件、喷墨头结构体、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记录纸上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构,例如使用喷墨方式的记录装置。近 些年来,要求图像输出的高精度化和印字密度的高密度化。在搭载于喷墨方式的记录装置 上的喷墨头结构体中,作为使墨滴朝向记录纸喷出、飞翔的加压机构,已知有利用发热电阻 体发出的热能的机构、或利用压电元件的变形的机构、还有利用伴随电磁波的照射而产生 的热的机构等。喷墨头结构体通常具有从墨液罐朝向加压机构引导墨液的流路部件。以往的流路部件的一例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75607号公报公开。在制作例如日本特开2003-175607号公报所公开的流路部件时,在烧成成形体后 得到的流路部件中,出口侧开口的尺寸精度有较低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从第一主面贯通至第二主面的流路的流路部件, 所述流路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二主面侧的开口径比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一主 面侧的开口径大,所述流路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主面大致平行且向所述第二主面侧露 出的平行部。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墨头结构体,其具有配置于所述流路部件的所述第二主 面侧、且以对经由所述流路部件供给的墨液进行加压的方式构成的加压机构;以使加压后 的墨液喷出的方式构成的墨液喷出口。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喷墨头结构体;以收容向所述流路 部件的所述流路供给的墨液的方式构成的墨液罐;以与所述墨液喷出口对置而输送记录媒 体的方式构成的输送机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的俯视图。图2(a)是图1所示的流路部件的剖面图,(b)及(c)是(a)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3(a)、(b)是图1所示的流路部件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4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的简要剖面图。图5是表示流路部件的槽变形量的测定方法的俯视图。图6(a)是具有图1所示的流路部件的喷墨头结构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a)的 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是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图8 (a)是图7所示的喷墨头结构体的X-X线剖面图,(b)将图8(a)的一部分放 大表示。图9是对具有喷墨头结构体的喷墨盒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简要立体图。图10表示具有图9所示的喷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简要构成例。图11是对墨滴正在作喷出动作时的流路部件的流路内的气泡的动态进行说明的 简要剖面图。符号说明1、101-流路部件2、102_记录元件基板3、103-喷嘴板4、104-喷墨头结构体5、42、105-流路部6、106-墨液喷出口7、107-发热电阻体9-加压机构10、57-流路21-贯通孔13、54-小孔18、118-流路长度22- 一主面24-另一主面26、56-倾斜部27、57-开口32-平行部33、35_ 凹曲面34-壁面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流路部件、以及使用了该流路部件的喷墨头结构体进行以下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陶瓷制的流路部件的俯视图。图2(a)是图1的流 路部件的A-A线剖面图,(b)及(c)是将(a)的Y部放大的放大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1为矩形板状等的板状体。在流路部件1中,在第一主面 22侧设置小孔13,且形成从该小孔13通往至设置于第二主面24上的长条的开口 27的流 路10。流路10的内表面具有倾斜部26,流路10从第一主面22侧朝向第二主面24侧沿一 个方向扩径。流路10的第二主面24侧的开口 27的直径比流路10的第一主面22侧的小 孔13的直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 27的直径是指开口 27沿长度方向的直径。此外, 开口 27沿宽度方向的直径可以比小孔13沿该宽度方向的直径大。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1中,在流路10的内表面,具有与第二主面24大致平行 且向第二主面24侧露出的平行部32。向第二主面24侧露出是指,在从与第二主面24大致 垂直的方向俯视时可以看到平行部32的状态。在一个流路部件1中设置多个流路10。各 流路10被隔壁11分离。流路10的内表面在开口 27的两端部附近具有与第二主面24垂4直的壁面部34和与此连续且与另一主面24大致平行的平行部32。平行部32比倾斜部26 更近似平行于第二主面24。在图2(a)中图示两个Y部,图2(b)、(c)是将图2(a)的左侧的Y部放大的图。流 路10的内表面在右侧的Y部也同样具有壁面部34、平行部32及倾斜部26。将壁面部34和另一主面24形成的角度设为a,将平行部32和另一主面24形成的 角度设为b,将倾斜部26和另一主面24形成的角度设为c。在流路部件1中,绝对值满足a >c>b的关系。在图2(c)中,角度b图示为平行于另一主面24的面(虚线L1)与平行 于平行部32的面(虚线L2)之间的角度。需要说明的是,Y部的形状不限于图2(b)所示 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图3(a)所示的平行部32和倾斜部26的边界为R面的情况,或也可 以为图3(b)所示的平行部32和壁面部34形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壁面 部34和另一主面24形成的角为壁面部34与由第二主面24切断的切断线构成的角。形成流路部件1的陶瓷的材质可以采用氧化铝质烧结体、氧化锆质烧结体、氮化 硅质烧结体、碳化硅质烧结体、莫来石质烧结体、镁橄榄石质烧结体、块滑石质烧结体、堇青 石质烧结体等陶瓷烧结体、或单晶蓝宝石。优选由这些中能够廉价制造的氧化铝质烧结体 构成。图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1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的简要剖面 图。首先如图4(a)所示,使用模具70A和70B对陶瓷的原料粉体72进行冲压成形。此时, 根据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将相当于形成小孔13的部分的模具的表面粗糙度设为例如0. 05 以下,且例如以60 lOOMPa的成形压力进行单轴加压成形。通过该冲压成形,得到如图 4(b)所示的成形体74。之后,例如以1500 1800°C的温度对该成形体74进行烧成,能够 得到如图4(c)所示的流路部件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对应于一主面22的侧与对应于另一主面24的侧相夹的方 式对填充在模具内的陶瓷原料粉体72施加压力(图中以箭头L表示)。制作的流路部件1 的流路10在开口 27的两端部附近具有与另一主面24垂直的壁面部34和与此连续且与另 一主面24大致平行的平行部32。模具70B的形状也形成为符合该制作的流路部件1的形 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开口 27的两端部附近对应的部分M,从模具对原料粉体施 加的压力被大致垂直地施加到与平行部32对应的平行部分78上。施加于该部分M的压力 的损失较少。因此,在图4(b)所示的成形体74中,在上述部分M,构成原料粉体72的陶瓷 粒子的密度不均较少,且成为较高的密度。该冲压成形时,在与倾斜部26对应的斜面部分76,容易引起图中的箭头N例示的 压力的分散。因此,由于该分散的压力,在斜面部分76的附近,构成原料粉体72的陶瓷粒 子(未图示)的一部分比较容易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冲压成形时,在与开口 27的两端部附近对应的部分 M,对构成原料粉体72的陶瓷粒子施加充分的压力。因此,在该部分M,朝向冲压的压力施加 方向(图中的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路部件,其具有从第一主面贯通至第二主面的流路,所述流路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二主面侧的开口径比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一主面侧的开口径大,所述流路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主面大致平行且向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的平行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12 2007-292990一种流路部件,其具有从第一主面贯通至第二主面的流路,所述流路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二主面侧的开口径比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一主面侧的开口径大,所述流路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主面大致平行且向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的平行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平行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第二主面交叉的角度在20度以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的内表面具有壁面部和凹曲面,其中,所述壁面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面和所述平行部之间,所述凹曲面设置在所述平 行部和所述壁面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曲面的曲率半径为0. 05 1mm。5.一种喷墨头结构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比嘉刚久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