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食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8073 阅读:3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人工食管,涉及临床医学上使用的一种食管替代产品。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由金属网及在金属网上附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管状体,在上、下管口处直径增大,其中,高分子化合物为在金属网外附有硅胶膜,外附真丝和涤纶片。人工食管的移植,使手术创伤大为减少,约减少70%,手术时间缩短了50%,手术方法更为简单,可以只在胸腔内进行,而不必作腹部切口,术后愈合快,并减少了合并症。(*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人工食管,涉及临床医学上使用的一种食管替代产品。在食道癌手术中切除食管的病变部位,必须有其他器管加以替代,以维持消化道的连续性,保证食物能通过食道进入胃肠消化吸收。通常替代食道的脏器是胃或小肠、结肠等。胃、肠原位于腹腔内,当将这些器官移位于胸腔替代食管其手术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游离胃或肠的时间超过食道病变的切除所需时间,将胃或肠与食道连接往往需要几个吻合口。因此,不仅手术时间长,手续繁琐,而且术后还带来了不少合并症,除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还有返流性食管炎、胃滞留、幽门梗阻、胃肠扭转、胃肠血供不良、胃肠穿孔、腹泻等。事实上,胃或肠进入胸腔也造成患者胸闷、气急等症状,有悖于生理功能、有碍胃肠排空及消化吸收;九十年来世界各国医学专家们为了在食管手术中切除病变食管段后,不应用腹腔内的胃、肠而精心设计用机体,人的组织如阔筋膜、肌肉瓣、心包、胸膜、气管、血管等来代替食管。但实验结果很不理想,也有不少医学家们在近五十年中采用人工材料,如尼龙、聚乙烯、硅胶、聚四氟乙烯、涤纶、碳素、真丝等来构成管状品代替食管,但在实验中均告失败。然而各国医学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并未停过。经过多年研究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在人工食管研究上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企图使机体的食管与人工食管直接对端吻合。事实上,在目前的外科手术中,食管与胃肠的对端吻合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吻合瘘和吻口狭窄,其中瘘发生率为5-15%,狭窄发生率为10-30%,既然本身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对端吻合也存在着一定的吻口瘘及狭窄的并发症,要使机体食管与非机体的人工食管进行有效吻合也是极为困难的,但在应用吻合器的食管手术病例中发现吻口瘘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吻合口若用机械吻合其强制结合的效果要比一般手工缝合为佳。在外科手术中也体会到一层外翻缝合比内翻吻合强。在人工贲门移植的实践中更体会到将食管支架与机体食管的有效缝合有极强的牢固愈合,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机体食管牢固结合的人工食管。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金属网及金属网上附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管状体,在上、下管口处直径增大,可呈现喇叭口状。其中,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为在金属网上附有硅胶膜,外附真丝和涤纶片。技术不采用机体组织,取材方便,金属网可采用包括记忆合金在内的金属材料,强度高、易弯曲,同时用与生物相容性好的真丝组织,利于与机体食管的连接。金属网所附硅胶膜可采用涂膜或喷涂工艺制成,其人工食管的喇叭口伸入机体食管内,有利于与机体牢固结合。中间相应有个膨出体,防止人工食管脱落、下滑。利用本技术与机体食管套接缝合,既用荷包缝接也用“U”形牢固缝接,使机体食管与人工食管紧密结合在一起。人工食管与机体食管的连接与一般传统的方法不同,一般是用对端间断内翻缝合法,易瘘、不易愈合,而本技术人工食管的外部套接机体食管并缝合,使食管腔内的消化液、食物不与缝合处接触,避免了瘘的发生和连接处不愈合。人工食管的长度可根据切除食管长度选择,人工食管替代胃、肠后不仅使手术简化、方便、快速、创伤小,而且与食管连接处结合更牢固,术后无胃、肠液滞留,若加装“人工贲门”可防止返流、无幽门梗阻、无胃肠扭转、无血供问题、无胃肠穿孔等合并症。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保证人工食管与机体食管的牢固结合,人工食管比人体食管或胃腔内的口径大至少2毫米以上。当人工食管嵌入食管或胃腔内的上、下管端在腔内呈漏斗状,并与腔外人工食管的直管段呈哑铃状。人工食管的上、下管口直径比人体食管内径大2-4毫米。本技术的优越性在于人工食管的移植,可以免除胃、肠的游离及移位至胸腔内替代食管,使手术创伤大为减少,约减少70%,手术时间缩短了50%,手术方法更为简单,可以只在胸腔内进行,而不必作腹部切口,术后愈合快,并减少了合并症。下面通过附图及实例详述。附图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实施例如图,本技术一种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金属网构成管状体1,在金属网上附有硅胶膜12,外附真丝和涤纶片13,在上、下管口14、15处呈现喇叭口状。人工食管之管状体1比人体食管或胃腔内的口径大数毫米,至少2毫米,上、下管口14、15直径比人体食管内径大2-4毫米,人工食管嵌入食管或胃腔内的上、下管端在腔内呈漏斗状,并与腔外人工食管的直管段呈哑铃状。使用本技术使手术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医疗费用可大为降低。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金属网及在金属网上附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管状体,在上、下管口处直径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为在金属网外附有硅胶膜,外附真丝和涤纶片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食管的上、下管口处呈现喇叭口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食管,其特征在于人工食管比人体食管或胃腔内的口径大至少2毫米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食管,其特征在于人工食管嵌入食管或胃腔内的上、下管端在腔内呈漏斗状,并与腔外人工食管的直管段呈哑铃状。专利摘要本技术人工食管,涉及临床医学上使用的一种食管替代产品。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由金属网及在金属网上附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管状体,在上、下管口处直径增大,其中,高分子化合物为在金属网外附有硅胶膜,外附真丝和涤纶片。人工食管的移植,使手术创伤大为减少,约减少70%,手术时间缩短了50%,手术方法更为简单,可以只在胸腔内进行,而不必作腹部切口,术后愈合快,并减少了合并症。文档编号A61F2/04GK2461506SQ0026346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21日专利技术者方立德 申请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食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金属网及在金属网上附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管状体,在上、下管口处直径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立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