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冬季不用烧煤取暖节能日光温室,属于温室技术领域,其整体为前屋面长、后屋面短的构型,其中一侧为墙体,由双黏土砖墙(9)和双苯板(10)构成,墙体的相连处为高温区通风窗(5);其中另外一侧由五层塑料薄膜(2)、钢制桁架(3)及外保温草帘(4)构成;其中温室内底部由板块沟(7)、地中热交换系统(8)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成本低、环保、保温节能效果好,便于在北方冬季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温室技术,是一种适合于东北中部地区使用的冬季 不用烧煤取暖节能日光温室。技术背景东北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日光资源优势,日照百分率一般地带都在60%以 上,有的地带甚至高达80%。多年来利用这一优势,大量地发展了春秋温室, 但还没有研究出冬季不用烧煤取暖的节能日光温室。由于气候寒冷,每年的12 月到来年2月,数以万计的温室大部分闲置封闭,停止使用。少部分冬季必须 使用的温室(如桃树温室、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的温室),依靠大量烧煤增温维持 运行。燃煤产生废气和烟尘,污染环境,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冬季大量普通温室闲置封闭和燃煤温室污染环境及浪费能源的问 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合于东北中部地区使用的冬季不用烧煤取暖,即可 以进行叶类菜生产的节能日光温室。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设计了一种冬季不用烧煤取暖节能日光温室,其整体为前屋面长、后屋面 短的构型,其中一侧为墙体,由双黏土砖墙和双苯板构成;墙体的相连处为高 温区通风窗;其中另外一侧由五层塑料薄膜、钢制桁架及外保温草帘构成;其 中温室内底部由板块沟、地中热交换系统构成。所述的地中热交换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空气储放系统,主要由主风机、热风 管道、集热室、散热管、热帽组成,所述的五层塑料薄膜包括第一层膜为采光 膜,第二层膜为屏蔽膜,设在温室前部低温区,第三层膜为保温膜,分设在温 室内中、后部,为活动式内膜,第四层膜为防潮膜,在后坡屋顶内部设置,第 五层膜为防寒膜,在后墙外设置,所述的墙体设有水泥防水层,所述的外保温 草帘一侧设有巻帘机,所述的温室方位角为正南偏西10°度,前屋面采光角为26°左右,温室前部屋面角为30° —50° ,中部为25° —30° ,后部为10° _15° 。越冬温室跨度为8米,高度为3.4米,长度为45米,桁架间距1米 1.2米。由于本技术的温室采用前屋面长、后屋面短的构型,温室方位角度方 面的设计等,通过对日光温室剖面几何参数及采光面形状进行优化,可以使总 进光量和平均透光率达到最佳水平。越冬薄膜层数设计为五道使透光作用不变, 增加了保温、屏蔽、防潮和防寒功能。关于多重空气膜冷热风阻尼温度调控系 统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养分,阻挡空间冷空气直接进入,排出潮湿空 气。另外,本技术结构合理,成本低、环保、保温节能效果好,便于在北 方冬季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l是温室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巻帘机,2.塑料薄膜,3.钢制桁架,4.外保温草帘,5.高温区 通风窗,6.水泥防水层,7.板块沟,8.地中热交换系统,9.黏土砖墙,10. 苯板。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温室总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温室采用前屋面长、后屋面短 的构型,温室方位角为正南偏西10°度,前屋面采光角为26。左右,温室前部 屋面角为30° —50° ,中部为25° —30° ,后部为IO。 一15° 。越冬温室跨 度为8米,高度为3.4米,长度为45米,桁架间距1米 1.2米,以上结构通 过对日光温室剖面几何参数及采光面形状进行优化,可以使总进光量和平均透 光率达到最佳水平。可开闭内保温系统我们所设计的内保温系统骨架,骨架前部与外骨架形 态一致,内外骨架间距IOCM,保温幕在内外骨架之间收放,同时由内骨架承担 植物吊重。由于内骨架是拱型的,下部没有任何的支撑,所以为保证骨架受力 的稳定性将其设计成立体三角形钢制桁架3,每排支撑架之间间距6.4米,为保 持水平方向整体的稳定性,故水平横梁也采用立体三角形钢制桁架3,吊线吊于其上。钢骨架材料为热浸镀锌钢管、钢筋。本设计,由于中间无任何立柱支撑,不影响温室内耕种及土地的利用面积。为不影响采光,支撑架之间间距高达6.4 米,同时骨架承担植物的吊重,解决了温室内吊蔓的问题。多重空气膜冷热风阻尼温度调控系统的作用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养 分,阻挡空间冷空气直接进入,排出潮湿空气。关于高温区通风窗5方面的具体结构是在前屋面采用掀采光膜通风的方式,开低位进风口一道。与采光膜垂直间距为20 30cm处另设屏蔽膜一道;前 屋面开天窗4个,后坡开天窗6个,满足不同通风作业的需要。整个温室总计 设10个排风口,其中两个窗口各安装轴流式通风机一台,保证需要时进行强力 排风。其余8个风口安装通风窗。通风窗选用密封性能好的塑钢窗,纵向或横 向设置在前、后坡上部。平时关闭,需要通风时由人工开启。前、后坡通风窗 应做好保温密闭,避免冷热空气自然泄露,并要采取妥善的防冻防雪措施。冷风由前屋面低位进风口进入,被屏蔽膜阻挡后向上运动,在温室中部上 空停留预热,并接触作物,满足作物对新鲜空气的需求。温室高温区的热空气 由前、后坡排风口排出。越冬茬西红柿种植需要通中风时,都采取这一形式。 在温室种植不允许打开进风口,但又需要通风时,可打开前、后坡上的排风口, 引导空气自然对流,或通过风机强制流动。这时,由室外进入的冷空气首先经 过温室高温区,相当于经过过热器,提高温度后才和作物发生接触。越冬温室内光环境的调整主要包括a) 选用电动巻帘机l替代传统的人力巻帘,縮短巻帘时间,延长光照时间;b) 耕种前,调整地面为南低北高形状,增加地上吸光面积;c) 设计上选择合适的桁架数量、桁架间距、骨架材料尺寸,减少温室本体 建筑对射入光线的遮挡,扩大种植土壤受光面等。悬臂式地面电动巻帘机l,安装在地面。它具有巻、放帘快捷、安全、省时, 省力的特点。越冬温室选用悬臂式地面电动巻帘机l,目的是縮短巻帘时间,延 长光照时间。使用悬臂式地面电动巻帘机,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一次性完成 巻、放帘全过程工作,仅需5分钟的时间,比人工巻帘节省时间20倍,比机械 巻帘节省时间4倍。对比人工巻帘温室,每天可增加两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合理布置薄膜,对空气进行分区调节,引导、控制空气流动。越冬塑料薄膜2层数为五道。透光作用不变,增加了保温、屏蔽、防潮和防寒功能。第一层膜为采光膜(外膜),主要起透光作用。增加室内有效光照,提高室温,增强植物光合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第二层膜为屏蔽膜,设在温室前部低温区,起风速阻尼和引导风向的作用。 第三层膜为保温膜。分设在温室内中、后部,为活动式内膜。保温膜为两块。中部宽约4000匪,后部宽约2400醒。中、后部膜可根据保暖需要分设,及时拉开或合上,以便于调整。第四层膜为防潮膜。在后坡屋顶内部设置,主要作用是密封防潮、保温,保护后坡的干暖状态。第五层膜为防寒膜。在后墙外设置,主要作用是从外部对温室围护结构进一步密封防寒。地中热交换器设计和板块地域封闭技术地中热交换系统8是一个密闭的空气储放系统,它由主风机、热风管道、 集热室、散热管、热帽等组成。风机与进风口中间用管道连接。集热管设在温 室内地下50 140cm深处,方向为沿温室东西方向埋设,数量根据温室跨度的 宽窄设4 6排不等。管道的两端出口露出地面300 500 mm高,与室内低温区 上部空气连通。风机与管道之间设有一个一定容积的集气室,相当于热空气分 配站。三者之间互为一体,配合作用。作业程序抽入热气——进入热管—— 缓慢释放,提高地温,温室底部并设有板块沟7。"板块地域封闭"技术,即在温室墙外四周一定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冬季不用烧煤取暖节能日光温室,其特征在于,其整体为前屋面长、后屋面短的构型,其中一侧为墙体,由双黏土砖墙(9)和双苯板(10)构成;墙体的相连处为高温区通风窗(5);其中另外一侧由五层塑料薄膜(2)、钢制桁架(3)及外保温草帘(4)构成;其中温室内底部由板块沟(7)、地中热交换系统(8)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明春,李志敏,齐瑞锋,吴光华,王力,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